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经典画面:一个而立之年的教师,戴着一副眼镜,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正在聚精会神一笔一画地刻写着蜡板,他的身后是一架老掉牙的油印机……这是我的中小学时代最为熟悉的场景。有一次外出学习参观,我在一所学校的校史馆里,又见到了那个和母校里一模一样的滚筒式印刷机和刻卷用的铁板,一下子就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那个时候,我们考试用的卷子都是老师们用那台滚筒式印刷机用蜡板印刷出来的。每当我们在课间看到学校教务处那台上了岁数的滚筒式印刷机时,心里总会生出几分神圣和敬畏,仿佛就是它决定了我们每一次成绩的好坏。前不久,我又见到了我的小学老师,和他聊起了这个话题。我的老师也是感慨万千,饶有兴致地和我讲起了蜡板印刷那些事儿。
那时候学校没有专门的印刷人员,于是手工刻蜡纸,油墨印制试卷,成了每位教师都必须经历的事情。那时候学校里有且只有一台油印机。每逢考试临近,学校老师们便开始围着这台机器打转,要提前向教务处预约才能轮上使用一次。小学老师们大都是包班教学,白天根本腾不出制作试卷的时间。于是大多数老师都把制作试卷的时间放在晚上进行,我们那里那时候还没有通电,老师们都点着昏暗的煤油灯。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我的老师终于排上了队,轮到他给我们班印刷试卷了。我的老师拿出两周之前早已出好的题目,很惬意的坐在了煤油灯下,开始了辛苦的制卷工作。
一支铁笔,一块刻板,一张蜡纸,一架油印机,便是制作试卷的全部家当。我的老师轻轻地把刻板平放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把蜡纸整整齐齐铺在刻板上,用专用的铁笔照着范本工整地刻写着。这个刻写过程,需排除一切干扰,需要加倍小心,因为稍有粗心大意,就会把蜡纸戳破,蜡纸一戳破,印出的试卷便会落下一个黑疤点,就像是精心化妆过的脸蛋上出现一块大大的雀斑,很是难看,直接影响了试卷的感官效果,而且很有可能还会影响到考生们的答题心情。对于这种低级错误,我的老师总是要竭力避免发生的。
我的老师说,规范刻写蜡纸也是当时教师们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在考验着教师们工作的细心和韧性,一张制作精美的试卷,是老师们教学业务上的另一张脸。这个活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刻写蜡板,慌不得,需要一笔一划地进行,字体大小要适中,行距疏密有致,印出来的字迹才会美观大方。当然,刻蜡板的时候,不仅要把字写得工整好看,而且在握力上也很有讲究,使用钢板时,有时用力太小,蜡纸没刻透,油印不清晰;用力过大,蜡纸破了,油印时白纸上黑糊糊的一大片。
等到所有的版面都刻写完了,便是试卷印刷了。印刷时,蜡纸贴在印刷机网的背面,要贴平,方法是从一侧慢慢用刮板向另一侧刮,使整张蜡纸保持平整,空白的纸张则放在印刷台面上,在印刷的那一刻,最底下是纸张,向上接着是蜡纸、网和墨辊。
我的老师一边将刻好的蜡纸小心翼翼地取下来,按照油印机卡位,把它平整地贴上去,固定好卡子。另一边则按照比例,在墨盒的油墨里兑上一些煤油,使之浓度合适,将推油的墨辊在里边均匀的浸润。现在万事俱备,只等着印刷试卷了。
印刷也讲究技巧。第一次推油印机的滚筒,要么用力过猛,蜡纸渗油过多,印出的字迹又黑又粗,油墨久久不干,要么力度不够,印出的试卷则因油墨过少而字迹不清。滚筒上蘸的油墨不宜过多,过多则字迹粗浓模糊,也不宜过少,过少就有可能出现印刷不明的地方。尤其是推动滚筒和翻拉成品时,都需认真细心,否则就可能撕坏蜡纸,导致前功尽弃。可以说每次制作试卷,都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挑战。我的老师说,每一次印刷前后都要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到了最后,鼻孔里是煤油灯的油烟,手上是浓浓的黑墨,胸前的护单上也是墨迹点点,要清理干净,需要煞费时间。印完的蜡纸要及时烧掉,以防止一些不学无术的学生在垃圾箱里捡到,用土法再翻印,从而使试卷泄密。“当把一张张油墨试卷发到你们手里时,我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我的老师到现在回忆起来,仍然是一脸的幸福。
回忆起手工制卷的过程,再看看今天的先进便捷,刻写蜡板的时代已退出了教学的舞台,而那段忙碌辛劳但却美好的时代,永留我们心中。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打印机和无纸化办公的普及,我们已经几乎见不到油印试卷了,油印时代已成为一种难忘的记忆。多少年过去了,唯有那淡淡的墨香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当年的我们拿到的那一张张试卷,都有一股浓浓的油墨味,我们每次考完试手都黑了,但是这割舍不断的油印,难忘的油墨香时时让我难以怀念!那蜡纸上的每一个字啊,都凝聚着我的老师的心血,那每一道题目,都包含着他精心的选择和思考!我的老师在刻写蜡板的同时,也刻下了他的智慧、责任与爱心。(汉滨区江北小学 谭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