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全国上下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结对帮扶贫困户,很多干部深有感触,都说帮扶了贫困户,就是攀上了一门亲戚。
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是深度贫困村,2016年由5个村合并而成,其中的一个村子叫赵梁村。赵家梁上交通不便,只有一条泥土路与村主干道连接,一下雨满路的稀泥乱滑。人户也住得相对分散,山脚下、山腰中、山梁上稀稀拉拉总共不到40户人家,这些农户祖祖辈辈在这居住,鸡鸣犬吠,家家户户都连着亲。脱贫攻坚战役中,我也在这距离安康城区有50公里的赵梁村结下了几门“亲戚”。
为了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全住房问题,镇村干部同赵家梁的乡亲们协商,共同制定了移民搬迁计划,现在搬迁安置社区建成了,都催着家家户户搬迁哩。但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哪怕再穷,真要离开这,多少人还是忍不住抹了眼泪水。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我帮扶的贫困户刘永志“老表”是第一个流眼泪水的人。2014年6月,我被选派到财梁社区开展扶贫工作,直到2017年底不再驻村,转为结对帮扶干部,刚开始包联9户贫困户,后来调整为6户,其中一户便是老刘。赵梁这儿家家户户连着亲,人们常常在称呼前加个“表”字,比如“表叔、表哥、表弟”,其实也不一定是亲戚了,只为叫着亲近些,我依着赵梁的习惯叫法,就叫他“刘老表”。
“刘老表”平时见了我亲切得很,就是我三番五次动员搬迁让他有些为难。
交1万块钱就可以换一套一百来平方米的房子?老刘的头摆的能摇下露水。“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儿,这怕是骗钱的买卖,我去住了以后肯定还得让我交钱,我不去。”我一提起搬迁的事,老刘就摆起一双沾满泥土的手止住我的话匣。
这咋还能不信呢?我掰起指头给他算经济账。“你家5口人,易地搬迁户人均补贴2.5万元,就是12.5万元,旧宅腾退人均还能补贴1万元,再加上缴纳的自筹资金1万元合计18.5万,所以才能在财梁社区买下一套房子。”
“刘老表”性格固执,爱认死理,又有着农村人纯朴的传统观念,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白捡的便宜,我的一番话显然没有让他动心。
口水仗打了一次又一次,我始终没有占到上风,请了社区干部、镇包村干部、驻村干部轮番上阵,老刘就两个字:不搬。无奈之际我想出了杀手锏,找来易地搬迁政策读本一条一条念给他听,“刘老表”虽然识字不多,但是看着文件盖得红烫烫的大印,最终还是松了口。
“就算你说的是真的,我也得过段时间再搬。”话没说完,“刘老表”就打了哭腔,眼睛撇向一边。
我顺着他的眼光看去,几只鸡正在咯咯地啄食,清一色的老母鸡,正是下蛋的好时候,“刘老表”把鸡当宝贝一样,每次都打最嫩的草,剁得碎碎地给它们吃,这几只鸡也争气,每年要给老刘一家子下好几百个鸡蛋,一年都吃不完。
我看出“刘老表”的担忧,人可以搬走,这鸡不能养在楼房里啊。再一个他自己也舍不得离开这儿,将来还指望着落叶归根,葬在这块土地上呢。
“老表,你不用愁,等你搬进了社区,旧宅腾退完就可以申请建设生产用房了,到时候你还是可以喂猪、养鸡、养牛、种庄稼,新房在社区,干啥都方便,你回老家这也就是二十来分钟车程的事儿。”
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搬家的那天,“刘老表”望着那即将要腾退的老房子还是忍不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那是他祖祖辈辈住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熟悉,哪里有个窝坑坑自己都知道,虽说是土墙房,低矮潮湿,风雨飘摇,但是真要离开这儿还是舍不得啊。
“刘老表”闲不住,刚搬进新房,就跟村上申请了建设生产用房,继续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喂了两头大母猪、几头牛,种了十几亩庄稼。我帮老刘在社区申请了一个公益岗,每月也可以拿到几百块工资,慢慢地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了。
