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娃,名叫郭国桥。出生前他爹郭邦喜是村里低保户,到了40岁才找了个哑巴媳妇,生下桥娃。没想桥哑巴媳妇在河边放牛,竟意外掉河里淹死了,彼时桥娃才两个月。郭邦喜伤心欲绝,卖牛安葬了媳妇,靠着种庄稼打零工和政府低保金,含辛茹苦地把桥娃养大。
2018年3月,我被派往瀛湖镇郭家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也是那时认识了郭邦喜一家,和桥娃慢慢有了一些接触。不成想,看起来浓眉大眼,身端体正的桥娃,却是村里出了名的“洋盼娃”。据其父亲介绍,小时候的桥娃在生长发育方面与别的孩子并无明显差别,就是智力跟不上,连续上了6个一年级,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无奈在12岁便休学在家。学校里来送教上门的老师每次来都见不到他的面,他或是跑上山或是躲进屋里把门关得死死的,老师们也束手无策。父亲带其辗转多家医院问诊就医,专家给出的诊断是智力障碍,16岁的桥娃智力水平相当5-6岁儿童,属于智力二级残疾。
平日里,桥娃除了睡就是吃,要么守着电视看动画片不眨眼,要么蓬头垢面地在村里晃悠。乡亲们见了直摇头:“摊上这么个娃,老郭家的穷帽子怕是这辈子也摘不掉嘞。”
看到孩子这个样子,出身教师的我对他心生怜悯,同时作为第一书记的我也更加关心他家的脱贫工作,并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如期脱贫。
老郭家破败的危房,是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家住在60年代盖的土墙房子里,几处墙垛子垮了用木头顶着,外面下雨,里面漏水。家里来人连多余的凳子都没有,屋子一角生一堆火,在上面架一口锅就算是灶了。经过走访调查,四支力量研判,若把他集中安置,后期生产生活便成问题,经慎重考虑决定对他家采取分散安置为宜。经村两委和亲戚乡邻多方努力,我也在单位争取了一万元资金,2019年9月,为其新建了两间60平方米的砖房,里面还添置了席梦思、冰箱、洗衣机等家具和被褥等床上用品。村里老党员韦元长还义务帮其打了一口灶,桥娃父子俩顺利地搬进了新家。
安全住房问题解决了,但这个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桥娃。如何尽快把桥娃“扶起来”,成为萦绕在我的脑海的一道难题。思索良久,我觉得唯一的办法是帮其扶智扶志,只有让桥娃自强自立,这个家庭才有希望。
此后,我便有意无意地对桥娃多加关照。通过多次走访、反复沟通,桥娃从开始的陌生躲避到后来慢慢接触,从开始的闭口不谈到后来简单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和我混熟了,他会主动到村委会找我。发现他对零食很感兴趣,我便经常从城里带些好吃好玩的给他,这些零食让他吃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他总会睁大眼睛好奇地问我这些零食是怎么做的?从哪里买的?我告诉他,安康城里的超市大得很,比村里的小卖部几十个还大,里面有各种各样好吃好玩的东西。每每听到我讲安康城里的事情,他总是表现出小学生听老师讲课的模样,充满着对外面城市的好奇与向往。对城里孩子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生活,在这个快成年的智障少年眼里,却是那么的新鲜、遥远。
我利用教师教学的经验和优势循序渐进地教他学一些基本知识。用玩游戏的方式教他认识数字,渐渐地他学会了简单的数字;我用身上的人民币教他认识钱,1-100元的纸币他也认全了;我手把手地教他写字,终于能歪歪扭扭地写自己的名字。这些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智力低下的桥娃来说却是非常不容易了。
2019年秋,瀛湖中学举办一次扶贫活动,我带桥娃一起去参加,他第一次到看见那么大的学校和那么多的学生,其中还有几个还是他小学时候的同学,他也是第一次对学校和学习产生了向往,并要求我给他在操场上拍一张照片留念。活动结束后,我带他去理发店剪了头发,剪完头发桥娃看起来整齐精神多了,他对着镜子又喜又羞。
