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东关民族幼儿园是安康市唯一一所公办民族幼儿园,也是安康汉滨新教育实验区主动申报的第一所幼儿园。几年来,幼儿园在“和乐”文化引领下,以新教育实验为路径,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为抓手,使新教育实验“6+X”项目齐头并进,成效显著,且示范引领研发了汉滨实验区第一个创新项目——东幼领读者。新教育实验助力了师幼及新父母的生命成长,加快了幼儿园的内涵发展速度,助推幼儿园快速步入了安康市示范幼儿园、安康市文化建设示范园、安康市平安校园,安康市智慧幼儿园的发展轨道,成为汉滨新教育、汉滨学前教育的新亮点。
行走在新教育实验的征程上,我们用行动影响着、传递着、践行着。我们感恩遇见了新教育,情定“和乐”之弦;我们同心同行,共鸣“和乐”之声;我们实力实现,朝向妙音“和乐”之境。我们用行动言说着成长、言说着改变、言说着发展。
一、让“6+X”齐头并进,“读”靓项目显特色
我们营造书香校园,丰润师幼的精神底色。东幼教师21天共读共写行动开启了“东幼醉美悦读”,一读就是三年啦!师幼们乐读、乐诵、乐导、乐创、乐演着,新父母们的亲子共读共绘活动既亲密了关系,也拥有了幸福生活的密码。书香润泽着幼儿园,润泽着教师,润泽着幼儿,润泽着一个个生命,润泽着东幼人过上了“悦读越美”的幸福完整的生活。我们读着,我们也收获着:在推进“每月一事”项目中,我们用一个个主题阅读的方式开启,让习惯相约了庆典,用行动阐释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读着名师、读着名著、读着优质课,以读促思构筑了高效课堂,焕发着师幼的生命活力。我们读着文化建构理论、读着课程研发理论、读着优秀课程研发案例、读着我们的师幼,研发着《民族课程》《美食课程》《色彩课程》《手工课程》《节日课程》《民族韵律课程》等班本卓越课程,彰显了班班特有的文化。我们读着教室文化建构的重要性、读着新教育同仁缔造完美教室的案例,缔造了充满诗意童趣的“荷花班”“小海星班”“小飞象班”“小葵花班”“萤火虫班”和“小天使班”的东幼完美教室,每班开启了“绘本漂流”活动,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师幼幸福成长的源泉。我们探究家园合作共育新路径,开展亲子共读叙事展评、书香家庭评选、亲子数字故事录播等,携手助力着幼儿健康成长。我们研发着“东幼领读者”项目,引领着师幼过着“读趣相伴”的一日书香生活,引领着班组过着“读有特色”的书香生活,引领着幼儿园过着“读有文化”的书香生活。“读”在每个项目中,“读”成了每个行动的路标和文化符号。
二、品“知行交融”内涵美,建“德行相伴”新模式
践行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新时代,新德育引领我们不断追求真善美。我们用积极的态度,用文明的行为发现并传递着真善美。在幼儿的启蒙教育中,播下为其未来生活的道德的种子显得尤为重要。道德教育是人性的向善,而德育是创造适合学生不断德性自主成长的活动、自主建构,是引导人自我解放。基于此,我们积极探究了“书香润泽,德行相伴”的育德方法与路径,努力朝向新德育的愿景——“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方向迈进。
(一)提升师德素养,保障以德育德。
一是将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纳入每月主题党日和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中,让全园教师受益;二是以课题《3-6岁儿童德育生态系统建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驱动教师学习德育新理念、探究“德行相伴”的模式,构建“德行相伴”的教育共同体,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三是定期开展教师师德师风自查和考核。四是积极探究思政课程与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邓荣荣老师执教的《中国筷子》和李倩老师执教的《民族一家亲》参加区级评选均获一等奖。五是幼儿园坚持用故事言说班级生命叙事,共享共生共乐。每个班级的三位老师将从班级管理、卓越课程研发和行为习惯养成进行叙事总结汇报。评选了优秀生命叙事参加汉滨区新教育生命叙事评选,今年有四篇叙事在汉滨区获奖,三篇在区域内交流。许玲老师撰写的德育叙事《且行且思,让德育向生命深处慢溯》已推荐参加全国新德育叙事评选。六是把“修和善教师”作为创建“和乐团队”“和乐党建”“和乐管理”的有效方式。
(二)优化德育环境,发挥隐形渗透。
本着幼儿园的环境是教育的隐形课程。本年度幼儿园进一步优化了园所环境。有机将德育教育与课程、与新教育行动有机结合。重点创设了幼儿园教学楼东西楼梯、转角和平台的环境。东西楼梯以传统文化传承和德行相伴两条平行线设计与布置,西楼梯一米以上是传统节日和民俗节气为内容,采用教师手工立体呈现出节日的风俗风情和特点等,一米以下是礼仪、爱国、感恩等12个核心素养关键词,以童趣清新的幼儿用语进行解读,并配上对应的幼儿行动照片,以孩子的视角去培植幼儿核心素养。东边楼梯一米以上是传统艺术和民间工艺的呈现,下面是幼儿一日生活环节的好习惯培养。东西楼梯两边的转角平台分别从梅、兰、竹、菊中品德、德育故事中习德、勤俭节约中行德、各职业中悟德四个板块进行设计与布置。让浓浓的民族文化教育和德育环境相融共生。
(三)丰富活动载体,课程丰润德育。
