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谭坝镇草庙村驻村扶贫四个年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比我所采写的牛山108个故事还要多。这里,我讲一下我的高山亲戚。
庚子年夏季的一天,村里来了脱贫成效检查组,扶贫队友事前提醒我注意防范老李这一户的“思想意识问题”。我否定了,如果检查抽中了,任由老李的良心说话去。
事偏凑巧,老李还就真被抽中了,但结果又出人意料。面对检查组的同志,老李说话开门见山,而且非常走心。
“真心感谢党中央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感谢上级派来驻村的好干部,这几年帮扶我家办了好多过去想办而多年没有办成的事情……”得到这种情况反馈,让大家无不感到老李的表现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其实,我是有底气的:他家在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之后,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居住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家里养猪还享受产业发展奖补,而且他的儿子还有了稳定的务工岗位和固定收入……这些变化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老李的一句心里话,却也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记得刚驻村的时候,熟悉情况的乡亲给我交底说,老李家都是出了名的“油盐不进”的主儿,日子过得穷,还好像别人都欠了他们钱财似的,在心里对干部充满了敌意。
我第一次到老李家走访,意在了解家庭情况,宣传政策,沟通帮扶计划。然而还未等我说上几句话,老李的儿子小李却满腹牢骚地一口气说了两个多小时,每一句话都在抱怨、责怪。称呼他的儿子“小李”,其年龄也四十多岁了。他坐在木椅上翘着二郎腿不停地摇晃着,时而站起来比划着曾经与某干部的对话姿势和说事情景,其气势压迫得我似乎成了一名挨批评的小学生,也像我是他家致贫的罪人一样。听他持续不断地数落个别干部的种种“不是”,我多次想要发作,又一忍再忍,每每提醒自己与所帮扶的贫困户第一次见面,不能把彼此关系没有结成“亲戚”,反而弄成了“仇人”。于是,不管他对我说什么,怎么说,我都坚持耐心听完。
在这个天气特别炎热的下午,我“忍气吞声”,甚至没有顾及帮扶干部的一点“面子”,完全做了老李家的一个“特别听众”,直到他呼呼啦啦地倒掉心里的“垃圾”,“倾泻”完毕。我依然面带微笑,像对待自家兄弟一样,拿出手机中收藏的各种扶贫政策文件,像婴儿喂食一样“掰碎嚼烂”,逐一细致解答他的疑难问题,用自身经历的故事道理逐一消解他心头沉积已久的种种“不快之事”,鼓舞他们一家团结一心,只要勤劳肯干,日子一定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
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我理解,这“绣花”功夫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待贫困群众态度上的这种耐心、细心吧。
末了,小李心平气和,又深受感动地对我说:“没有想到你能听我扯这么长时间,以往来的人听不了几句话,给人就是一顿头子(批评)。”
作为一名接替的帮扶干部,我无意间用“耐心倾听”打通了联络他们感情的纽带,并因而获得了信任和支持。而他的这一句话也在无意间启发了我,让我深深地懂得扶贫工作就是要把帮扶对象当亲人,真诚地尊重他们,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与他们说话处事尽量多一些耐心、细心和热心,多与他们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哪怕是牢骚话。临走时,他给我倒了一杯水,说:“杨主席,我信得过你,今后听你的,你说咋干就咋干。”
以后每次到老李家,他都会热情地挽留我吃饭。而他家不管有什么事情随时都会打电话给我进行咨询,凡是符合政策法规的,凡是我能干、会干的,我都尽力提供各种帮助。慢慢地,他们一家人改变了以往待人接物的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和谐,每个人的角色表现都积极乐观向上。在各项扶贫措施帮扶下,他们家的生活生产条件不断发生改变。
