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城墙上散步,一篮子正在被叫卖的桑葚进入了我的眼帘:果实肥满,红得发紫而近乎黑色,正向我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我便再也挪不动脚步了,美美地看着这一篮子桑葚,就像是遇到了一个失散多年的朋友,倍感亲切!我的思绪瞬间回到了童年时代,想起了那山,那桑树,那蚕宝宝,那酸甜可口的桑葚……
那时候,身处大山里的家乡很闭塞,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作,也大多只能解决个温饱问题。每家每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就靠养蚕了,因为桑树成林快,见效也快,农民通过养蚕几十天就能拿到现钱。因此家家户户种植桑树的积极性都很高,人们或通过直接引进优良品种栽植,或采取带根扦插自己育苗的方式,不断地扩大桑树林木的面积。在我的老家,有的人家一次就可以养上两三张蚕,最少的人家也能养上半张左右。故乡那漫山遍野的桑园,蚕室里那一天天长大的蚕宝宝,寄托着人们所有的希望:那里边有孩子们的学费,有种子、农药钱,有一家老小的新衣服,有一家人的人情打送……那时候人们评判一户人家光景是否殷实,一看田地,二看房子,三看有多少桑园。“户均千株桑,用钱不惆怅”,“多打粮食,多栽桑,全民致富奔小康”的标语,在每个山村里都随处可见。
那时候,放学以后摘桑叶、剪桑枝,喂蚕、除蚕屎,成了我们小孩子们最重要的家务劳动。而我们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在初夏时节上山剪桑枝了,这个时候也到了春蚕快“赶粗”的时候,蚕的桑叶食量超过以前几个发育阶段的总和,成捆成捆的桑叶连枝带叶的被送进蚕室,然后看着被蚕宝宝吃得精光。我们在大人们的带领下,一次次循环往复地奔波在桑园里。这时候对我们最大的诱惑,其实还是桑园里那诱人的桑葚,我们在砍桑叶的同时,大口地享用着那酸甜可口的桑葚,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
其实在很久以前我们就一直在关注着这桑葚了!随着桑叶的逐渐长大,一个个桑葚也开始挂满桑树的枝头,刚开始时,显得很干瘦,绿莹莹的,带着一点细毛毛,远远看去,就像一串串翡翠,和嫩绿桑叶上下呼应。又过了一些时日,它由绿变黄,黄橙橙的,就像一串串琥珀点缀在绿色的桑叶中,晶莹透剔。立夏过后,枝头桑葚变得红彤彤了,看起来就像一串串绛珠,也像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儿,煞是可爱。太阳渐渐大了起来,桑葚果子便愈发精神了,它们红得发紫,有些已近乎黑色,此时已大熟了,就像一颗颗黑珍珠,显得雍容华贵!只见一颗颗精灵似的桑葚挂满枝头,光鲜亮丽,让人眼馋得流口水。而此时一只只鸟儿却也早已捷足先登,在枝头把夏意闹,它们一边啄食着甜美的桑葚,一边唱着欢快的歌儿。还等什么呢?我们便像鸟儿一样,奋不顾身地投身到桑树林里去了!迅速摘得三两颗桑葚,一股脑儿吞进嘴里,轻咬下,发出欢快的声响,一股股甘甜瞬间便从舌尖荡漾开来,润滑、香甜在心尖尖上!近处的、容易摘到的桑葚便很快宣布告罄,接着我们便向桑葚更多处漫溯,来不及脱鞋,三下五除二地爬上大桑树上去,盘坐于桑葚肥美、颗粒饱满的桑树枝头,开始享用这人间美食。一个个小伙伴们连吃带糟蹋,很快就把嘴巴吃得黑红黑红,脸也成了大花猫,衣服上也沾染了一朵朵猩红的残迹,仿佛是在战场上挂了彩,我们尽情地享受着这大自然的馈赠。
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我们对桑葚的热爱并未持续很长的时间。故乡的桑葚太多了,漫山遍野都是,我们也总有吃腻歪的时候,终于有一天,我们开始抱怨,桑葚啊,你怎么就这么甜呢?甜的让人反胃!父亲此时总会说上一句:“你们是有不得!”他说,在以前缺吃少喝,桑葚都会被摘下来,或晒干,或封存,成为抵抗饥饿的上品,又讲到,在古时候,有一个大将军如何靠着老百姓储存的桑葚果,恢复了战斗力,打了打胜仗,云云。上了师范后,我屡次在古诗文中都找到了桑葚的身影,《诗经》中曾这样写到:“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雀鸟便和人类争食桑葚了,我也不知道为何很早以前桑葚便与美好的爱情联系在一起了。桑葚在民间被称作“圣果”,其药用价值不言而喻,《本草纲目》记载,桑葚有安神明目,养颜益肾之功效。后来,小小的桑葚被人们研制成桑葚酒、桑葚饮品,它的美食价值和药用价值正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正当我在为这桑葚的美好明天欢欣鼓舞时,却发现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家乡的人们再也看不上养蚕所挣来的小钱,渐渐地不再养蚕了,桑树也因此无人管护,甚至很多人家早已把桑树连根挖起,在“鎏金铜蚕”的故乡,蚕桑产业却衰落了!曾经品质优良的秦巴蚕丝似乎有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隐忧!曾几何时,漫山遍野的桑葚果,今天似乎鲜能看见,儿时曾让我们吃得酣畅淋漓,既爱又“憎”的桑葚,你去哪儿了?最近一段时间,地处恒口大同的一个桑葚果园火了!人们纷纷走进果园里大快朵颐,品桑葚,拍抖音,发美照!一颗颗小小的桑葚,连接起多少人的过去和现在,我以为,人们吃的不只是桑葚,还有那淡淡的乡愁!
紫红的桑葚啊,它甜透了我的童年,让我铭记一生的是故乡那渐行渐远的桑树林,还有那曾经给了我无限希望的蚕宝宝!(江北小学 谭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