看得出来,“刘老表”对新家很喜欢,很快就适应了在社区居住,在老家发展产业的生产生活模式。现在,每次见到“刘老表”,他都要热情地邀请我到社区新家做客,我们之间的“老表”关系也越来越亲。
“自己攀了门好亲戚。”我的结对帮扶贫困户罗先平常常对外这样说。
几年前,老罗妻子嫌他穷,丢下了孩子离家出走,跟他离婚了,剩下老罗母亲和他儿子3口人。他家是易地搬迁户,搬迁到长岭社区。长岭社区建设跨度长,老罗又常年在外务工,为了让老罗早日住上新房,赶在2019年9月底前搬迁入住,我主动帮助他盯着施工队装修。那段时间,我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到安置社区去督促施工,既要保证工期,又要确保装修质量。
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有几次,我干脆脱掉外套,当起义务“小工”帮工人们拌灰递砖。老罗听说我在工地现场干活,感动得不行,说是现在这些共产党的干部对老百姓确实没话说的。

房子终于装修好了,老罗也搬进了新家,我带着床上用品四件套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他们贺喜。闲谝时,老罗聊起了新的烦恼,原来是搬进了长岭社区,儿子转学成了一大难题,老罗提前打听了一下,说是事情难办得很。
“这件事我替你跑跑,孩子上学不能耽误。”我搂着老罗可爱的儿子说道。
来回跑了个把星期,老罗儿子转学的事办成了!我带着孩子到新学校转了一圈,望着崭新的学校,他兴奋地向我保证:一定好好学习,报答王伯伯的良苦用心,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光是当大官的算不上好亲戚,我家亲戚也有当官的,指望不上还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我也看不上他们。而我的帮扶干部不是亲戚还超过了亲戚!”
老罗逢人便说自己攀上了“好亲戚”,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好话,其实我知道自己做得很有限,不过是尽自己的心和责任罢了。
老罗淳朴善良,我才是攀上了一门“好亲戚”啊!
赵家梁上的刘永海也是我结的“亲戚”,刘师傅家里4口人,媳妇常年在南方打工,留下一儿一女算是真正的留守儿童。
当时,他的女儿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儿子上学前班,刘师傅出门务工,两个娃委托其哥哥照顾。
虽说是亲大伯,但他也有一家人要生活,两个小孩儿穿着脏兮兮的,而且性格孤僻,怯生生的,不怎么跟人交流。女孩儿学习不好,男孩儿也马上要上小学了,这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两个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啊!该怎么改变呢?
急呀!我梦里都是两个小孩儿滴溜溜、水汪汪的眼睛……刘师傅的两个孩子成了我的心病。我怎能不知道孩子们的心呢?第一眼见到这对可怜的孩子,我就喜欢上了他们,没娘的两个娃儿是多么希望父亲回来,天天陪伴在他们身边啊。
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想个办法,让老刘回到家乡务工,在家门口赚钱,不能让这两个小孩子耽误了。
近年来,财梁条件好了,村里学生进城上学、农民外出务工的多了,老刘有驾照曾经跑过运输,如果他能回来买辆面包车跑“大发”,应该是个不错的路子。
主意打定,我当即拿起电话向远在山西务工的老刘说了我的想法,没想到他一口回绝。他明确表示:回来跑“大发”能挣几个钱?何况买辆面包车还得花不少钱。自己在山西工厂里也干了几年了,如果辞工,以后找不到更合适的地方打工。

我苦口婆心劝导他,孩子的教育是大事,就算少挣点钱,把儿女教育好才是重中之重,知识改变命运嘛。老刘虽然没松口,但我看得出,说起小孩儿,他还是心动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常同老刘电话聊天,凡是有机会就提一提“大发”生意,有时候在电话上一谝就是个把钟头。功夫不负苦心人,2018年6月份,老刘终于同意从山西工厂辞职,回到财梁买了一辆“东风”牌面包车……
老刘没有被眼红的“同行”所干扰,反而腰板更硬了,跑起“大发”也更加卖力,他的客运生意越来越红火。闲暇时,刘师傅还拉着一对儿女进城兜风,令不少村里人羡慕,都说刘师傅现在“有个样儿”了。
是呀,只有在孩子身边才有个父亲样儿啊!