3-6岁的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将品德教育渗透在各种活动中,实施有计划的品德教育,保证让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德育要求,我们注重为幼儿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1.依托节日文化活动育德。一个节日就是一个课程,在培养幼儿孝亲、和善、勤劳、勇敢等健康情感中,如,我园依托卓越课程——节日课程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行,根据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除了能体验节日带来的快乐,更多的是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行打下基础。又如国庆节鼓励幼儿通过观看红色电影、游览祖国山水等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再如中秋节通过赏月诗词大会、手工制作月饼等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感受团圆意义。
2.把德育渗透一日生活。一日活动皆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德育。基于此,抓住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晨间活动、集体活动、盥洗、进餐、游戏等环节入手,结合“每月一事”开展德育主题系列活动,以爱劳动、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文明礼貌、生活习惯、遵守纪律、良好的个性心理等为重点培养目标贯穿始终,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3.坚持周周升旗庆典育德。为了培养全园师幼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行为习惯,我园坚持每周一隆重举行升旗仪式,老师代表和幼儿代表分别围绕每月主题进行国旗下的演讲,展示分享主题教育成果、评选表彰明星宝宝等活动。由中大班幼儿轮流担当升旗手,让老师和幼儿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增强国旗下讲话的实效性,抓住季节特点,节日教育与促进幼儿良好的习惯养成,做到每月一个主题,让教育渗透于心,成于行。
4.坚持德育与课程相融合。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通过主题教育、儿歌诵读、实践活动、绘本阅读等形式,充分挖掘有价值的德育教育内容。如开学初,小班以《我长大了》为主题,用儿歌、歌曲、绘画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情感,通过做有礼貌的好孩子,让幼儿正确使用勇于,幼儿盥洗能力的培养,教育幼儿学习洗手的正确方法等。
(四)密切家园联系,共育和乐幼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没有家庭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我园非常重视家园联系工作:一是家长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言行为幼儿创建一个健康的环境;二是幼儿园利用多用方法大力宣传家庭德育方法,更新家长德育教育观念,如利用半日活动开放、宣传栏等开展家园亲子互动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营造和谐、共进的教育环境;三是以微信公众平台、班级群等现代网络技术为载体,深入开展网络家园联系,拓宽家园联系的宽度和途径;四是定期组织新父母培训、新父母会议等,共学共享科学育儿方法与经验。五是充分发挥家长资源,有效开展父母进课堂和父母义工活动。六是采用多种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新父母委员会会议,发挥其委员职能参与班级和幼儿园的管理。携手共育和乐幼儿,共同创建和乐至美幼儿园。
三、坚守新教育实验路径,乐赏新德育“真善美”之花
1.行动着,收获着……
几年来,我们以新教育实验为路径,秉持着“和在心上,乐在行中”办园理念,不断丰润了“和乐”园所文化,彰显了幼儿园的特色,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新教育实验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守规、感恩、友爱、文明、自信、活泼;我们的新父母们变得理解、支持、合作、陪伴、感谢、改变;我们的老师变得微笑、团结、敬业、乐学、真爱、全能;我们幼儿园更加规范、和谐、平安、文明、拼搏、奋进。
2.困惑着,寻觅着……
新教育实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佳路径,尽管新教育实验丰富了教师的成长路径,但很多工作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示范引领,躬身田野的行动,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整合、研发能力。这对于一线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我们最大的困惑。
课程是育德行德的有效路径,我们除了对幼儿落实五大领域课程之外,班级三位老师要合作研发并实施班级卓越课程。每周四全园性社团活动日,全园教师打乱重组,两人一组要负责相应的社团课程的组织实施。我们对以上这三类课程的过程管理也相对精细,加之教师的精力有限,所以幼儿园的“和乐”课程体系虽已基本建构,如“和乐民族课程、乐师课程、乐娃课程、乐爸乐妈课程”等在行动研究中都有融合与体现,但没有时间去更好的梳理、规整,这需要我们探寻有效策略与方法来跟进。
新教育是“心”与“行”的教育,既然已经上路,我们定会风雨兼程。我们将继续用心、用情、用行谱写“和乐至善、美美与共”的民族特色教育之歌,以更饱满的激情,更奋进的步履朝向东幼最好的未来。(汉滨区东关民族幼儿园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