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毛绒玩具逐步走入了大家的生活。到任县河镇财梁社区第一书记那一刻,我便与毛绒玩具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2019年12月,组织安排我任县河镇财梁社区第一书记。当时,财梁社区已完成集中安置社区建设相关工作,4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全部得到解决。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要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步脱贫致富,只有通过持续发展产业。这也正是我未来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任务。
为了尽快了解社区产业发展情况,我与社区“四园一厂”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通过走访考察,毛绒玩具社区工厂的现况令我忧心忡忡:工人数量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管理不善、沟通不畅等问题困扰着企业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群众稳定增收。
时不我待,我及时组织工厂老板、村干部召开社区工厂建设专题会议。经过多方沟通、研究,最终确定了我的“两步走”计划:一是抓培训,提升技能。由于毛绒玩具在财梁社区这个深度贫困的地方属于新鲜事物,村民不适应现代生产制度,难以胜任手工业生产技术,因此尽快搞好培训工作,提升村民的技能是当务之急。二是抓招工,促进就业。没有人就没有效率和发展。企业必须抢抓春节前村民返乡过年这一有利窗口期,争取更多的本地在外务工人员进厂就业。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的计划,招工被一拖再拖。不过,危机中也孕育着机会。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部分村民无法如期外出务工,这给了我们千载难逢的招工机会。于是,我们兵分两路:一方面,在全村进行地毯式的宣传引导;一方面抓紧时间入户走访在外务工期间有过缝纫工作经验的村民,动员他们进厂务工。短短几天时间,先后有13名新缝纫机工人到工厂上班。
原以为社区工厂就这样步入了正轨,可没过多久,先后有5名工人不来上班了。是什么原因呢?我逐一入户询问原因,有的说自己手笨做不了精细活,有的说自己非常努力了,可是一天也做不了几个像样的成品,有的则干脆表示就是不想工作了。
于是,每天早上9点,穿上蓝色工作服的我准时出现在社区工厂车间。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操作缝纫机,起初一脚踩下踏板,因为用力过猛,线头迅速地蹿出了布面,剪掉线头,重新仞针。周而复始,不知尝试了多少个来回,我渐渐能压好线头,从学会压直线到学会压曲线,手脚协调配合也越来越好,缝纫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从做练习布料过渡到可以做货品,我内心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逐渐被激发出来。每隔几天,我便将自己的劳动心得与工人们进行交流分享。
同时,我亲自到前期辞工的那几户工人家中做工作,给她们分享我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经过多番努力,她们终于答应回到工厂再尝试一段时间。
在我的示范带动下,工人们慢慢地适应了社区工厂的管理和氛围。
经过我的亲身体验和细心观察、思考,我向工厂老板建议“工分三类、一类一策”的薪酬机制。根据工人的工作能力及意愿,将22名缝纫机工人分为“多劳多得领头干、激发潜力提质效、兜底保障促兴趣”三类。“多劳多得领头干”组4人,该组工人具有东南沿海地区从事纺织工作经验,能熟练操作缝纫机,严守工作纪律,工资发放原则为计件制,多劳多得;“激发潜力提质效”组11人,该组工人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并能遵守工作纪律,工资发放采取定量定额制。如超额完成工作,则按计件获得额外的报酬;“兜底保障促兴趣”组7人,该组工人多为新人,劳动技能生疏,尚处于培训期,工资按照汉滨区相关保底标准发放。
查看生产情况、了解工人状况、帮忙招工、争取订单成为了我的日常工作。经过近3个月的磨合,工人队伍基本稳定下来,大部分工人的工作效率逐步提高,工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有的工人月工资超过5000余元。工人的工作热情高涨,工厂终于慢慢走上正轨。村干部、工厂老板对工厂的发展也是信心倍增。
一次闲聊,工人王文兴对我说:“一年没回来,没想到在我们这个山沟沟儿里还建了一个工厂,这条件比我在无锡打工的地方还要好。现在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还能照顾家人,真是太方便了!若不是亲身经历这一切,我真是做梦都不敢想啊!”