(作者简介:王国玉,男,中共党员,中共汉滨区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四级调研员)文章摘自:《我的扶贫故事》
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是深度贫困村,2016年由5个村合并而成,其中的一个村子叫赵梁村。赵家梁上交通不便,只有一条泥土路与村主干道连接,一下雨满路的稀泥乱滑。人户也住得相对分散,山脚下、山腰中、山梁上稀稀拉拉总共不到40户人家,这些农户祖祖辈辈在这居住,鸡鸣犬吠,家家户户都连着亲。脱贫攻坚战役中,我也在这距离安康城区有50公里的赵梁村结下了几门“亲戚”。
抹眼泪的“刘老表”
为了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全住房问题,镇村干部同赵家梁的乡亲们协商,共同制定了移民搬迁计划,现在搬迁安置社区建成了,都催着家家户户搬迁哩。但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哪怕再穷,真要离开这,多少人还是忍不住抹了眼泪水。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我帮扶的贫困户刘永志“老表”是第一个流眼泪水的人。2014年6月,我被选派到财梁社区开展扶贫工作,直到2017年底不再驻村,转为结对帮扶干部,刚开始包联9户贫困户,后来调整为6户,其中一户便是老刘。赵梁这儿家家户户连着亲,人们常常在称呼前加个“表”字,比如“表叔、表哥、表弟”,其实也不一定是亲戚了,只为叫着亲近些,我依着赵梁的习惯叫法,就叫他“刘老表”。
“刘老表”平时见了我亲切得很,就是我三番五次动员搬迁让他有些为难。
交1万块钱就可以换一套一百来平方米的房子?老刘的头摆的能摇下露水。“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儿,这怕是骗钱的买卖,我去住了以后肯定还得让我交钱,我不去。”我一提起搬迁的事,老刘就摆起一双沾满泥土的手止住我的话匣。
这咋还能不信呢?我掰起指头给他算经济账。“你家5口人,易地搬迁户人均补贴2.5万元,就是12.5万元,旧宅腾退人均还能补贴1万元,再加上缴纳的自筹资金1万元合计18.5万,所以才能在财梁社区买下一套房子。”
“刘老表”性格固执,爱认死理,又有着农村人纯朴的传统观念,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白捡的便宜,我的一番话显然没有让他动心。
口水仗打了一次又一次,我始终没有占到上风,请了社区干部、镇包村干部、驻村干部轮番上阵,老刘就两个字:不搬。无奈之际我想出了杀手锏,找来易地搬迁政策读本一条一条念给他听,“刘老表”虽然识字不多,但是看着文件盖得红烫烫的大印,最终还是松了口。
“就算你说的是真的,我也得过段时间再搬。”话没说完,“刘老表”就打了哭腔,眼睛撇向一边。
我顺着他的眼光看去,几只鸡正在咯咯地啄食,清一色的老母鸡,正是下蛋的好时候,“刘老表”把鸡当宝贝一样,每次都打最嫩的草,剁得碎碎地给它们吃,这几只鸡也争气,每年要给老刘一家子下好几百个鸡蛋,一年都吃不完。
我看出“刘老表”的担忧,人可以搬走,这鸡不能养在楼房里啊。再一个他自己也舍不得离开这儿,将来还指望着落叶归根,葬在这块土地上呢。
“老表,你不用愁,等你搬进了社区,旧宅腾退完就可以申请建设生产用房了,到时候你还是可以喂猪、养鸡、养牛、种庄稼,新房在社区,干啥都方便,你回老家这也就是二十来分钟车程的事儿。”
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搬家的那天,“刘老表”望着那即将要腾退的老房子还是忍不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那是他祖祖辈辈住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熟悉,哪里有个窝坑坑自己都知道,虽说是土墙房,低矮潮湿,风雨飘摇,但是真要离开这儿还是舍不得啊。
“刘老表”闲不住,刚搬进新房,就跟村上申请了建设生产用房,继续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喂了两头大母猪、几头牛,种了十几亩庄稼。我帮老刘在社区申请了一个公益岗,每月也可以拿到几百块工资,慢慢地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了。
看得出来,“刘老表”对新家很喜欢,很快就适应了在社区居住,在老家发展产业的生产生活模式。现在,每次见到“刘老表”,他都要热情地邀请我到社区新家做客,我们之间的“老表”关系也越来越亲。
攀上“好亲戚”的老罗
“自己攀了门好亲戚。”我的结对帮扶贫困户罗先平常常对外这样说。
几年前,老罗妻子嫌他穷,丢下了孩子离家出走,跟他离婚了,剩下老罗母亲和他儿子3口人。他家是易地搬迁户,搬迁到长岭社区。长岭社区建设跨度长,老罗又常年在外务工,为了让老罗早日住上新房,赶在2019年9月底前搬迁入住,我主动帮助他盯着施工队装修。那段时间,我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到安置社区去督促施工,既要保证工期,又要确保装修质量。
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有几次,我干脆脱掉外套,当起义务“小工”帮工人们拌灰递砖。老罗听说我在工地现场干活,感动得不行,说是现在这些共产党的干部对老百姓确实没话说的。

房子终于装修好了,老罗也搬进了新家,我带着床上用品四件套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他们贺喜。闲谝时,老罗聊起了新的烦恼,原来是搬进了长岭社区,儿子转学成了一大难题,老罗提前打听了一下,说是事情难办得很。
“这件事我替你跑跑,孩子上学不能耽误。”我搂着老罗可爱的儿子说道。
来回跑了个把星期,老罗儿子转学的事办成了!我带着孩子到新学校转了一圈,望着崭新的学校,他兴奋地向我保证:一定好好学习,报答王伯伯的良苦用心,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光是当大官的算不上好亲戚,我家亲戚也有当官的,指望不上还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我也看不上他们。而我的帮扶干部不是亲戚还超过了亲戚!”
