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争先】王仁林:规模养鸡带富乡里

时间:2021-11-25 14:28  作者:源自:
  如果不是一直有创业的想法,汉滨区80后的王仁林也许和很多打工者一样,常年留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能回家。3年前,他回乡创业,凭借自己的努力,将鸡苗的成活率提高到了95%,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鸡倌”。

  2018年,经过努力他创建了安康市沁园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出栏土鸡80万只。现在,他可以拍着胸脯说,汉滨区百分之八九十的肉鸡,都是他培育出来的。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80后,还在不断学习,正在用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精细的内部管理,使企业正健康地向地方龙头企业方向发展。


  回乡创业

  汉滨区张滩镇东沟村的王仁林今年40岁,16岁那年,由于家庭原因,正在上初一的他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为了生活,王仁林辗转于浙江、广西、广东,最终在广东鞋厂工作了两年。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仁林进入广东温氏公司工作。温氏公司是较大的养殖畜牧公司。刚到公司,王仁林在养鸡场做些杂活。即使岗位平凡,王仁林也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他每天用本子记录着心得,查看养鸡相关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仁林越来越出色,公司也渐渐注意到他,他从普通员工做到了公司的管理层。

  “说实话,这个工资在当年还算不错。”王仁林说,由于沿海的待遇比内地高,他也曾想过和其他打工者一样,将青春挥洒在异乡。

  可是,每当过年回家,王仁林也是“停手就停口”。他说,回乡时和其他在家务农的亲戚一比,他是比较宽裕的。“但是回家的那段时间没上班,就没有收入。”在王仁林看来,周而复始的打工、回乡让他有些疲惫。2018年,在外经历了24年打工生涯的他回到了家乡,打算自己创业。

  回到家乡的王仁林打算利用农村的资源,和自己在温氏公司有养殖经验的优势,发展养殖业。王仁林先是动员他哥哥王仁仓。王仁仓现年46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有二级精神残疾,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女儿和一个正在读高三的儿子,一家人靠王仁仓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王仁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仁仓,动员王仁仓和自己一同养鸡,王仁仓听后心动了,决心和王仁林一起学习养鸡技术。



  说干就干,2018年8月,两兄弟就开始忙前忙后选址建棚,当时8月份正处于汛期,刚刚垒起的鸡棚被一夜暴雨摧毁,但大雨没有冲垮两兄弟的创业信心,他们吸取教训,迅速做出避水防泥石流的方案措施,建好三个养殖大棚。

  一开始王仁林就引进了3万多只鸡苗。“饲料要充足,有些鸡苗刚入栏时大小不一样,要有耐心养殖,摸索鸡苗的成长规律。同时也要做好注射疫苗、定期体检。”王仁林与王仁仓分享他的养殖经验。由于王仁林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经验,鸡苗成活率达99%。

  随后,他又筹集了300余万元资金,对现有的养殖条件进行了改善,并按照重新制定的养殖计划,建成标准化鸡棚5栋,占地4200余平方米。已累计出栏成鸡20多万只,实现经济效益1400余万元,慢慢地,王仁林的养殖场开始走向正轨。

  规模养殖

  几年来,在实践操作中,王仁林发现,规模化的养殖抗风险能力更强,企业在受到打击后不至于一蹶不振,只要及时调整战略,局部的亏损也不至于对整体构成太大的威胁。

  悟透这一点的王仁林想到了扩大发展,走规模化的养殖之路。他说,养殖业的发展必须有先进的养殖设备,精湛的养殖技术作后盾。

  “扩大规模和基地只需要资金,养殖技术全靠自己。”最开始王仁林是向养殖场聘请的技术人员学习,掌握了一套简单的育苗技术,但是要达到大规模的养殖,还需要不断学习。王仁林在各地请专家为其进行专业化的技术指导,他还通过书籍、网络等形式自学养殖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王仁林的合作社每年有一个月的“休假”,这在很多养殖合作社是看不到的。“不要小看这一个月,每年育苗的成活率很大程度上是靠这个月。”

  那为何又要“休假”呢?王仁林说,肉鸡的育苗场一年四季都在育苗,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对鸡舍进行清扫、消毒,这对于养殖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正在育苗的时候,只能进行清扫,而不能消毒。”他说,全面消毒后,再次育苗的时候,细菌滋生的可能性就降到了最低,这样育的鸡苗更优质。

  王仁林之所以选择在11月的原因是,从农事气象上讲,11月开始已经进入冬季,气温开始降低,不利于鸡苗培育。二是如果选在最冷的过年前后“休假”,那个时候的成品鸡又要“断档”,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样对市场销售不利,也不利于养殖户的发展。”王仁林说。

  另外,王仁林还花巨资打造了锅炉散热片升温设备、水帘风机降温设备,可将鸡舍的室温控制在适合鸡苗培育的温度。“想要科学化的管理,在投入上就不能含糊。”于他而言,这是规模化养殖的必备条件。

  带动致富

  一开始王仁林就引进了3万多只鸡苗。“饲料要充足,有些鸡苗刚入栏时大小不一样,要有耐心养殖,摸索鸡苗的成长规律。同时也要做好注射疫苗、定期体检。”王仁林与王仁仓分享他的养殖经验。由于王仁林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经验,鸡苗成活率达99%。



  第一批1万多只鸡出栏,卖了10万多元,让两兄弟干劲更足了。但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两兄弟的计划。当时第二批3万只鸡苗已经投入鸡棚,封路后饲料运不进来。如果再不想办法弄到饲料,3万只鸡苗就会饿死棚中,前面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

  那段时间王仁林整日整夜睡不着觉,鬓角添了许多白发。为了解燃眉之急,两兄弟挨家挨户收购小麦、玉米,粮食不够时上山割草作为饲料,这才度过最艰难时期。谈到这段经历,王仁林现在还心有余悸。

  目前,王仁林养殖场有将近5万只鸡,每天都有出售的,2020年毛收入有70多万左右。为解决当地贫困户就业,养殖场为30多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一个人富不算富,我希望能带动乡亲们致富。”王仁林计划继续扩大规模,注册商标,采用“养殖基地+城区分店+农户”的模式,实现“统一提供雏鸡、统一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和饲料、统一销售”,带动周围村民一起养鸡,打造出属于东沟村的品牌,带领乡亲们富起来,让大家都过上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