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王治平:情洒响水沟

时间:2021-08-11 16:26  作者:源自:
  2016年3月,我被选派到瀛湖镇响水沟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2018年3月,组织任命我为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五年来,我心系农村、心系群众,用心、用情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五年来,响水沟里的一草一木无不见证着我和乡亲们的朝夕相处、荣辱与共;五年来,我对这片热土的挚爱,对这里亲人们的牵挂,如同响水沟里那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山村里的每一寸肌肤,日夜不息、汇向汉江。

初识“响水沟”

  还记得四年前刚来村里扶贫入户时的情景。“老哥你好!我是汉滨区人社局派来驻村扶贫干部。”贫困户张永富看了我一眼,转身继续翻挖着脚下硬邦邦的土地,嘴里嘟哝着,“刚走一个,又来个腾‘面袋子’的。”当年听说要被派去扶贫,我满怀期待。可很快,期待成了迷茫,自己不是“金刚钻”,为啥揽这“瓷器活”?那时,村里有个怪现象:干部“怕”群众,群众“躲”干部。“过去村里开会,村民拍桌子、掀板凳、闹会场时有发生。”村民们越级上访也是家常便饭,一名村干部毫不掩饰地向我介绍村里的情况。近几年来,驻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由于村上的“名气”,上面干部不愿来,来的待不住,干群关系成了“两张皮”。上届村级领导班子因违纪被集体免职,村委会办公场所年久失修,出行道路泥泞不堪,通讯无网络,产业无项目,群众纷纷外出打工。

连心卡连民心

  面对村委会办公场所年久失修、班子软弱涣散、信访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群众质疑,很多人谈村色变的现状,我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追根溯源,根子在干部。“我在这里没有熟人、亲戚、朋友,工作中我会把一碗水端平,绝不优亲厚友、假公济私,请大家相信我,监督我。”为了取得群众支持,打消群众疑虑,我拍着胸脯,在干部群众大会庄严承诺:“整村不脱贫,坚决不回城!”

  为了便于群众沟通联系,我印制了第一书记连心卡,注明工作职责,承诺服务事项,留下联系电话,公布微信二维码,发放粘贴到户。有些群众加我的微信,试着打我的电话,我热情接听,态度和蔼,细心指导,破解群众难题,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慢慢地接受了我,逐渐成为了彼此的知心朋友。在村里开会,宣传政策,群众有人听了,发个微信朋友圈,乡亲们也积极回应了,支持我的人越来越多,工作开展起来也得心应手了。

我“侄子”叫红根

  我帮扶对象老王家有一个儿子,叫王善斌,小名叫红根。据其家人介绍,红根小时候因病留下后遗症,口齿不清,性格内向,见了生人就躲。16岁的红根几乎只有几岁孩子的智商,整天傻呵呵的光知道玩泥巴,浑身脏兮兮。

  起初,我到红根家时,他总是远远地站在门外,低着头,咬着手指头,嘴角留着哈喇子,怯怯地耷拉着脑袋。我主动和他亲近,他总是一言不发。

  那时候,红根经常不洗澡不洗头,家人习惯了经常对他吆来呵去。遇到家里来人,家人总会厉声呵斥他呆到一边去。有几次到他家去,看到其父母又要赶他走,我赶紧拉着他的手,让他坐在身边,抚摸着他的头,告诉他要注意讲究卫生。同时也告诫他的父母:“孩子托生在你们身边是缘分,因为孩子智力障碍,做父母的更要尽责任细心照顾好,千万不能歧视和虐待孩子。”那一次,红根仿佛听懂了我的话语,眼神中不禁透露出一丝对我的信任和感谢。

  从那以后,我就把红根当自己的小侄子一样对待,尽可能地照顾呵护他。时间长了,慢慢熟络起来,他就会主动凑过来和我打招呼。



  我经常到他家里去,送去一些衣物等生活用品,主动找机会和他交流。在一次次交往中,红根慢慢地接受了我,也慢慢开口说话了。得知红根没吃过蒸面,我特意从城区给他带了两盘蒸面。红根很高兴,大声地对我说:“谢谢王叔叔,好吃好吃!”在我的关心呵护下,家人也改变了对红根的态度,不再对他歧视。红根慢慢有了改变,见了人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每次见到我都热情地招呼:“王叔叔到屋玩哈!”小小举动改变一个孩子的性格,如今的红根性格越来越开朗,看到红根的变化,我感到十分欣慰!

