江北小学位于汉江北岸,水资源十分丰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教育其实就是对生命的润泽。据此,江北小学提炼了与学校关系最为密切的水育文化,希望以水的品格影响教育,让学校的教育成为润泽生命的源泉,使得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在水的润泽之下,蓬勃向上的成长。
一、建设新德育学校文化,描画人生底色。学校以“水育文化”为核心理念,形成了“让生命之水淙淙流淌”的办学理念,为教育注入活水,让学校的每一个生命都如淙淙流淌的水源,清澈而有活力,源远流长。以“清源长流,厚泽行远”为校训,指导学校以汩汩清泉润泽每一个生命的心田,让他们有远行的能力与动力。用“上善若水,兼容并蓄”;“情怀似水,顺势而为”;“学勤如水,载志日新”作为三风,以水的品格、情怀营造具有水文化特色的校园,从而达到以水益智、以水育德、以水炼志、以水怡情、以水养心的最终教育目的。
江北小学“水育”德育,其实就是要构建“环境文化熏陶、学科课程渗透、校本课程深化、常规管理落实、综合实践拓展”五位一体的水育德育实施体系,逐步构建水观念文化、水行为文化、水环境文化、水课程文化、水制度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行为体系指导框架:建立“水育”文化学生发展体系、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和“家文化”共同体发展工程。
二、研发新德育卓越课程,重建德性生活。我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主要采取了道德法治课和德育主题活动主抓德育、其它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主题班会课宣讲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践行德育等方式实现了学校层面德育工作的全员参与、全科渗透和全程评价,实现德育课程化、课程全覆盖德育工作。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着力构建“水育文化”学生发展体系,积极建设“三级课程”体系。学校课程总框架包括基础课程(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和拓展课程两大类,拓展课程又分为校本课程、社团课程和安全文化课程三个板块。学校首先是要按照国家课程开设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得以实施的前提下,着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学校紧紧围绕“让生命之水淙淙流淌”的办学理念,开发建设“水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水育文化”社团课程;开发建设“水育文化”三生教育课程体系(学会生存、珍爱生命和热爱生活)。
我校通过用好地方课程,审慎地建设好和用好校本课程,系统地开展了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三、开展新德育特色活动,丰盈道德体验。我校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从2013年开始,我校九年如一日,不间断地开展《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千字文》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清明节祭奠英烈和纪念已故亲人活动、“五一”劳动节劳动体验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七一”建党节活动、国庆节活动、感恩节活动、元旦庆祝活动,以及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开展仪式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升国旗仪式、新队员入队仪式、开学典礼及休业式、六年级学生毕业典礼、给学生过生日、学生给父母撰写生日贺词、颁奖典礼等各种礼仪活动,增强师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仪式感;举办校园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师生展示才艺搭建舞台,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主题教育团队活动和上好主题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紧紧围绕学校德育工作方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育健全的人格,主题班会力求要做到主题鲜明,针对性强,体现知识性和趣味性,力争知行结合,使班会课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聚光灯,让班会课这个小舞台,发挥出大作用,产生了大效益;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我们到气象站、科技馆开展科技参观活动;到安康博物馆、安康移民博物馆开展热爱家乡历史文化考察活动;到安康烈士陵园、牛蹄岭战斗遗址祭扫活动,到阳晨农业示范园参加劳动实践……
四、构建新德育协同格局,完善德育生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实现“协同育人”。经过三年探索和实践,我校逐渐形成了“三线三度”德育工作模式,让德育工作落实、落细、落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线,即家庭(水之源)、学校(水之泉)、社会(水之润);三度,即私德(个人品德)、公德(公共品格)、大德(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三个维度。
我校建立了“水之智慧”系列家长培养工程,我校发掘传统文化赋予水的十种品德,大力构建学校“水育”德育建设体系。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这也是我校开展社会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校对德育教育的内容进一步的细化和分解,使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可见、目标清晰、操作有法。我们按照学生低段、中段、高段三个阶段,确立每个年段学生分别在私德、公德和大德三个维度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然后精心设计每个年级每一个周的德育内容、培养目标、实施途径、过程方法和考核评价,按照每学期18次,寒、暑假6次,构建了小学六年一共252次的德育教育框架,让每个阶段、每个维度的德育教育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摸得着,看得见。
我校通过实施“三线三度”德育工作方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清晰可操作的载体,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生们获取了有益的德育知识、培育了良好的个人情操,养成了健康的行为习惯,步入了积极向上的成长之路。
我校实施“水育”德育就是要依托水的性质、特点、功能,彰显水的性情、精神、韵致,促进师生们的精神成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成长是缓慢的无声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学校的德育也应该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水流一般细细的,缓缓的持续的浇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学校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乐趣,获得真知。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只是播下了一粒种子。等你发芽,我愿意;静候花开,我愿意!正如朱永新老师在2020年度主题报告最后一部分《大丰宣言》中,他如此深情地写到的那样:我们希望,未来的新教育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个性彰显的人才,通过明德至善的修为,绽放出人性的芬芳。在他们身上,我们将清晰地看见:“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江北小学 谭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