想起桥娃从未进过超市,我特意带他到了镇上最大的一家超市逛了一圈,看到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不停地到处张望,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临走的时候他选了两袋面包和两双袜子,说给爸爸也带一份。逛完超市他说肚子饿了,想去尝尝刀削面的味道。带他吃完刀削面后,他抹着嘴巴笑着说,这是他长这么大吃的最好的一顿饭。
这次外出使桥娃开阔了眼界,他没想到在山村之外还有那么大的世界,有那么多没见过的新鲜事物。回村后逢人便说他的所见所闻,那么宽的马路,那么高的房子,那么多的车子……边说边笑着,笑得很开心。
有一次,听说我同学开了一家洗车店,正在招学徒,我便想让桥娃去试试。于是我找到他动员其进城务工。我的提议,对于他来说,进城的诱惑不小,但更多是对未知环境的恐惧。看着他犹豫不决的样子,我想起他喜欢零食,便告诉他有了工作就能挣到钱,有了钱便能买到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他一听,眼睛骨碌一转心动了。两天后我带他去面试,同学老板知道他的情况后,便好心破格录用,让回家准备一下,一个周后来上班,他咧着嘴开心地笑了。我带他在城里逛了一圈,买了一套新衣服,准备开启新的生活。
这一周,桥娃在焦急地等待中度过,天天找我问什么时候去城里上班。一周后我把他送到洗车店,开始上班的桥娃很不适应,干活不专心,车子也冲不干净,还常常发呆。有几次还悄悄地从店里跑了,急得我们到处找。想到他从小到大一直在家从没出过门,估摸着是想家了,我便利用休息时间带他回了一趟家。回家的时候还不忘在街边给父亲带了两个烧饼,说带回家让父亲尝尝。
在回城的路上,我反复叮嘱桥娃要安心工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城里人多车多,瞎逛乱跑不安全,不能让我和他父亲担心。桥娃也很听话,从此以后再没有旷过工,工作也踏实了,洗车技术越来越好。每次从村上回来,我总要抽时间去看他,给他送些生活用品。还带他去吃火锅和烧烤,看着他开心的样子,我感到十分欣慰。
新年前夕,好心的老板给桥娃买了一套他喜欢的西装、领带、皮鞋,还发了6000元工资。春节期间,桥娃西服革履,皮鞋锃亮,手里拿着老板奖励的手机,热情地和村里的乡亲们打着招呼,乡亲们感叹道:“桥娃变了,老郭家脱贫有希望了!”
(作者简介:郭国庆,男,中共党员,汉滨区瀛湖镇中心校教师。2018年3月至今任汉滨区瀛湖镇郭家河村第一书记)
2018年3月,我被派往瀛湖镇郭家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也是那时认识了郭邦喜一家,和桥娃慢慢有了一些接触。不成想,看起来浓眉大眼,身端体正的桥娃,却是村里出了名的“洋盼娃”。据其父亲介绍,小时候的桥娃在生长发育方面与别的孩子并无明显差别,就是智力跟不上,连续上了6个一年级,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无奈在12岁便休学在家。学校里来送教上门的老师每次来都见不到他的面,他或是跑上山或是躲进屋里把门关得死死的,老师们也束手无策。父亲带其辗转多家医院问诊就医,专家给出的诊断是智力障碍,16岁的桥娃智力水平相当5-6岁儿童,属于智力二级残疾。
平日里,桥娃除了睡就是吃,要么守着电视看动画片不眨眼,要么蓬头垢面地在村里晃悠。乡亲们见了直摇头:“摊上这么个娃,老郭家的穷帽子怕是这辈子也摘不掉嘞。”
看到孩子这个样子,出身教师的我对他心生怜悯,同时作为第一书记的我也更加关心他家的脱贫工作,并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如期脱贫。
老郭家破败的危房,是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家住在60年代盖的土墙房子里,几处墙垛子垮了用木头顶着,外面下雨,里面漏水。家里来人连多余的凳子都没有,屋子一角生一堆火,在上面架一口锅就算是灶了。经过走访调查,四支力量研判,若把他集中安置,后期生产生活便成问题,经慎重考虑决定对他家采取分散安置为宜。经村两委和亲戚乡邻多方努力,我也在单位争取了一万元资金,2019年9月,为其新建了两间60平方米的砖房,里面还添置了席梦思、冰箱、洗衣机等家具和被褥等床上用品。村里老党员韦元长还义务帮其打了一口灶,桥娃父子俩顺利地搬进了新家。