老罗逢人便说自己攀上了“好亲戚”,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好话,其实我知道自己做得很有限,不过是尽自己的心和责任罢了。
老罗淳朴善良,我才是攀上了一门“好亲戚”啊!
被举报的“亲戚”刘师傅
赵家梁上的刘永海也是我结的“亲戚”,刘师傅家里4口人,媳妇常年在南方打工,留下一儿一女算是真正的留守儿童。
当时,他的女儿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儿子上学前班,刘师傅出门务工,两个娃委托其哥哥照顾。
虽说是亲大伯,但他也有一家人要生活,两个小孩儿穿着脏兮兮的,而且性格孤僻,怯生生的,不怎么跟人交流。女孩儿学习不好,男孩儿也马上要上小学了,这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两个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啊!该怎么改变呢?
急呀!我梦里都是两个小孩儿滴溜溜、水汪汪的眼睛……刘师傅的两个孩子成了我的心病。我怎能不知道孩子们的心呢?第一眼见到这对可怜的孩子,我就喜欢上了他们,没娘的两个娃儿是多么希望父亲回来,天天陪伴在他们身边啊。
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想个办法,让老刘回到家乡务工,在家门口赚钱,不能让这两个小孩子耽误了。
近年来,财梁条件好了,村里学生进城上学、农民外出务工的多了,老刘有驾照曾经跑过运输,如果他能回来买辆面包车跑“大发”,应该是个不错的路子。
主意打定,我当即拿起电话向远在山西务工的老刘说了我的想法,没想到他一口回绝。他明确表示:回来跑“大发”能挣几个钱?何况买辆面包车还得花不少钱。自己在山西工厂里也干了几年了,如果辞工,以后找不到更合适的地方打工。

我苦口婆心劝导他,孩子的教育是大事,就算少挣点钱,把儿女教育好才是重中之重,知识改变命运嘛。老刘虽然没松口,但我看得出,说起小孩儿,他还是心动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常同老刘电话聊天,凡是有机会就提一提“大发”生意,有时候在电话上一谝就是个把钟头。功夫不负苦心人,2018年6月份,老刘终于同意从山西工厂辞职,回到财梁买了一辆“东风”牌面包车……
勤劳善良的人总是会得到上苍眷顾的。老刘性格开朗,服务细心,做人也灵便,有时候给人帮忙带点货,捎点东西啥的从来不收钱,坐他车的客源稳定,他的“大发”车生意很大发。一提跑“大发”的刘师傅,没有人不叫好的。有了父亲在身边照顾,女儿成绩有了起色,儿子上了小学,老刘也搬迁住进了财梁社区安置房,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2019年顺利实现了脱贫。
老刘没有被眼红的“同行”所干扰,反而腰板更硬了,跑起“大发”也更加卖力,他的客运生意越来越红火。闲暇时,刘师傅还拉着一对儿女进城兜风,令不少村里人羡慕,都说刘师傅现在“有个样儿”了。
是呀,只有在孩子身边才有个父亲样儿啊!
(作者简介:王国玉,男,中共党员,中共汉滨区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四级调研员)文章摘自:《我的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