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说写路上,且学且行

时间:2021-03-09 16:27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年前家乡疫情形势一度紧张,居家隔离的生活再次重演。百无聊奈中,我点开了孩子们“喜阅说写” 获奖作文,看着,回忆着,与“喜阅说写”相遇的点点滴滴再次涌上心头。那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我始终相信无论遇见谁,都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初遇说写  匆忙尝试

走进培新,遇见新教育。从身边新教育人身上,我发现新教育虽然项目繁多,但读写是核心价值,能说会写是新教育带给培新师生的集体气质。身边优秀人士比比皆是,我曾亲眼看见芳姐不到30分钟就创作一首班诗,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供全班家长、孩子及入会的所有老师集体诵读,佩服之余,我深感惶恐,深怕因自己的浅薄鄙俗误人子弟。

来这里不久,在一次培训交流会上,我遇见了 “喜阅说写”课程,从同事地讲述中我感受到这个课程不错。回到班里我立即尝试,我让孩子们每天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完后将语音发到群里,我逐一去听,好点的我在第二天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回听,评说。每天孩子们提交作业差不多从下午6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我也听到12点。加之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大超出孩子能力所及,两个周下来,孩子们厌倦,我更是疲惫不堪。怎么会如此艰难?我意识到这是自己准备不足造成的,我只知道“喜阅说写”课程对孩子有益,但并不知道怎么去有效实施?仅仅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匆匆实践,失败是必然的,于是第一次说写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走进说写  感受魅力

如何教才会“说”,如何练才会“写”呢?后来,我在网上购买了一套《童喜喜说写手账》,边学边做。寒假我借助《说写手账》给孩子们布置了与春节、旅游、亲情、活动相关的说写内容。谁知疫情改变了春节的模样,共情生活环节没法实现预期,阅读引领环节也达不到理想效果。总之,理论与实践还有一段距离。这时,童喜喜的说写公益课开播了,真是福祸相依,得失并存啊!我欣喜万分,立刻把班里的孩子一个个往说写群里拽。

为了看见孩子的成长,我让他们把说写内容截图提交到钉钉家校本里。我看到了在专业团队的引领下,孩子们说写起来更有方法,更懂技巧。再加上义工老师坚持“重复好句子,从来不批评”的评价原则,不少孩子写作兴趣越来越浓,越说越起劲。冯妍菲、黄奕华、冯睿婕,能一次流畅地、有条理地说出上千字。王俊宇以前考试作文几乎是白卷,从最初打卡的一两句话 、到一段话、到后来能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他们在不断拔节,不断超越自己。其他坚持说写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呢?截止第35期,班里获“说写小明星”称号422人次,获进取奖10人次,虽然有些赢得“明星”称号的作品并不尽人意,但和他自己比,进步还是看得见的。方成琪的《我们一起力量大》、张恭睿的《体育大赛》说写作文被分享在童喜喜的公众号,毛艺凝的说写作文《幸福一家亲》、冯妍菲的《我要发光》、程乙玲的《第一桶金》得到义工老师的好评,冯睿婕续编《嘭嘭嘭》获全国说写最具潜力奖,相信这些经历将成为孩子一生宝贵财富。
      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越发感受到了说写课程的魅力。作家童喜喜说:“生命要自新,才能绽放。”那个超长假期,我清晰地看到了“童喜喜说写课程”正是帮助孩子绽放生命之花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再次尝试  渐入佳境

说写公益课结束了,说写的种子已播撒进孩子的心田。怎样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呢?那就得坚持练下去, 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说写练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说写的源泉,可大量周而复始的生活表象,常常会使人疏忽,那是“身居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啊!对熟悉的人、事、物可能因为缺少关注,就无法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

记得那天下午,酝酿了大半天的雨,终于酣畅淋沥地下了起来。大雨噗噗地捶打在窗外白蜡树的枝叶上,哗啦作响。舞动的密密的枝叶遮住了光线,窗外的走廊阴沉沉的。透过窗户,看到操场上的雨水很快汇集成河,水面上成千上万晶莹剔透的水花瞬间绽开又凋谢,循环往复,灵动美丽得令人心醉。雨很大,课间我不让他们出去,但有几个孩子闹着要上厕所,其他孩子也跟着嚷嚷:“老师,我憋不住了!”其实我知道他们是被眼前的雨景吸引了,但我还是让他们去了。操场上伞花跳跃,一双双不安分的脚蹦来跳去,水花四溅。有几个小家伙干脆伞也不撑,双手提着裤腿在雨地里踏水玩,看水花乱溅一阵,再嘻嘻哈哈跑去假装上厕所。不一会儿,孩子们浑身湿淋淋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回到了教室。

后面的课是没法上了,大雨一阵接一阵,他们兴奋异常,每一阵大雨来临,都会引起一场骚动。

“同学们,我们接着复习吧!要复习的内容很多,必须抓紧时间”我使劲喊,可是,他们嘴里答应,眼睛老往窗外瞟。“我们听写吧!”见他们无法静下来,我改变思路。迫于无奈,他们只好拿出笔,在本子写起来,可脸上分明写满了不开心。

就这样别别扭扭上了一节没什么效果的课,我内心失落的同时不禁反思:记词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运用。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中说:“如果词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那么,他们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悟力……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只干枯的花朵儿,而是让这些词变成离巢的歌鸟……”大自然创设了这样令人激动的美妙情境,但由于我自己对生活中司空见惯事物的那种麻木,错失了让他们将脑海中的词变成歌鸟的绝佳机会。如果我说:“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雨吧,再想想下雨时快乐的事儿,想想此时爸爸妈妈们可能在做什么,或者他们在想什么……”这样,结果可想而知,他们一定是欢呼雀跃,创作的火花一定会燃起来。这次的遗憾警醒了我,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敏锐地从司空见惯人事物中捕捉说写素材。

后来,一场天气变化,一次活动,一顿批评,一张照片,一个节日,一个有意义的抖音等都成了我们的说写素材, 共同经历的事就共同说,个体经历的事就个别说。在一次次说写中,不只是提升了孩子们的说写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

鲁迅指出:“光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要技巧。”初学写作者,技巧从哪里来?从课文中来。

让课文成为说写模型,在模型引导下,激活思维,找到素材,学习并运用文中的写作技巧,这样既降低说写难度,又促进了说写。如:我们学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那课时,我就把它当说写模型来引导学生说写。这课以一个特殊的日子为题,一个特殊的日子,勾起一段回忆,想起一件事,忆起一段情,怀念起一个人,像这样特殊的日子学生一下子想到了很多很多,如:发生温暖事情的日子,让人委屈悲伤的日子,后悔难过的日子等等,学生在回忆中找到了说写素材;怎样让这些素材活起来?运用阅读中领悟到写作小技巧:故事一波三折、情感起伏变化、写景烘托心情,这几个小技巧学生即便在叙述事情时能用上一个,习作也不会太差,如冯睿婕的《那个雨天》就写了一个很温暖的小故事,三个写作小技巧在文中都有体现,写得很感人,那次该我们班在校微信平台推文了,我就推荐了这篇,反响很好。

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只要敏锐的抓住每一个说写点进行训练,借助说写模型引导,坚持下去,我想他们终会成为“有米之巧妇的”。

那班孩子毕业了,新接的这班孩子,他们也是在“喜阅说写”公益课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将会继续抓住一切可以说写的契机,引导孩子持续跟进。我知道,要想领悟“喜阅说写”课程精髓,达到活学活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坚信,说写公益课给孩子心中播下的这粒种子,已经发芽,只要持续给它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适当的雨露,他定会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培新小学  姜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