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飘香。汉滨区坝河镇樟树村进入收获季节,一块块金黄闪亮的稻田,汇聚成一片片金色的海洋;一穗穗谷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一棵棵壮实的稻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舞动了一层层梯田的涟漪。忙碌的农户正在利用晴好天气收稻捕鱼,三五成群的游人在田间地头观光赏景,青山、绿水、稻浪、鱼儿、农户、游人构成了一幅幅靓丽的画卷,美不胜收。

“我今年家里种了2亩稻田,在稻田里放养了100多斤鱼苗,可以收入1万多元”,村民陈才平高兴地说,“我还把3亩土地流转给村上的昌盛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在合作社务工,一年又收入2万多元,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喜获丰收的村民王观友更是喜笑颜开:“我放养了4亩稻花鱼,鱼苗是农业农村局送的不要钱,现在鱼儿又肥又壮,每亩可收获80斤鱼,平均卖到16元一斤,真是太好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在樟树村,像陈才平、王观友这样依托“稻鱼共生”致富增收的村民就有200余人。
村支书陈才星介绍说,樟树村海拔1000多米,山高林密,光照充足,空气清新,田地开阔,降雨适中,四季分明,特别适宜种植高山稻谷。明清时期,这里出产的大米多次上贡朝廷,获得“上古巴河、贡米之乡”的美誉。

为了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2019年,在坝河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扶下,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由能人大户陈心贵牵头成立昌盛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村上农户零散的稻田流转过来,建立200余亩“稻鱼共生”基地,集中整合优势资源,做成了稻谷种植、生产、销售和水产养殖一条龙产业,注册了“山泉御稻香”商标,形成品牌效应。
“在稻田里养鱼,稻田能给鱼提供杂草、虫和稻花等食物,而鱼又可为稻田清除杂草、病虫、增加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减少施肥和农药成本,养出来的鱼长得快,肉质细嫩、口感好,是纯天然的生态鱼,深受消费者喜爱”。
区农业农村局渔业站负责人王永辉介绍说,“‘稻鱼共生’让樟树村形成了‘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稳粮增效、渔粮共赢’的资源节约型、生态保育型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单一的高密度鱼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又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极大提升了大米的质量,也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米饭香喷喷的,鱼肉鲜嫩可口,地地道道的农家菜,让我胃口大开,一口气吃了两碗。”慕名前来的杨女士赞叹不停,她说真是体验到了儿时老家饭菜的味道。
“我去年在这买了500斤米,亲戚朋友都说特别好吃,今年他们又让我帮忙买,我早早给陈总打电话预定了2000斤。”从安康城区开车赶来的王先生说,他今天专门过来把米运回去。
昌盛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心贵说:“我们种植的稻谷以清澈的山泉水灌溉,呼吸新鲜空气,生长于青山绿水间,全部施用有机和生物肥料,全程杜绝使用农药,加之海拔高、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生长周期长的特点,用原始的耕作方式孕育出来的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口感香醇,营养丰富,吃过一次的人都想吃第二次。”

生态种养结硕果,“稻鱼共生”兴乡村。“今年基地总共收获稻谷将近20万斤,稻花鱼1000多斤,稻花鱼在当地就卖完了,大米也很俏销,没有包装的价格一斤从过去的1.3元逐渐提升到了5元,精选包装过后的大米每斤最高价格已经卖到了21元,全村1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有了可靠的保障。”陈心贵高兴地说。
谈到村上下一步的发展,坝河镇党委书记鲁波说:“樟树村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在‘稻’和‘渔’上下功夫,做好水稻种植、稻田养鱼、农耕体验、民宿康养、乡村旅游文章,打造农旅融合新亮点,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提供强劲动力,不断助推乡村振兴,造福一方百姓”。

合作社负责人陈心贵高兴地展示今年成熟的稻穗和稻花鱼
喜获丰收的村民王观友更是喜笑颜开:“我放养了4亩稻花鱼,鱼苗是农业农村局送的不要钱,现在鱼儿又肥又壮,每亩可收获80斤鱼,平均卖到16元一斤,真是太好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在樟树村,像陈才平、王观友这样依托“稻鱼共生”致富增收的村民就有200余人。
村支书陈才星介绍说,樟树村海拔1000多米,山高林密,光照充足,空气清新,田地开阔,降雨适中,四季分明,特别适宜种植高山稻谷。明清时期,这里出产的大米多次上贡朝廷,获得“上古巴河、贡米之乡”的美誉。

支部联建活动干部们为坝河新米代言
为了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2019年,在坝河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扶下,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由能人大户陈心贵牵头成立昌盛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村上农户零散的稻田流转过来,建立200余亩“稻鱼共生”基地,集中整合优势资源,做成了稻谷种植、生产、销售和水产养殖一条龙产业,注册了“山泉御稻香”商标,形成品牌效应。
“在稻田里养鱼,稻田能给鱼提供杂草、虫和稻花等食物,而鱼又可为稻田清除杂草、病虫、增加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减少施肥和农药成本,养出来的鱼长得快,肉质细嫩、口感好,是纯天然的生态鱼,深受消费者喜爱”。
区农业农村局渔业站负责人王永辉介绍说,“‘稻鱼共生’让樟树村形成了‘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稳粮增效、渔粮共赢’的资源节约型、生态保育型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单一的高密度鱼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又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极大提升了大米的质量,也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村民展示收获的稻谷
“米饭香喷喷的,鱼肉鲜嫩可口,地地道道的农家菜,让我胃口大开,一口气吃了两碗。”慕名前来的杨女士赞叹不停,她说真是体验到了儿时老家饭菜的味道。
“我去年在这买了500斤米,亲戚朋友都说特别好吃,今年他们又让我帮忙买,我早早给陈总打电话预定了2000斤。”从安康城区开车赶来的王先生说,他今天专门过来把米运回去。
昌盛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心贵说:“我们种植的稻谷以清澈的山泉水灌溉,呼吸新鲜空气,生长于青山绿水间,全部施用有机和生物肥料,全程杜绝使用农药,加之海拔高、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生长周期长的特点,用原始的耕作方式孕育出来的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口感香醇,营养丰富,吃过一次的人都想吃第二次。”
丰收之时,正是电商助农销售的最好时机

樟树村高山贡米远销海内外
生态种养结硕果,“稻鱼共生”兴乡村。“今年基地总共收获稻谷将近20万斤,稻花鱼1000多斤,稻花鱼在当地就卖完了,大米也很俏销,没有包装的价格一斤从过去的1.3元逐渐提升到了5元,精选包装过后的大米每斤最高价格已经卖到了21元,全村1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有了可靠的保障。”陈心贵高兴地说。
谈到村上下一步的发展,坝河镇党委书记鲁波说:“樟树村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在‘稻’和‘渔’上下功夫,做好水稻种植、稻田养鱼、农耕体验、民宿康养、乡村旅游文章,打造农旅融合新亮点,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提供强劲动力,不断助推乡村振兴,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