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个心、眼、口、脑、耳等多种感官共同运行的过程,这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最常见、最科学、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但现阶段的朗读训练千篇一律、毫无创新,而且应试教育严重,存在“教师不重视”、“学生朗读不规范”的情况。基于此,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加强教师对朗读训练的认识,同时对朗读训练开拓创新,从“教师范读”、“反复重读”的路线方针下手,旨在以科学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一、教师范读。
小学生年纪尚小,心智也不成熟,但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强,这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基于此,朗读训练首先应该由教师来范读。
从现实情况来分析,现阶段的寓言朗读更像是“小和尚念经”,学生只是走走形式罢了,而教师为了应试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就不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更别谈“入情入境”了。所以~教师应该提高对学生朗读训练的重视,然后以身作则的范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例如,教师范读《龟兔赛跑》一文,可以一个人饰“旁白”、“乌龟”、“兔子”,变换“粗声”(乌龟)、“细声”(兔子)、“播音腔”(旁白)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该文,并在范读时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神态,如乌龟累了想要休息但又不能休息时,朗读的语气要由低迷转向坚韧;在范读兔子一开始就拉下乌龟一大截想要睡觉时,要表现出一副傲娇的神态和自大的语气。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在可以尝试分角色读,一个人读种葫芦的人的话,读出惊讶的语气,一个读邻居的话,读出诚恳的语气。
二、反复重读。
《龟兔赛跑》的故事虽然很短,但寓意深刻、趣味性强。所以教师在范读完毕以后应该趁热打铁,引领学生反复重读兔子和乌龟的心理、行为描写片段,通过两者之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进行鲜而明确的对比,以此来使学生领会文中要表达的寓意,从而达到理解该文的目的。
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们的心中已经有了模板,但光是这样还不能够,教师要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做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不错一字”,而且在朗读中念得每一个字还要清晰、要用普通话,不能夹杂方音腔。在这些基础上,反复朗读中心句,才可以使学生理解文中要旨。例如反复重读《龟兔赛跑》一文,我们一开始由教师范读全文的用意,就是为了使学生明白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在这之后,要想知道该文的要旨,就该反复从中心句中来提炼。如乌龟和兔子的心理、行为活动描写“兔子:乌龟敢跟兔子赛跑,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呀,在这睡上一大觉/乌龟:乌龟也想休息一会,可他知道兔子跑得比较快,只有坚持...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重读这些相关的句子,从而在其中提炼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中心思想所要表达的寓意、寓理。
寓言故事的朗读训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不能以应试为目地!应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为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小学高段的“以读促写”训练指导埋下伏笔。(汉滨区关庙镇团结小学 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