我最牵挂的人

  关注弱势群体,用心用情真帮实扶。在村工作5年来,我始终坚持入户第一时间先到“三留守”家庭、大病大灾和残疾家庭走访,重点突出对空巢老人的关照和帮扶,尤其是留守残疾老人。每次入户时,我必须查看他们家里的米面粮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储存情况,重点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将每一户老人的基本情况详细记录,便于日常监管,及时为留守老人子女报平安,为他们安心在外务工吃下“定心丸”。



  有一天,得知语言智障残疾老人李香生脚部扭伤了,不能行动好几天。我立即入户查看她的伤势,并从村卫生室买来云南白药为其擦洗喷药,用似懂非懂的手势语言教老人用药。经过反复示范,她终于学会自己使用云南白药喷剂,老人脚疼慢慢好转了。后来每每见到我,老人家总会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夸赞我。

栽拐枣兴产业

  “思路决定出路,发展产业才有出路。”第一书记必须要理思路、谋发展,助推产业脱贫增收。我挨家挨户摸底调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向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能人志士“取经”。多次召开群众会、院落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大讨论,带领党员和群众代表深入天柱山村等先进村参观学习。根据村里种植拐枣有基础、酿制拐枣酒有技术、群众有热情的实际情况,我带领村委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确定了依托天柱山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山林资源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实行产业结构调整,组织村民大力发展拐枣产业。

  在得到绝大多数群众支持的情况下,通过我们帮扶单位的积极协调,争取到拐枣退耕还林项目2000亩。我团结村两委一班人,抢抓发展机遇,从板块设计,到入户规划,信息录入、再到开带挖坑,苗木调运、栽植管理,我都亲力亲为。争取单位管护经费10余万元,购买化肥物料,分发栽植户。经过3年的辛勤努力,全村实际退耕还林2074.9亩,户均栽植拐枣6.1亩,拐枣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已获得国家补助240余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2200元。其中:83户贫困户322人直接增收受益,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效果明显。

  有一次,我在走访入户的路上遇到宋仁义老人,她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王书记,你是一个好干部!天天跑农户!”老人手指着对面坡上自己的拐枣园说,这个事情办得好,我家栽了几亩拐枣受大益了,前几天折子里打了好几千块钱。她竖起大拇指夸赞道“你这个第一书记,是为群众办实事的!”



脱贫标兵王卫林

  贫困户王卫林,全家5口人,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如何让这个家庭顺利脱贫?通过对其走访座谈,我觉得这个家庭只能走传统的种植养殖路子。2018年初,我与他合计,计划发展莲菜2亩,养鸡50只,养羊5头,养猪5头。但,数万元的底垫资金难倒了他,他差点打了退堂鼓。我多方协调联系农商银行一路绿灯为其办好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王卫林利用贷款资金立即着手修建圈舍,购买所需物资。经过精心耕种,细心饲养,当年所种2亩莲菜丰收莲藕1500公斤,出栏土鸡50只、出栏育肥猪5头。我又多方联系客户,帮助将这些农产品销售一空,年底一算账,收入近3万余元。



  尝到甜头,他的干劲儿更大了。2019年继续扩大规模,发展养鸡200只、养猪10头。他还利用当地传统烤酒技术,收购拐枣烤酒,烤酒售卖,酒糟用来喂猪,形成循环发展。有道是“辛劳人,天不负”,养殖的200只土鸡销售一空,1000余公斤拐枣酒售罄。年底,适逢猪肉行情大涨,他家当年净收入6万余元。看着自己辛勤赚来的一沓沓钞票,王卫林在心里暗暗盘算,瞅准养猪市场,2020年,再次扩大养猪规模,养猪存栏达20头。在他的精心饲养下,20头猪长势喜人,又逢猪肉价格大涨。卖完最后一头猪,他激动地给我来打电话,“王书记,猪卖完了,5万元扶贫贷款已还清了,还挣了十多万,真是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你几年对我的帮扶!”王卫林被评为全镇“脱贫标兵”,看到王卫林依靠自身的艰苦奋斗改变了贫困面貌,左邻右舍纷纷计划发展家庭种养殖业增加收入,大家也终于明白了习近平总书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年来,我全身心投入响水沟村脱贫攻坚工作,每次回家只是换洗衣服,把家当“旅馆”,说的、谈的、想的全是脱贫攻坚工作。我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没有心思顾及家务,也没有精力照顾和孝敬父母。妻子不止一次地埋怨我:“你把家人当外人,把贫困户当亲人”。

  五年来,我扎实践行自己“整村不脱贫,坚决不回城”的承诺,克难奋进,砥砺前行。在村上无支柱产业、基础建设薄弱、人心不齐、村情复杂、贫困发生率高的情况下,狠抓“两房、两业、两设施”建设,争取各级投入670余万元硬化通组道路5.5公里、改造“油返沙”公路8.2公里、新建人饮工程8口、改造低压电网17.8公里,投资30余万元改扩建村级活动室及村卫生室,实施易地搬迁73户224人,危房改造4户。高质量完成125户409人脱贫任务,2019年整村脱贫摘帽,2020年高质量通过国家普查,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我多次被市区党委政府授予“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扶贫的点点滴滴,都是真诚和执着凝结成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五年来,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像萤火虫一样,哪怕发出微弱的光,也要在黑暗中点亮自己,照亮别人,成为黑暗里扶贫路上乡亲们勇毅前行的灯塔。

  (作者简介:王治平,男,中共党员,汉滨区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经办中心办公室主任。2016年3月至今先后任瀛湖镇响水沟村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