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得是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话说李商隐十岁丧父,使他不得不从十几岁就开始为生活而奔波,幸运的是,他结交了后来的吏部尚书—令狐楚。令狐楚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不仅亲自指点他为人处世之道,还处处提携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屡考不中的李商隐,在令狐楚儿子令狐绹的带领下,终于在26岁的时候考中进士。
自古才子爱佳人,就在李商隐准备风风光光地开始进军官场之时,他对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王宴媄一见钟情。所幸王茂元虽然身居高位,但他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就把女儿嫁给了李商隐。但当时正是晚唐历史上持续了四十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令狐楚是牛党的核心人物,李商隐是他的得意门生。然而,岳父王茂元却属于李党。李商隐娶了王晏媄这件事,让牛党的人非常气愤,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欺师灭祖。而李党的人也瞧不起李商隐,认为他是个左右摇摆、首鼠两端的小人。
所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可怜的李商隐被夹在牛,李两党的中间,成了无辜的政治炮灰。在授官复审这一关,李商隐被除名了。等到第二年就只能得到一个地方小官,而且被处处责难。
公元842年,29岁的他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仿佛命运出现了一丝转机。但是他的母亲去世了,按照唐律李商隐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虽然岳父王茂元所在的李党此时正处在辉煌时期,而立之年的李商隐不得不错过这个仕途爬坡的好机会。等到他守孝结束,岳父王茂元已病故,李商隐朝中再也没有了依靠。在此后的岁月里,为了生计,李商隐只能远走他乡、四处奔波,但不论他去往何方,王晏媄始终为他守着一个小家、守着一盏孤灯、守着一份温暖、守着一份爱情。此时,王晏媄就是李商隐在尘世中唯一的心灵港湾。
唐宣宗大中元年,桂州刺史郑亚邀请李商隐担任自己的幕僚,但李商隐在桂林才呆了一年,郑亚就被贬了官,他也随之失业了。他又应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到徐州担任判官一职。但才干了一年多,卢弘正就病故了。因此他只得打道回府,另谋生计。
回程途中,李商隐被秋雨所阻,滞留巴蜀之地达数月之久。就在此时,他收到妻子寄自长安的信件。信中,王晏媄深情款款地向丈夫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之情,询问他何时才能归来。
面对妻子的来信,李商隐既觉无奈,也觉惭愧,他只能提笔写下一首极温柔的诗,向妻子表达自己复杂的心绪:“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当然也希望早日归去,与她相依相偎,围炉夜话。但路途遥遥,秋雨绵绵,就连他自己也说不准,究竟何时才能归去。他只好把话题岔开,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他想告诉远方的妻子,眼前这满满的一池秋水,就是我心中对你的全部思念啊!
说完眼前的实景,李商隐又开始畅想未来。“何当共剪西窗烛”,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坐在一起剪蜡烛芯呢?“却道巴山夜雨时”。等我回到家的时候,要和你坐在一起,回顾这个秋雨连绵的夜晚。
“巴山夜雨”是现实的孤独,是绵绵的相思;而“西窗剪烛”则是想象的相聚,是重逢的幸福。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幕虽然寻常,但却温暖的场景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然而,这次久别,注定再也无法重逢了。因为早在夏秋之际,王晏媄就因病离世了,而那封家书,就相当于她写给李商隐的绝笔信。从此,这世间再也没有那个“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的女孩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从此李商隐心如槁木,终身没有再娶。
诗人多有命运多舛不幸,然诗词多因其丰富阅历心路而幸之。在唐朝,像李商隐一样清高孤傲,至情至性,怀才不遇的诗人比比皆是:侠义心肠,7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年少才高,写出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有天资聪颖却不愿取悦他人的刘禹锡;更有壮志难酬的诗仙李白;月夜空山闻鸟鸣的诗佛王维…等等,这些出类拔萃的诗人都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名作。阅读《唐诗解读》让我更多的了解诗人,也更清楚的理解了诗词的含义,从而更加喜欢阅读,背诵唐诗,让我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思想更加丰富。所以我向大家推荐阅读“唐诗解读”。(汉滨区东坝小学教师 陈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