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纤身躯,三尺讲台却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怡颜悦色,课堂上却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她,就是张滩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邹文玲。
一份特殊的礼物
1996年7月,邹文玲18岁生日时,父亲送给她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中学语文教师手册》。这是父亲的期望,希望她能女承父业。
“我父亲是一名兢兢业业的乡村教师,他在农村工作时为乡村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他是我的榜样,我也想成为像父亲那样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个想法在邹文玲的心里生了根。
1999年,从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她立即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在镇坪中学从教5年后,2005年调入张滩高中任教,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这一干就是16个年头。
学生们眼中她是最贴心的人
爱是教育的底色,有情怀才能培育英才。邹文玲多年来秉持着“用爱心陪伴,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浸润”的教育理念,爱生如己、教生如子、待生如友是她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
2007年秋季开学,一名新生女同学姗姗来迟,因校舍居住紧张,早已住满,女孩守着一大包行李急的直抹眼泪......时任高一年级班主任的邹文玲看见了,一边安慰,一边帮她抬行李,将她安置在自己的宿舍。在得知该学生报名迟到是因为母亲病逝,邹文玲一方面像家人一样安排她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积极向学校申请贫困助学金,帮助这个女孩走出失去亲人的困境。
中午累了就在办公桌上趴一会,上完晚自习就在同事宿舍凑合一晚。就这样,邹老师的宿舍成了这名学生最安稳的家。自此以后,这名学生总是默默地给邹老师的水杯续满水。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身体不舒服会找她,学习上有困惑会找她,心理上有波动也会主动来找她。与家人的小矛盾,与同学的小摩擦,都期待邹老师帮忙解答。
“邹老师,你们班上有名女生肚子疼的很厉害”“好,我马上来”
接到宿管老师电话已是夜里11点,她赶紧出了门赶往学校。将孩子送往医院,陪着检查治疗一直到天亮。出院返校,这名女生直接找到邹老师,深情地叫了一声“邹妈妈”。
“这些孩子你给他们多少爱,她们可能会回报你双倍的爱,就是因为这些孩子的爱,让我在教师的这条路上更加坚定的走下去”。在邹文玲的心里,教会孩子‘懂的爱’才是教育的根本。
我们喜欢上语文课
来到张滩中学任教以后,邹文玲在严格要求自己,强化自身能力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总结如何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把三尺讲台拓展成四四方方的教育田园。
“语文的兴趣就是细心观察生活,描写生活,再用到生活中去”。对语文教学,邹文玲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泰戈尔的一首诗.”高一四班的张玥珥在语文课上向同学们分享了一段美文,这是邹老师课堂独有的环节。
“我很喜欢上邹老师的课,很有意思,每天都能积累到很多有优美的词句。她每天还督促我们写字帖。”学生们对邹老师课堂的喜欢溢于言表。有着丰富经验的她,深知在语文科目学习上要重点抓好阅读和书写,她总是变着法地来让学生得到提高和强化。
因为独特的教育方式,以及出色的教学表现,邹文玲多次担任班主任和高三毕业班老师。尽管经常承担着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巨大的压力下,邹文玲也没有任何怨言。
2020年,疫情来了!所有老师投入到新的教学模式当中——上网课!备课、录视频、看视频,一天不少于八小时网课让邹文玲的视力急剧下降,眼睛的疼痛学生们都看在眼里。“老师我们自己做习题,您少看一会,多休息”,一句句关心的话语纷纷向邹老师投来......孩子的体贴关心让邹文玲满心感动,她舍不得和学生分开,生害怕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习。2021年复课,她因三叉神经发炎致右脸面瘫,嘴歪眼斜,口齿不清。医生和校领导都建议她住院治疗。可她舍不得孩子呀!她说:“我右眼不能用,还有左眼;我咬字不清,但能写,能比划啊!”她硬是坚持着没耽误一节课。
她说,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自己要做一名有爱心的教师,要用父母般的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要用严师般的爱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经常和学生谈心,不仅在学习上,更要在生活上关心、关爱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启迪学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邹文玲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学生。汪仁飞是邹文玲的学生,2009年从张滩高中毕业,如今也回到了母校任教,曾经的学生现如今成了同事,角色的转变,让二人感慨不已。
“因为邹老师我走上了这个行业,以前邹老师是如何教育我的,我将如何教育我的学生”。润物细无声,邹文玲播种爱的种子,再一天天长大发芽,她的教育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们都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邹文玲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所带的学生品行优良,成绩名列前茅。她本人多次在市区级赛教中获得优异成绩,被区教体局和张滩高中授予“青年骨干老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把一切献给学生,爱洒三尺讲台,我心无怨无悔!”这是邹文玲老师的心声,她说将用对学生的爱心,对事业的恒心,对人民的热心,继续创造她自己美好的教育人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一步步探寻着自己的教育梦。(汉滨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一薇 李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