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在陕西理工大学运动会盛大的开幕式上,一群身着礼服的声乐老师和学生们正在表演歌伴舞。当音乐达到高潮时,只见一位穿正装、戴礼帽的满头银发教授手拿一束鲜花,跑至这位声乐老师面前脱下帽子,面带微笑把鲜花送给了这位正在演唱的老师,随后他拿帽子的左手背后,右手放在胸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跑跳着离开现场。一时间,这位教授成了网红,网友们纷纷留言:“一束花,一顶帽子,一个穿西装的男人,一个鞠躬,绅士至极!”“唯有浪漫至死不渝!”这位网红教授,他不是别人,正是我在汉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读书时的老师——杜小安教授。看着这无比浪漫、感人的画面,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27年前——我们的大学时代。
1994年我从安康第二师范学校保送至汉中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那一年我的老师杜小安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至我们系任教。我和杜老师的第一次打交道时,他还没有给我们代课,他受命给我们系临时组建的一支大专辩论赛的四人小组当辅导老师。我们系参加辩论赛的四人小组由我们班三位同学和大三一位师兄组成的,而我和我们班另外两位参赛选手才刚刚进校三个月,说我们是“菜鸟”,一点儿也不为过。我们要想在高手如林的其他系辩论赛队伍面前取胜,我们心里根本没有底,甚至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杜老师看出我们的心思,鼓励我们树立必胜信心。他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甘罗十二岁当丞相,霍去病二十几岁大破匈奴被封“冠军候”,陆逊二十多岁时就在夷陵之战中把刘备打得溃不成军!你们虽刚刚进校,怕什么呢,只要有决心,有信心,讲方法策略,是完全可以战胜对手的。
于是每一次辩题出来后,他总是第一时间召集我们研讨,从辩题的正方、反方分别准备辩论素材。他说任何一个辩题,一般都是中性的,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看你们怎么去切入辩题,怎么去收集广泛的证据,我们恰好是学历史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证据资源是信手可拈的,这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杜老师学识渊博,学贯中西,他总是能在这些辩题的正反面给我们提供大量的论据资料和一些大思想家、大文学家的名人名言,来佐证我们的观点。他带领我们一起观看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实况录像,借此精心指导我们从一辩到四辩每个人的发言风格,他说在辩论场上要有礼貌,要淡定,要坚守自己的观点,要注意时间分配等等注意事项,他其实就是我们辩论小组的军师和灵魂。那一年汉中师范学院的全院大专辩论赛上,出现了黑天鹅事件,大家都没有想到,我们这一支刚刚组建的“菜鸟”小队,一路高歌猛进,杀进了决赛,获得了冠军(后来说是分数有误,又调成了亚军)。杜老师非常高兴,他感叹说历史上有很多大事情都是一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鼓捣成功的!
到了第二学期的某一天,他走进了我们班教室,开始给我们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是班长,上课前看书,忘记喊起立了,结果他双眼怒睁,大声叫着我名字,问我是怎么履行班长职责的?他开口就是一长串的韩愈的《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他说今后你们都要当老师,你们怎么能见老师不起立敬礼?于是他让我连喊了九次起立,让大家九次行礼,来弥补我的失误。我们当时都怔住了,杜老师是如此较真的一个人啊。再看他的着装,笔直熨帖的西服,鲜红的领带,穿的整整齐齐,夹杂着灰白发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袖口上即便是沾了一点点粉笔灰,他也会及时走到室外,很优雅地吹口气吹掉,他说这就是师者的尊严,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未讲三国,杜老师便声情并茂地大段大段背诵起《隆中对》来,记忆力之好,气势之雄壮,让我们无不动容。在接下来的那一学期里,“刘关张”“诸葛司马”“孙刘曹”“姜维邓艾”“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走出《三国志》,活生生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他尤其对嵇康、阮籍、刘伶等魏晋名士赞不绝口,说这些人是真名士、自风流。他谈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之时,大声诵读《与山巨源绝交书》,感叹嵇康死后再无《广陵散》矣,他几乎落泪;谈起刘伶的 “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典故时,让我们忍俊不禁;谈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时,他对三曹文学成就赞不绝口,他对谢灵运、陶渊明的道德文章钦佩不已,对于他们的诗词歌赋,往往是张口就来。杜老师的博学多才让我们羡慕不已,常常想为师当如是也。当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杜老师偶尔也会来一段才艺展示,比如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等,这些虽不是他的强项,但是他为了让大家轻松一下,常常也是拼了!也正是在这种寓教于乐中,促进了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
生活中的杜老师和课堂上俨然是两个样子,他和蔼可亲,甚至还有几分调皮。他几乎可以叫出我们班每个学生的名字,校园里遇到,他会主动和我们打招呼。他还会偶尔喊几个同学陪他打打羽毛球,打打篮球。偶尔我们也会在周末时和他在小吃店里遇上,身为汉中人,汉中面皮是他的最爱,遇上我们,他总会热情地招呼大家:“来一碗热面皮,我请客!”他甚至还有几分童心未泯,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小关子街骑自行车时碰到了他,他十分俏皮地跟我们说,要不要一起塞个车技?说完,在哈哈大笑中,风驰电掣一般狂飙而去,让我们在后边使劲地追赶。
毕业那年,我们因为是大专生,“孔雀东南飞”自然与我们无缘,只好收拾行囊回家乡,好多同学对未来灰心无望,有几分的不情愿,甚至有几分的颓废。他和我们说,“你们上师范专业的初衷是什么?自然是当老师吧,那请问在汉中当老师,在西安当老师,在南方当老师,回家乡当老师会有多大的区别?回去之后,会有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委屈?总不至于不让你上讲台吧?凡事多问问几个为什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你不断地追问下去,也许事情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糟!“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你们刚刚毕业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磨炼一下,我看未必不好吧?”
毕业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杜老师,听说他2001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2006年1月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系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国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没想到25年后,我们的杜老师已是满头银发,成了“网红”!
“我不想当网红”,从事了30年教育工作的杜老师如是说。他说,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感染力、亲和力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授给每个来上课的学生,让学生们始终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5年过去了,杜老师其实一直都没有变!他始终是我们心中的好老师!有机会我一定要回到母校,看看我们的老师!(汉滨区江北小学 谭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