回想2018年初,从西安刚到汉滨区海拔高达千米的谭坝镇草庙村扶贫,走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千奇百怪,为此,我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体重很快减少了近七八公斤。不知情的人说我减肥恒心大、有毅力。当时在心里着急呀!如何能够得到干部群众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出色完成扶贫工作任务?如何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迅速帮扶这个村实现精准脱贫?如何让扶贫工作取得稳定长远实效?……一连串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但是都必须给予精准地回答。与此同时,有亲友劝告我,“你不是扶贫工作队负责人,跟着趁打羊皮鼓就行。”单位也有同志说,“你的工作可以不当优秀,只要不出事就行。”还有人说,“脱贫攻坚战线不是你逞能的地方,别瞎操心!”……总之,我可以找到很多轻松的理由,但我只选择了一个理由要坚持做好,那就是混是一天,干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踏踏实实干好每一天呢?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干出个样子,让当地干部群众瞧一瞧:来自工会系统的扶贫干部敢担当、能担当,敢作为、善作为、能作为。
其次,我想这“绣花”功夫就是投入真感情,全力以赴。我要求自己坚持做到以村为家,以扶贫为乐,不当“走读生”“跑学生”,每天与干部群众工作生活在一起,让大家感受到我不是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混混儿”,而是真正在村里扎下根、安下心,用真情扶贫的“亲戚”和“一家人”。
我一心一意融于群众当中,努力以心换心,以情感人,把结对帮扶的9户贫困户都当成自己的亲戚对待,他们各个家庭遇到的大小困难,我都主动尽力帮助解决,事无巨细从不厌烦。比如,代写建房申请书,代写低保申请书,帮助成立产业发展合作社。又比如,帮忙找工作,扶持创业,督促按时缴纳农村养老保险等费用。他们建房子或买房子、装修房子……我都会在现场参谋或帮工等,切实解决具体问题。
不仅如此,在精准扶贫的路上,还包括随时随地的上门走访座谈,通过组织举办技能培训、扶智扶志文艺演出,召开道德讲堂、院落会、家庭会等,宣讲政策,讲述奋斗故事,持续不断激发他们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力量。
绣花功夫还体现在“针脚”的仔细。我结对帮扶的一户亲戚,其母亲生病了,当天得知信息后,为了让她的儿子儿媳在外安心务工,我本来刚刚从村里回到西安,没有来得及歇口气,就又开车冒着大雨当即返回村里,将其母亲送到医院住院治疗。大雨中,我为这位母亲撑伞、提鞋、穿鞋、护送上车的小细节,被邻居发现后在村里传为佳话。这以后,他们一家人和我的关系迅速升温,把我真正当作了“亲戚”,帮扶随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仅集中精力帮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而且还帮扶他们家庭解决遇到的各类矛盾纠纷,用乡亲的话说,我是“鸡毛蒜皮”样样都会管。我以为,促进一个家庭和谐团结,会形成强大的脱贫致富力量。
一位姓齐的亲戚感叹:“党的政策这么好,你们帮扶干部这么掏心掏肺地,我们不好好干,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祖先哩!”
事实也证明,只要把“绣花”功夫下足了,“针脚”绣得细致了,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地感受到扶贫干部的真心、真情、真功夫,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唤醒他们对党和政府各项好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继而才能彻底激发他们战胜贫困的原生动力。
就这样,当我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扶贫村里以后,每次回到西安的家里,却感到儿子对我分外陌生。曾经,我开车离开家时,他在后面追车。如今六岁的他,即使我在面前,他也旁若无人。我回家了,在他的眼里是“爸爸来了!”妻子和单位的很多同事在我回到西安后,经常会这么招呼我:“你什么时候回村里?”一个“回”字,好像我是从扶贫村里到西安串门做客的,也似乎已经习惯我的“家”和“心”就在扶贫村。
2020年,我结对帮扶的“亲戚”全部脱贫,并且高质量顺利通过国家普查,在我回西安报喜时,妻子对我说:“你这个‘可有可无’的人,现在可以回家了吧!”
