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儿歌朗读指导初探

时间:2021-05-31 17:14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儿歌又称童谣,内容大多反映儿童的生活,语句简短,易于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呢,在教学时可以让孩子多听,多读儿歌,既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口语能力,并能培养孩子的语感。

那么在教学时,老师如何来指导学生读好儿歌呢?我仅以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中的部分儿歌为例,分享我的教学心得。一年级学生读儿歌大多有这几种类型,一类孩子爱唱读,如同唱歌一样。一类孩子一字一顿的读,读起来很慢很吃力。还有一类是不看书,直接背读,读的很流利,但是让他指读时,就不认识字呢。尤其是在齐读时,给人以单呆板或者单调的感觉,毫无美感,那如何读好儿歌呢?我觉得呀,有这几样可以推荐给大家。

一 、反复诵诵读,将儿歌读准确。

在进行拼音教学后,出示所学的儿歌,先让学生们找一找本课学习的声母韵母的音节,接着反复拼读音节,再利用赛读男女生对读,将这些音节读准确,读准确后,再放入到儿歌里,让学生指读儿歌。

二、教师示范读指导学生读儿歌。

对于低年级教学,老师的示范读很重要,可以正面示范读儿歌,帮学生对课文正音。接着根据课文内容,时而放慢语速,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到儿歌的停顿,时而采用夸张的范读,让学生理解儿歌的阴阳顿挫。还可以将不好听的语调读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两种朗读,从而让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有节奏地读”。 

三、结合儿歌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理解后,再指导朗读。

在拼音教学中儿歌部分只要求学生熟读即可,不要求学习内容,我一般在教学中,采用结合插图的方式,让学生们说一说看到的内容,再出示儿歌。如教学《小熊过桥》时,同学们先观察图片,知道图上有小熊、小鱼、小桥,还观察到小熊过桥时的神态等,这时在出示儿歌时,孩子了解了它的内容,在尝试读儿歌时,“立不稳站不牢”就可以把语速放读的慢一些,声音低沉一些,感受到小熊在过桥时的不安和紧张。

四、带上动作读,可以加深教学的趣味性。

在儿歌教学中朗读的多样化,带上动作读可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深教学的趣味性,孩子也能收获许多。如在教学《动物儿歌》时,孩子们通过图片和文字,了解文中的动物,他们根据儿歌内容和动物的特点,编排了相关的动作,比如说蜻蜓半空展翅飞,孩子们就模仿它飞翔的动作, 一节课下来,孩子不仅学会了儿歌,还特别开心。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儿歌,还有许多方法进行尝试,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积累和发现。(关庙镇团结小学: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