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师文苑】游司马迁祠

时间:2020-08-14 16:46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8月8日上午,书院研学旅行团一行十人从安康经西安来到了韩城,瞻仰了司马迁祠。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因祠墓一体,也叫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临黄河,西枕梁山,气势雄伟,为韩城诸名胜之冠。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后世不断扩建,形成了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的较大规模的建筑群落。

1597393534830068617.jpg

司马迁祠由外围的太史公园和内部的司马迁祠两部分构成。太史公园主要有秦、汉两个文化园,高大的汉白玉雕塑巍然耸立,秦汉两代帝君的故事通过雕塑讲述给游人。

炎炎夏日,我们沿着一段叫司马坡的山路往上走,道旁高大的柏树给游人送来阴凉。沿途建有研学园和《史记》展馆,远远可以看见一道山门,上题“高山仰止”四个大字。路从祠院大门起,到岔道口(道路为石阶)止,虽然不是很长,但非常陡峭,路面由大块鹅卵石铺砌而成,这些石头大小不一,由于年岁较久,底部已牢牢陷入泥土之中,露出地面的部分高低起伏,以至于路面坑坑洼洼,路的中间部分大概是长期受山洪冲刷而凹陷下去。

这条道路是司马迁一生坎坷、一生悲苦、一生隐忍、一生挣扎的最真实的写照。司马迁的一生不正是如此充满坎坷吗?

遭受宫刑后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几十年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部《史记》光照千古。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为我国的史学和文学树立了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要读懂《史记》,先得了解司马迁的一生。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受父命开始著述《史记》。公元前99年,“李陵案”发生了,仗义执言的史官司马迁先是入大牢,接着是受宫刑,时间长达两年,受尽了折磨。遭受到牢狱和宫刑,特别是宫刑的奇耻大辱,没能摧毁司马迁,几度痛不欲生的太史公,如凤凰涅槃一般,呕心沥血完成了《史记》这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史学巨著。谁又能否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果不是遭受如此重大打击,《史记》能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未可知。

自司马迁做出受领宫刑决定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史记》必定是一部旷世无双、非凡超绝的奇书。“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宁肯受宫刑也要活下来,当然这其中有父命不可违的因素,但著书立说的使命也许是他选择活下来的重要理由。生而为男人,司马迁能直面这样的痛苦,用《史记》这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挽回自己的尊严。他是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史记》开创了史学发展的新时代,他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1597393558129084780.jpg

司马迁著《史记》过程中常用古代那些在困厄中有所建树的圣贤激励自己,“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正是这些书籍使这些先贤流芳百世,被后人顶礼膜拜。

司马迁继续著述《史记》,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他不是用笔和墨和在写,而是用鲜血和生命在写。读《报任安书》,你能感受到一个在惊涛骇浪中沉浮的灵魂,一个在暴风骤雨中求索的生命。司马迁夜以继日奋笔疾书,《史记》成为他全部的精神寄托。

公元前91年,在历经十六年后,司马迁完成了《史记》的著述,一百三十篇(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他终于释怀了,“仆诚已著成此书……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被誉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史记》内容涉猎之广、论述之深,无出其右,可谓字字玑珠、句句锦绣,后世公认《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司马迁甘冒汉武帝淫威,为李陵秉公直言,他在陷牢狱、受宫刑,身心遭受到极大伤害之后,仍然恪守“不虚美,不隐恶,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的原则著述,尤其令人肃然起敬。太史公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和刚直不阿的灵魂,至真至纯。

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台牌坊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字,第二坊上书“龙门才子故里”六个字,第三坊上书“河山之阳”四个字。

走过“高山仰止”的牌坊,到达山顶,暑气顿消。穿过小门,圆拱形的司马迁墓出现在瞻仰者面前。司马迁墓为青砖裹砌,嵌有八卦砖雕。墓顶有一千年古柏,如巨掌撑天,太史公的英灵在这里静静安睡,他的英名永驻天地间。青砖拱卫的陵墓旁,高大的柏树掩映着圆形墓,护卫着太史公不羁的高贵灵魂。围绕陵墓转一圈,远眺对面的黄河和高架桥,近观丛林密布的梁山,不禁惊叹墓园位于黄河梁山之间,依山傍水,庄严肃穆,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导游告诉我们司马迁的墓葬是元代修建的司马迁衣冠冢,墓前有一道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这一株古柏传说植于汉代。

1597393547238023453.jpg

祠庙的第三台上有献殿和寝宫,内祀司马迁的塑像。塑像方脸长须,双眉入鬓,器宇轩昂。殿宇和山门都是宋代的建筑结构,祠内保存有许多历代名人墨客凭吊题咏的碑石。一块块雕刻着名人题词的墓碑都铭刻着后世人的景仰:“史学传千古,神威镇一峰”,“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碑石以褚遂良的“梦碑”和郭沫若的诗碑最为著名。郭沫若的五律诗气势磅礴,情真意切:“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导游一路讲解,游客一路膜拜。

告别墓园时,回望那棵高大如巨伞的古柏,只觉内心宁静了许多,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想想太史公也许可以顿悟许多:当你处于人生低谷时,何不学学司马迁?将自己高傲的头颅交给梦想和使命,也许会峰回路转,守得云开见月明。(汉滨初级中学教师  陈静华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