这一天晚上,儿子给我讲故事:“那时你还在农村扶贫,我在幼儿园……你错过了一次小区的电影,还有一次是我的腿磕着了,还有那一次,我把头碰流血了……”
“爸爸,你是怎么扶贫的,说给我听听?”十岁的女儿天真好奇地问我。
我如数家珍地回答女儿:比如说,组织村里的叔叔阿姨先后到杨陵、商洛及安康当地的诸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参观学习。
又比如说,多方协调争取资金,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有了“五颜六色”的局面——黑色:食用菌、木耳种植;黄色:中华蜂、肉牛养殖;白色:规模养羊、养猪;绿色:种植高山蔬菜、中药材;红色:种植花椒、富平柿子;无色:劳务产业。
协助争取项目投资,改造农用电网络,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新修和硬化村内道路,建设标准化卫生室。
还有,利用工会组织和报社资源关系,为村里配置健身器材,争取生产资料,修建冷库、烘干房(棚),为村两委配置电脑、桌椅等办公所需用品,安装路灯、修缮村小学道路、整治学校内外环境……促进村容村貌不断发生着变化。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出台扶贫政策的精准,帮扶单位的重视支持,全体扶贫队员的共同努力,还有社会各界的援助……区上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做过一次群众满意度调查,我所在的村扶贫工作群众满意度为100%。
女儿听得似懂非懂,但看得出来,她对爸爸的扶贫工作还是满意和认可的。
这一天晚上,我想到了三年来扶贫的一幕幕往事。比如:邀请理发师免费为全村老人和儿童理发,邀请摄影师为老人拍摄寿星照、为村民拍摄全家福,邀请书法家义写春联,邀请剧团到村里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等等,这些事既没有任务要求,也没有干部群众请求,都是我个人自愿和主动在做。为了方便和提高工作效率,我的私车用于扶贫工作行程达5万多公里,油修费、过路费、停车费都是自掏腰包。为了解决帮扶亲戚的“疑难杂症”问题,我大量使用消耗了个人资源。曾经在扶贫中也受过不少的抱怨、委屈和辛酸,我每每与自己说:谁叫我与他们是结对帮扶的亲戚呢?我不理解体谅他们,谁又有责任呢?
“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人不解地问。
“一切为了乡亲们能够精准脱贫、真正脱贫,因为我是扶贫干部!”我如实作答。
(作者简介:杨志勇,男,陕西工人报社工会主席。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任汉滨区谭坝镇草庙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庚子年夏季的一天,村里来了脱贫成效检查组,扶贫队友事前提醒我注意防范老李这一户的“思想意识问题”。我否定了,如果检查抽中了,任由老李的良心说话去。
事偏凑巧,老李还就真被抽中了,但结果又出人意料。面对检查组的同志,老李说话开门见山,而且非常走心。
“真心感谢党中央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感谢上级派来驻村的好干部,这几年帮扶我家办了好多过去想办而多年没有办成的事情……”得到这种情况反馈,让大家无不感到老李的表现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其实,我是有底气的:他家在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之后,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居住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家里养猪还享受产业发展奖补,而且他的儿子还有了稳定的务工岗位和固定收入……这些变化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老李的一句心里话,却也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记得刚驻村的时候,熟悉情况的乡亲给我交底说,老李家都是出了名的“油盐不进”的主儿,日子过得穷,还好像别人都欠了他们钱财似的,在心里对干部充满了敌意。
我第一次到老李家走访,意在了解家庭情况,宣传政策,沟通帮扶计划。然而还未等我说上几句话,老李的儿子小李却满腹牢骚地一口气说了两个多小时,每一句话都在抱怨、责怪。称呼他的儿子“小李”,其年龄也四十多岁了。他坐在木椅上翘着二郎腿不停地摇晃着,时而站起来比划着曾经与某干部的对话姿势和说事情景,其气势压迫得我似乎成了一名挨批评的小学生,也像我是他家致贫的罪人一样。听他持续不断地数落个别干部的种种“不是”,我多次想要发作,又一忍再忍,每每提醒自己与所帮扶的贫困户第一次见面,不能把彼此关系没有结成“亲戚”,反而弄成了“仇人”。于是,不管他对我说什么,怎么说,我都坚持耐心听完。
在这个天气特别炎热的下午,我“忍气吞声”,甚至没有顾及帮扶干部的一点“面子”,完全做了老李家的一个“特别听众”,直到他呼呼啦啦地倒掉心里的“垃圾”,“倾泻”完毕。我依然面带微笑,像对待自家兄弟一样,拿出手机中收藏的各种扶贫政策文件,像婴儿喂食一样“掰碎嚼烂”,逐一细致解答他的疑难问题,用自身经历的故事道理逐一消解他心头沉积已久的种种“不快之事”,鼓舞他们一家团结一心,只要勤劳肯干,日子一定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
