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得到一年的收获,就去种谷子;希望得到十年的收获,就去种树;想得到一生的收获,就去育人。所以她说选择做教师,让她很幸福。因为她虽然每天都在辛勤的播种,却也在不断地品尝收获的喜悦。
她就是王乐乐,汉滨高中西校区语文教师,汉滨区教学能手,曾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一个乐观、积极,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写字的人,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乐乐老师。三尺讲台,一颗爱心,她用十八年的教师生涯诠释了什么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忱。她说教师就是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让每一颗种子都在时光的洗礼中静待花开。
用爱心充实孩子的心灵
作为班主任,孩子就是她工作的全部。她说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和理解,这是走进孩子心灵的钥匙,也是班级管理的基石。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对孩子们的爱,不只是空洞的话语,而是年复一年的行动。每天她是办公室来得最早的老师,也是走得最晚的。她对孩子的爱浓缩在对每一个孩子的叮咛中,也浸润在每一次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中。
小俊是一位极度内向的孩子。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经常无故旷课。王老师发现后没有立刻批评教育,而是经过在学校地默默观察后,利用周末去做了家访。这时她才明白贫穷的家庭、酗酒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就是这个极度自卑和内向的孩子拒绝外界的原因。第一次用整整一个小时去交流,在孩子的浑身颤抖和一言不发中结束。这次失败的交流并没有让她放弃这个孩子,她改变了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孩子进班时的一句问候,打扫卫生时手把手的指导,课程结束时关怀的询问,放学回家时的简单叮咛。她用带有温度的语言一次次对他关怀、谈心,逐渐走入孩子内心。她告诉孩子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慢慢地孩子可以主动说话、交流……毕业时明显发现,孩子和他刚入班时截然不同——眼神中有了光芒,心中有了希望。乐乐老师说,无论以后这个孩子未来如何,至少他学会了与人沟通和交流,学会了不把自己封印在自我的世界,学会了敞开心扉接纳别人。教好书且育好人,这就是她在教育路上品尝到的最甜的果实。
用管理培养孩子的能力
当青春期遇上叛逆期,初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们身心成长最关键的三年。对于缺少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孩子,班主任的管理尤为重要。熟悉王老师的人都知道,班委会成员每周五下午总结会和每周一班会上的总结安排是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
今年刚刚进升入省重点高中的小琴同学说过,初中三年的班干部工作让她受益匪浅,不仅让她收获了超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她养成了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热爱集体等优秀品质。班干部管理班级,让学生自治自理却不等于班主任可以完全不理,这关涉到班主任的引导、指导和调控问题。当学生对事情的理解是非不分明,对班事务的处理欠妥当,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达成共识的时候,班主任就应该及时地引导和指导。
实际上,班级的重大决策都应该由班主任来决定。班干部的阅历和能力在目前还是有限的,有些责任也是作为学生的他们难以承担的。只有班主任做好宏观的调控,做好班级的带头人、领路人,把好方向关,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健康成长。
用情怀塑造孩子的未来
她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学生。我们无法选择学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坚守教育的初心,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今年教师节她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是小菲同学发给她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个早早就失去双亲的孩子,一直跟随着姑姑生活。可姑姑也有两个孩子,很难同时照顾好三个学生。在第一次家长会后,王老师得知了小菲的情况,立刻把此事放在了心上,平时除了对她生活的关爱之外,还严格要求她的学习。课余还经常像朋友一样和她交流、谈心。她说孩子需要的时候,她不仅会是孩子的老师,也会是她的朋友,甚至是妈妈。无数次课后的谆谆教诲,无数次周末面对面的辅导,无数次孩子失意时的鼓励,最终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建立信心。她用陪伴和关怀消除孩子内心的孤独,用自己的理解和引导告诉小菲,她的人生道路上,不需要同情和惋惜,只需要坚持和努力。她说,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只需要有一颗爱心,也需要有教育的情怀,放眼孩子的未来。
她说:“如果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从事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所有班主任老师需要的不只是一点良心,一点情怀,更需要有一双仰望学生的眼睛和一颗守望幸福的心灵。”在这十余年的教育生涯里,她坚持以激情感染学生,以爱心诠释责任,以真诚铸造师魂,一路高歌,展现了一名教师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怀。(汉滨高中西校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