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小学从教20多年的数学教师,对“学困生”一词并不陌生,“学困生”时常弄的我很是头疼,有时还要自气自改,大爱无私的对待他们。作为老师,如果我们能走进“学困生”的心里,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学困生”也能“脱贫”蜕变。
我们五年级二班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孩,他比较瘦小,长长的头发掩盖着她那戴着眼镜的小脸庞。平时默默无闻一天也听不到她说出三句话;作业书写很乱,没有一点格式可言,课堂上她时有发出“哎、哎、哎”的叹气声,偶尔随意性较强;性格孤僻,从不和同学玩耍,更不和同学在一起交流、互动,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学习也是一塌糊涂,可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学困生”。作为教师我们是没有权利选择学生的,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为此,我多次有意的接触这名学生,总找一些有趣、开心话题和她交流,“妈妈今天给你穿的裙子很好看,你就像个小公主一样”,“你看,他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也来说说你的锦囊妙计吧”;多次有意让她帮我报作业本,借此机会与她沟通、交流……孩子从默默无语,不爱讲话逐渐变得开朗了、活泼了,从而使孩子拥有了自信,阳光了。
五月份在我的公开课上,讲授的是小数加、减法,在练习时,笔算3.58+5.47=,“王XX同学,你来完成这道题吧”,我有指向性的叫她上台展示,也许是后边听课老师多的原因,孩子连站都不敢站起来,我就慢慢的走到她的身边,用鼓励的眼神轻声的对她说“不要害怕,老师相信你,同学们也相信你能做出来,大胆点儿把它写出来”,孩子红着脸慢吞吞地极不情愿地走向讲台,颤颤抖抖的写出了答案,我深情的对她说“你真是计算小能手,计算的很正确,如果书写在规范点儿就更完美了”,孩子漏出了她那洁白的牙齿,灿烂的笑了,开心的笑了。
事实证明,“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我想把“没有交不好的学生”改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内心潜能”,只要我们找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情感召,用爱心感染,是完全可以改变他们,如今这位学生成绩由原来的三四十分提升到现在的七八十分,“学困生”终于“脱贫”了,我也很欣慰。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教法为本。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方法,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课标,还要研究教法和学生,尊重学困生,激励学困生,让学困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平等,减少遗憾,让学困生的笑容出现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关庙镇团结小学 沈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