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坚守平凡,成就不平凡

时间:2021-05-18 15:47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初次接手这个班,是在四年级。那时候,我刚刚送走一个六年级的毕业班,他们是一群爱学习、习惯好、讲卫生、敬师长的好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绪里。而这群孩子呢?如果说上一个班有多优秀,他们这个班就有多糟糕: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很久了,他们还在走廊外面站着,美其名曰等老师,实则在看其他班上体育课;课堂上我正口若悬河地激扬文字,他们却不由自主地走下座位,问在干什么,回答说借笔、借尺子、借橡皮,这和一年级的小朋友有什么区别呢;早自习,老师不进教室不张口,齐读课文时永远读不整齐,自由读时倒能读整齐了;回答问题的时候,个个积极踊跃,正当我高兴他们的学习兴趣浓厚时,交上来的作业迅速把他们打回了原形,原来只是虚假繁荣……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无比气馁,对学生失望,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然而我知道,如果任由学生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会更严重。我是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我要想办法扭转这种局面。

我了解到,这个班目前这种情况,是长久的懒散形成的:从一年级上到三年级,他们已经换了无数个老师了,具体有哪些老师,他们都记不清了。一个老师带几个月或一学期,还没有互相了解就又换了,更别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再加上班上学生少,没有竞争,好点儿的学生自以为是,学困生又没有好的环境熏陶,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又因为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本身自制力差,又缺少家长监督,平时在学校的作业已经是勉力完成,家庭作业对他们而言形同虚设。

针对这些情况,我开始思考解决办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唯有读书,才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和知识;唯有读书,才能养成学生的良好品质;唯有读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们开始了一段漫漫读书路!

(一)陪读,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好习惯

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若只是口头要求,没有几个人会看书的。为了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每天中午的午自习,我让他们提前拿一本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告诉他们这节课我们什么都不干,只看书。在这个过程中,我允许他们互相交换一次。毕竟很多学生都不爱看书,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一本书上。培养习惯的同时,也要保护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学生看书时,我一般很少四处巡视。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不能当成了负担。如果时时有人窥视,这种滋味是很不好受的。教室的多媒体里,循环播放着一首轻音乐;他们的老师,此刻也坐在教室一隅,手捧一本书籍,在文字里徜徉——这,应该是最好的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不需要多说什么,自然也不会有人捣乱。即使个别学生四处张望,目之所及,皆是专注的读书人,他也会迅速低下头去,寻找刚刚走失的文字。

一间教室,一群孩子,一个老师,一首音乐,我们就这样默默读了一个学期。从语文课本到课外图书,从一个故事到一整本书,从一个人读到一群人读。这个过程,我们走得很慢,但没有停;我们读得不多,但在坚持。慢慢地,我感觉到孩子们变了:课堂上,他们能坐得住了,再也没有出现随意下座位的情况了;回答问题时,语言流利了,语无伦次的现象减少了;课下追逐打闹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围在一起探讨刚刚读到的某一精彩片段……我觉得欣慰,但又觉得不够。

(二)日记,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四年级下学期,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按道理来讲,他们应该从三年级开始就要写日记的,那个时候没有老师要求;四年级上学期,我曾让他们写过,但是很多学生的内容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实在是惨不忍睹,于是我缓了缓,暂时没让他们写了。现在经过了一学期的读书“打磨”,是时候让他们磨磨笔头了。

每天一篇日记,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数量而言不算难事,难就难在内容该写些什么。虽然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其中不乏开心的、难过的、无聊的、有趣的,他们却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难受。一开始,我引导他们从一天当中发生的几件事入手,给一些提示和思路,聪明的孩子在第二天就能交上满意的日记。当然,还是有学生难以下笔,即使我已经有所提示了,他们还是抓不住要点,我便每天挑选出几篇优秀日记,在课堂上朗读。这样一来,既给学困生做了示范,又提高了优等生的写作兴趣。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同学遣词造句更精炼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日记内容也更精彩了。每每读到他们的日记,我沉浸其中:被给妹妹准备生日礼物的姐姐感动不已,被妙趣横生的语言逗得忍俊不禁,为孩子们小小年龄细腻的心思而感慨!

写日记不仅提升了文学素养,更带动了他们进行思考。和朋友之间的口舌之争教会了他们要学会包容,老师的某次批评让他们懂得了时不待我、珍惜光阴,运动会上拔河比赛的失败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集体就应该团结一心,亲人的离世更让他们知道了人生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通过日记这扇小小的窗口,我看到了很多个平时看不到的他们,了解到更多平时不了解的真相,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三)读书笔记,带动学生深度思考

由于学校课程调整,每天一节的午自习不再专属语文老师了,可是阅读又不能停下来。怎么办?通过和学生讨论,我们达成一致:每天下午回家看半个小时课外书,再写一篇读书笔记。他们渐渐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愿意去读书。而抄写读书笔记,既能督促他们坚持把书读下去,又能从书中汲取营养,也不失为两全之策。

一段时间,他们写的是共读书目;一段时间,他们自由阅读,自由摘录。灵活的安排,能让他们的阅读兴趣始终在线。每天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日记的家庭作业雷打不动,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即使我有时候忘了提醒,他们也会把这项作业落到实处;甚至在寒暑假,也必有这样的作业搭配方式伴随着他们。

摘抄好词好句,记录读书心得,能帮助学生更快沉浸到书本之中。不管他们的看法是否正确、想法是否成熟,书读的多了,总会有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体会的深入和精细,必然会产生思想的火光。这火光,便会照亮前程!

(四)开花结果,发表文章

一学期结束,他们写日记和读书笔记要用掉三个笔记本。我曾告诉他们,这些本子不要扔掉,它们都是最宝贵的成长记录手册。孩子们如我所言,写完一个本子就收集起来,没事的时候翻开看看,脑海里满满的都是回忆。当然,写作带给他们的不仅有回忆,更有荣誉。

刚开始,我偶尔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发到班级群里,供本班家长欣赏;有时候也会发表到学校公众号上,吸引更多人围观。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学生习作的高度评价,更是激起了我的兴趣和信心,我试着把它们投到汉滨教体局的邮箱里期待发表。于是,一篇篇署名“双龙镇三星小学”的文章见诸网上:王紫芸缅怀亲人的习作《我的爷爷》、顾金蓉赞美家乡的习作《家乡的小河》、梁婷婷歌唱生活的习作《七彩生活》、周好好的成长感悟《做家务让生活更美好》,王紫芸参加的汉滨区征文作品《<战狼>观后感》荣获一等奖……每当我把发表出来的文章读给孩子们听,他们的眼里就有星星闪动;当我把发表的文章打印出来张贴在光荣榜上,又构成了一道课后围观的风景。也许这些习作如星星之火般渺小,但我相信终有一天会成燎原之势。

播下一颗种子,也许会开出一朵灿烂的花,也许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虽然他们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小学毕业了,我相信自己播下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愿阅读能打开他们的视野,照见未知的世界,让他们坚持把书读下去,然后走出去,更好地生活下去!(双龙镇三星小学  李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