安全住房问题解决了,但这个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桥娃。如何尽快把桥娃“扶起来”,成为萦绕在我的脑海的一道难题。思索良久,我觉得唯一的办法是帮其扶智扶志,只有让桥娃自强自立,这个家庭才有希望。
此后,我便有意无意地对桥娃多加关照。通过多次走访、反复沟通,桥娃从开始的陌生躲避到后来慢慢接触,从开始的闭口不谈到后来简单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和我混熟了,他会主动到村委会找我。发现他对零食很感兴趣,我便经常从城里带些好吃好玩的给他,这些零食让他吃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他总会睁大眼睛好奇地问我这些零食是怎么做的?从哪里买的?我告诉他,安康城里的超市大得很,比村里的小卖部几十个还大,里面有各种各样好吃好玩的东西。每每听到我讲安康城里的事情,他总是表现出小学生听老师讲课的模样,充满着对外面城市的好奇与向往。对城里孩子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生活,在这个快成年的智障少年眼里,却是那么的新鲜、遥远。
我利用教师教学的经验和优势循序渐进地教他学一些基本知识。用玩游戏的方式教他认识数字,渐渐地他学会了简单的数字;我用身上的人民币教他认识钱,1-100元的纸币他也认全了;我手把手地教他写字,终于能歪歪扭扭地写自己的名字。这些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智力低下的桥娃来说却是非常不容易了。
2019年秋,瀛湖中学举办一次扶贫活动,我带桥娃一起去参加,他第一次到看见那么大的学校和那么多的学生,其中还有几个还是他小学时候的同学,他也是第一次对学校和学习产生了向往,并要求我给他在操场上拍一张照片留念。活动结束后,我带他去理发店剪了头发,剪完头发桥娃看起来整齐精神多了,他对着镜子又喜又羞。
想起桥娃从未进过超市,我特意带他到了镇上最大的一家超市逛了一圈,看到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不停地到处张望,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临走的时候他选了两袋面包和两双袜子,说给爸爸也带一份。逛完超市他说肚子饿了,想去尝尝刀削面的味道。带他吃完刀削面后,他抹着嘴巴笑着说,这是他长这么大吃的最好的一顿饭。
这次外出使桥娃开阔了眼界,他没想到在山村之外还有那么大的世界,有那么多没见过的新鲜事物。回村后逢人便说他的所见所闻,那么宽的马路,那么高的房子,那么多的车子……边说边笑着,笑得很开心。
有一次,听说我同学开了一家洗车店,正在招学徒,我便想让桥娃去试试。于是我找到他动员其进城务工。我的提议,对于他来说,进城的诱惑不小,但更多是对未知环境的恐惧。看着他犹豫不决的样子,我想起他喜欢零食,便告诉他有了工作就能挣到钱,有了钱便能买到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他一听,眼睛骨碌一转心动了。两天后我带他去面试,同学老板知道他的情况后,便好心破格录用,让回家准备一下,一个周后来上班,他咧着嘴开心地笑了。我带他在城里逛了一圈,买了一套新衣服,准备开启新的生活。
这一周,桥娃在焦急地等待中度过,天天找我问什么时候去城里上班。一周后我把他送到洗车店,开始上班的桥娃很不适应,干活不专心,车子也冲不干净,还常常发呆。有几次还悄悄地从店里跑了,急得我们到处找。想到他从小到大一直在家从没出过门,估摸着是想家了,我便利用休息时间带他回了一趟家。回家的时候还不忘在街边给父亲带了两个烧饼,说带回家让父亲尝尝。
在回城的路上,我反复叮嘱桥娃要安心工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城里人多车多,瞎逛乱跑不安全,不能让我和他父亲担心。桥娃也很听话,从此以后再没有旷过工,工作也踏实了,洗车技术越来越好。每次从村上回来,我总要抽时间去看他,给他送些生活用品。还带他去吃火锅和烧烤,看着他开心的样子,我感到十分欣慰。

在洗车场工作的桥娃
(作者简介:郭国庆,男,中共党员,汉滨区瀛湖镇中心校教师。2018年3月至今任汉滨区瀛湖镇郭家河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