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我理解,这“绣花”功夫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待贫困群众态度上的这种耐心、细心吧。
末了,小李心平气和,又深受感动地对我说:“没有想到你能听我扯这么长时间,以往来的人听不了几句话,给人就是一顿头子(批评)。”
作为一名接替的帮扶干部,我无意间用“耐心倾听”打通了联络他们感情的纽带,并因而获得了信任和支持。而他的这一句话也在无意间启发了我,让我深深地懂得扶贫工作就是要把帮扶对象当亲人,真诚地尊重他们,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与他们说话处事尽量多一些耐心、细心和热心,多与他们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哪怕是牢骚话。临走时,他给我倒了一杯水,说:“杨主席,我信得过你,今后听你的,你说咋干就咋干。”
以后每次到老李家,他都会热情地挽留我吃饭。而他家不管有什么事情随时都会打电话给我进行咨询,凡是符合政策法规的,凡是我能干、会干的,我都尽力提供各种帮助。慢慢地,他们一家人改变了以往待人接物的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和谐,每个人的角色表现都积极乐观向上。在各项扶贫措施帮扶下,他们家的生活生产条件不断发生改变。
回想2018年初,从西安刚到汉滨区海拔高达千米的谭坝镇草庙村扶贫,走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千奇百怪,为此,我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体重很快减少了近七八公斤。不知情的人说我减肥恒心大、有毅力。当时在心里着急呀!如何能够得到干部群众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出色完成扶贫工作任务?如何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迅速帮扶这个村实现精准脱贫?如何让扶贫工作取得稳定长远实效?……一连串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但是都必须给予精准地回答。与此同时,有亲友劝告我,“你不是扶贫工作队负责人,跟着趁打羊皮鼓就行。”单位也有同志说,“你的工作可以不当优秀,只要不出事就行。”还有人说,“脱贫攻坚战线不是你逞能的地方,别瞎操心!”……总之,我可以找到很多轻松的理由,但我只选择了一个理由要坚持做好,那就是混是一天,干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踏踏实实干好每一天呢?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干出个样子,让当地干部群众瞧一瞧:来自工会系统的扶贫干部敢担当、能担当,敢作为、善作为、能作为。
其次,我想这“绣花”功夫就是投入真感情,全力以赴。我要求自己坚持做到以村为家,以扶贫为乐,不当“走读生”“跑学生”,每天与干部群众工作生活在一起,让大家感受到我不是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混混儿”,而是真正在村里扎下根、安下心,用真情扶贫的“亲戚”和“一家人”。
我一心一意融于群众当中,努力以心换心,以情感人,把结对帮扶的9户贫困户都当成自己的亲戚对待,他们各个家庭遇到的大小困难,我都主动尽力帮助解决,事无巨细从不厌烦。比如,代写建房申请书,代写低保申请书,帮助成立产业发展合作社。又比如,帮忙找工作,扶持创业,督促按时缴纳农村养老保险等费用。他们建房子或买房子、装修房子……我都会在现场参谋或帮工等,切实解决具体问题。
不仅如此,在精准扶贫的路上,还包括随时随地的上门走访座谈,通过组织举办技能培训、扶智扶志文艺演出,召开道德讲堂、院落会、家庭会等,宣讲政策,讲述奋斗故事,持续不断激发他们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力量。
绣花功夫还体现在“针脚”的仔细。我结对帮扶的一户亲戚,其母亲生病了,当天得知信息后,为了让她的儿子儿媳在外安心务工,我本来刚刚从村里回到西安,没有来得及歇口气,就又开车冒着大雨当即返回村里,将其母亲送到医院住院治疗。大雨中,我为这位母亲撑伞、提鞋、穿鞋、护送上车的小细节,被邻居发现后在村里传为佳话。这以后,他们一家人和我的关系迅速升温,把我真正当作了“亲戚”,帮扶随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仅集中精力帮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而且还帮扶他们家庭解决遇到的各类矛盾纠纷,用乡亲的话说,我是“鸡毛蒜皮”样样都会管。我以为,促进一个家庭和谐团结,会形成强大的脱贫致富力量。
一位姓齐的亲戚感叹:“党的政策这么好,你们帮扶干部这么掏心掏肺地,我们不好好干,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祖先哩!”