看着“湾宝”“智能班克”等我行自主ID的毛绒玩具能从财梁社区走到全国各地建行网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贫困,参与扶贫,知道建行的扶贫故事。同时,也让财梁社区的父老乡亲伴随着建设银行的发展,借助建设银行蒸蒸日上的扶贫事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之路和通过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我想,这是属于每一个建行人的骄傲,更是每位亲历一线的扶贫干部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于我而言,摘下了“扶贫干部”的帽子,“乡村振兴干部”成了我的新身份。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征程中,在建行人的共同努力下,随着与我有着不解之缘的毛绒玩具产业的飞速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致富产业和致富产品应运而生……
(作者简介:王壹,男,中共党员,中国建设银行集团资产管理部股权资产投资处业务经理。2019年12月至今任县河镇财梁社区第一书记)
2019年12月,组织安排我任县河镇财梁社区第一书记。当时,财梁社区已完成集中安置社区建设相关工作,4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全部得到解决。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要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步脱贫致富,只有通过持续发展产业。这也正是我未来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任务。
为了尽快了解社区产业发展情况,我与社区“四园一厂”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通过走访考察,毛绒玩具社区工厂的现况令我忧心忡忡:工人数量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管理不善、沟通不畅等问题困扰着企业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群众稳定增收。
时不我待,我及时组织工厂老板、村干部召开社区工厂建设专题会议。经过多方沟通、研究,最终确定了我的“两步走”计划:一是抓培训,提升技能。由于毛绒玩具在财梁社区这个深度贫困的地方属于新鲜事物,村民不适应现代生产制度,难以胜任手工业生产技术,因此尽快搞好培训工作,提升村民的技能是当务之急。二是抓招工,促进就业。没有人就没有效率和发展。企业必须抢抓春节前村民返乡过年这一有利窗口期,争取更多的本地在外务工人员进厂就业。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的计划,招工被一拖再拖。不过,危机中也孕育着机会。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部分村民无法如期外出务工,这给了我们千载难逢的招工机会。于是,我们兵分两路:一方面,在全村进行地毯式的宣传引导;一方面抓紧时间入户走访在外务工期间有过缝纫工作经验的村民,动员他们进厂务工。短短几天时间,先后有13名新缝纫机工人到工厂上班。
原以为社区工厂就这样步入了正轨,可没过多久,先后有5名工人不来上班了。是什么原因呢?我逐一入户询问原因,有的说自己手笨做不了精细活,有的说自己非常努力了,可是一天也做不了几个像样的成品,有的则干脆表示就是不想工作了。
于是,每天早上9点,穿上蓝色工作服的我准时出现在社区工厂车间。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操作缝纫机,起初一脚踩下踏板,因为用力过猛,线头迅速地蹿出了布面,剪掉线头,重新仞针。周而复始,不知尝试了多少个来回,我渐渐能压好线头,从学会压直线到学会压曲线,手脚协调配合也越来越好,缝纫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从做练习布料过渡到可以做货品,我内心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逐渐被激发出来。每隔几天,我便将自己的劳动心得与工人们进行交流分享。
同时,我亲自到前期辞工的那几户工人家中做工作,给她们分享我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经过多番努力,她们终于答应回到工厂再尝试一段时间。
在我的示范带动下,工人们慢慢地适应了社区工厂的管理和氛围。
经过我的亲身体验和细心观察、思考,我向工厂老板建议“工分三类、一类一策”的薪酬机制。根据工人的工作能力及意愿,将22名缝纫机工人分为“多劳多得领头干、激发潜力提质效、兜底保障促兴趣”三类。“多劳多得领头干”组4人,该组工人具有东南沿海地区从事纺织工作经验,能熟练操作缝纫机,严守工作纪律,工资发放原则为计件制,多劳多得;“激发潜力提质效”组11人,该组工人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并能遵守工作纪律,工资发放采取定量定额制。如超额完成工作,则按计件获得额外的报酬;“兜底保障促兴趣”组7人,该组工人多为新人,劳动技能生疏,尚处于培训期,工资按照汉滨区相关保底标准发放。
查看生产情况、了解工人状况、帮忙招工、争取订单成为了我的日常工作。经过近3个月的磨合,工人队伍基本稳定下来,大部分工人的工作效率逐步提高,工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有的工人月工资超过5000余元。工人的工作热情高涨,工厂终于慢慢走上正轨。村干部、工厂老板对工厂的发展也是信心倍增。
一次闲聊,工人王文兴对我说:“一年没回来,没想到在我们这个山沟沟儿里还建了一个工厂,这条件比我在无锡打工的地方还要好。现在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还能照顾家人,真是太方便了!若不是亲身经历这一切,我真是做梦都不敢想啊!”
看着“湾宝”“智能班克”等我行自主ID的毛绒玩具能从财梁社区走到全国各地建行网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贫困,参与扶贫,知道建行的扶贫故事。同时,也让财梁社区的父老乡亲伴随着建设银行的发展,借助建设银行蒸蒸日上的扶贫事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之路和通过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我想,这是属于每一个建行人的骄傲,更是每位亲历一线的扶贫干部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于我而言,摘下了“扶贫干部”的帽子,“乡村振兴干部”成了我的新身份。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征程中,在建行人的共同努力下,随着与我有着不解之缘的毛绒玩具产业的飞速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致富产业和致富产品应运而生……
(作者简介:王壹,男,中共党员,中国建设银行集团资产管理部股权资产投资处业务经理。2019年12月至今任县河镇财梁社区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