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味蕾初开的时候,那时候缺少吃的。因为是农村,早上上学时通常是随便带点吃的,秋冬季节大多是红薯,好一点是粗加工面粉做成的饼子,有时候甚至啥也没有,所以不到放学时间,经常是饥肠辘辘,早上最后一节课也是最难挨的。那时候,似乎吃的最多饭是红苕糊豆和酸菜面,红苕胡豆用得是杂粮,这样可以节约大米和白面,而酸菜面做法简单,吃米饭则需要菜且费食用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吃肥肉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或家里来客人时,才舍得买肉,但买回来的基本上是肥肉占多数的,吃的时候,先把肉切成比较厚的一片一片,放在铁锅里炼炼油,一起舀进一个大瓦罐里,吃的时候,一边吃,一边还还吧唧吧唧咂嘴,真香。一旦肥肉片带有薄薄的一丝瘦肉时,大人会用牙把瘦肉咬下来让我们这些小孩吃。一块白白的如萝卜肥肉就是奢望。那时候,嘴也馋,青杏子、青橘子,包括葡萄一般是等不了成熟的,上山的野果,树上的地里的五谷八杂统统的,凡是能吃的,基本上都漏不掉的,为了吃,被大人也没少骂。那时候,记忆里五分钱的冰棍、两毛钱的汽水、五毛钱的月亮方便面就是奢侈品。
参加工作后,去的也是农村,这时候,经济好了,物质也丰富了,但因为地处偏远乡村,交通不便,基本上也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菜是自家菜园的,肉食自家自己饲喂养的,民风淳朴,酒风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酿酒。记得学校那会儿,吃菜也基本上自己种的。学校把自留地分成若干块,几个人一组,由年长会种菜的带队,这块种个萝卜,那块种个白菜,还有一块来个莴笋,总之,都是应季蔬菜,满满当当的。这样一来解决了吃菜问题,也节约了一笔生活开支,两全其美啊。那时候,也有一部分路远学生寄宿在学校,周日就来到学校了,周五才回家。因为受人力,财力等条件限制,学校只能提供简单饭食,做的是大锅米饭、粥类等,需要学生自己带菜,菜至少都是两三天的,所以通常也是一些易保存的,如腌菜、酱菜之类的,现在想想,也有些艰辛。
2012年针对农村孩子吃饭难问题,国家对农村学生实施了营养餐工程。刚开始,营养餐比较单一,吃的是鸡蛋、牛奶,面包之类的,虽说都是有营养的东西,但天天每日都吃它们,难免也会生厌的,浪费的现象也时常有了。后来,又改变了,多数学校实行了营养午餐计划,每天都是两个菜菜,每周都编有食谱,变着花样做,营养搭配非常全面,饭菜的味道也非常和学生的胃口,而且就餐环境也很好,学生们觉得很舒适,很温馨。学校也经常开展了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点滴中将节约的传统因子种植在学生心灵,后再外化于行。现在饥饿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世界也有许多国家处在饥饿之中,我们也面临粮食危机迫近的风险。而社会上浪费现象日趋严重,居安思危,忆苦思甜,节约粮食,厉行节约口号就是我们的新理念。那行动则是我们对理念的践行。在美味可口的饭菜面前,按需点餐,按需就餐。一个个清光的碟子。就是我们对践行节约粮食的最好证明,每次的节约,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大家一直的节约就是我们对守卫粮食安全最好的承诺。
愿世界与饥饿永相别。(汉滨区坝河镇勇敢小学 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