事实也证明,只要把“绣花”功夫下足了,“针脚”绣得细致了,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地感受到扶贫干部的真心、真情、真功夫,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唤醒他们对党和政府各项好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继而才能彻底激发他们战胜贫困的原生动力。
就这样,当我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扶贫村里以后,每次回到西安的家里,却感到儿子对我分外陌生。曾经,我开车离开家时,他在后面追车。如今六岁的他,即使我在面前,他也旁若无人。我回家了,在他的眼里是“爸爸来了!”妻子和单位的很多同事在我回到西安后,经常会这么招呼我:“你什么时候回村里?”一个“回”字,好像我是从扶贫村里到西安串门做客的,也似乎已经习惯我的“家”和“心”就在扶贫村。
2020年,我结对帮扶的“亲戚”全部脱贫,并且高质量顺利通过国家普查,在我回西安报喜时,妻子对我说:“你这个‘可有可无’的人,现在可以回家了吧!”
这一天晚上,儿子给我讲故事:“那时你还在农村扶贫,我在幼儿园……你错过了一次小区的电影,还有一次是我的腿磕着了,还有那一次,我把头碰流血了……”
“爸爸,你是怎么扶贫的,说给我听听?”十岁的女儿天真好奇地问我。
我如数家珍地回答女儿:比如说,组织村里的叔叔阿姨先后到杨陵、商洛及安康当地的诸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参观学习。
又比如说,多方协调争取资金,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有了“五颜六色”的局面——黑色:食用菌、木耳种植;黄色:中华蜂、肉牛养殖;白色:规模养羊、养猪;绿色:种植高山蔬菜、中药材;红色:种植花椒、富平柿子;无色:劳务产业。
协助争取项目投资,改造农用电网络,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新修和硬化村内道路,建设标准化卫生室。
还有,利用工会组织和报社资源关系,为村里配置健身器材,争取生产资料,修建冷库、烘干房(棚),为村两委配置电脑、桌椅等办公所需用品,安装路灯、修缮村小学道路、整治学校内外环境……促进村容村貌不断发生着变化。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出台扶贫政策的精准,帮扶单位的重视支持,全体扶贫队员的共同努力,还有社会各界的援助……区上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做过一次群众满意度调查,我所在的村扶贫工作群众满意度为100%。
女儿听得似懂非懂,但看得出来,她对爸爸的扶贫工作还是满意和认可的。
这一天晚上,我想到了三年来扶贫的一幕幕往事。比如:邀请理发师免费为全村老人和儿童理发,邀请摄影师为老人拍摄寿星照、为村民拍摄全家福,邀请书法家义写春联,邀请剧团到村里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等等,这些事既没有任务要求,也没有干部群众请求,都是我个人自愿和主动在做。为了方便和提高工作效率,我的私车用于扶贫工作行程达5万多公里,油修费、过路费、停车费都是自掏腰包。为了解决帮扶亲戚的“疑难杂症”问题,我大量使用消耗了个人资源。曾经在扶贫中也受过不少的抱怨、委屈和辛酸,我每每与自己说:谁叫我与他们是结对帮扶的亲戚呢?我不理解体谅他们,谁又有责任呢?
“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人不解地问。
“一切为了乡亲们能够精准脱贫、真正脱贫,因为我是扶贫干部!”我如实作答。
(作者简介:杨志勇,男,陕西工人报社工会主席。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任汉滨区谭坝镇草庙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