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师文苑】夏天乡村的回忆

时间:2020-07-15 10:07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立夏过后,日子似乎越来越也被拉的老长老长,温和的天气似乎渐行渐远了,热气似乎一天天紧逼一天扑面而来。

走在城市的马路上,被阳光炙烤的大地似乎格外刺目,空气中弥漫的热浪,除了没有办法必须出行,只有蛰伏在钢筋水泥的堡垒里躲着滚滚的热浪。这时候,特别怀念家乡农村的夏天。

绿的记忆

五月一到,那些繁花渐渐地隐藏自己的身影,把所有的深情都寄托在嫩叶上,由原来的鹅黄一步步渐变成翠绿到如今的青绿。

行走在田野里,绿莹莹的秧苗,一望无际给田野铺上一个大大的绿毯,你绝对不觉得绿的单调。美美的吸一口气,满是清香,随着夏日里延伸,绿的逼你的眼。纵然是艳阳高照,行走在绿的田垄上,心底也会有一种凉意。

忙碌的记忆

翁卷诗云:田家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白居易又有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四月过后繁忙一直是乡村的主旋律,正是忙让乡村的田野色彩不断变化着。油菜小麦相继成熟,金黄色和绿色就是此时田野里的主色调,农人白日很少闲在家,田间地头都留下他们的身影,即使调皮的孩童,也变得懂事,也会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的力量,干着力所能及的农活。“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扑蝶飞”是那是乡村真实的写照。

再回忆起这些往事,繁重的体力活,有时超出自己所承担的范围,一咬牙坚持下来了。夏日里的挥汗如雨收割着庄稼,扁担压痛了双肩那种滋味,一种酸楚在心头荡漾。原来时光并非如烟,留在记忆里的清浅时光还是这般沉重。

菜园子的记忆

乡村农家小院前后的空地开辟成为菜园子。尤其到了夏季,菜园子热闹非凡,茄子、西红柿、豇豆、黄瓜、丝瓜、苦瓜、白菜萝卜等时令菜秧苗,这些小秧苗,被母亲安排在菜园的角落里,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不断地施肥、浇水、除草、除虫,幼小的菜秧苗,沐浴着春风、春雨滋润、春日爱抚,茁壮成长,经过一个春的蕴藏。初夏时分,它们开始结果回报母亲。

这时节也是我们孩子的乐园,瓜园,走进菜园一片繁花似锦。看着黄瓜笑语盈盈地站瓜架上,在微风中显摆自己修长的身姿。四季豆也不甘示弱的探出了头,不甘寂寞的笑在微风中。茄子、西红柿、苦瓜、豇豆、四季豆如雨后春笋,挂满枝头,有点也会调皮和你捉迷藏,把自己藏在绿叶藤蔓间,等着你来细细采摘。这就是孩子最爱的事,摘菜,把隐藏起来的果实找出来。摘到黄瓜时,就用手轻轻一抹或者在掌心转两个圈,把黄瓜上的小刺清理了,迫不及待地吃起来。脆生生的,“咔哧咔哧”唇齿间留下清香,是最为惬意的。

最有趣的还是,西红柿成熟了,眼尖的鸟儿总是蠢蠢欲动先来尝个新鲜,尖尖的小嘴,把西红柿啄个小洞,不久西红柿就坏掉落下了,我们这些孩子们自告奋勇地去赶鸟。赶鸟,绝不会和稻草人为伍,静静地站立在那里,而是,三五个人约好,躲在西红柿的架的底下,下着跳棋或打着扑克牌,顺手还可以摘取的果实,放在衣襟上擦拭一下,大快朵颐。常常是喧闹声一片,鸟儿是不敢靠近。玩累了就会摸着圆滚滚的肚皮从菜园里钻出来。

美味佳肴的记忆

无论是在外面疯玩的孩子,还是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人,即使不带手表,也会准时的回家吃饭。那时就是看炊烟,炊烟就是提示吃饭的时间到了。那时每个农家都有用来烧火的做饭的灶,油菜杆、玉米秆,就是供做饭的主要柴火。做饭的时间到了,炊烟便在屋顶冉冉升起。

夏日里到做饭的时间,母亲连忙做着饭,我们最爱吃的就是凉面,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解暑。当母亲在案板上飞快地擀着面条,我们孩子们就是忙着往灶里添柴火,灶膛里的大火把脸烤的红红,也不管了,不停地填着柴,一会一大锅水就“汩汩”的响动,催着母亲动作加快,水开了。有时看着母亲汗流浃背的样子,姊妹俩不忍心拿起蒲扇在后边挥舞着,凉风习习。一会儿,母亲就把面条放到锅里,筷子快速地滑动着,水气扑面。看着面条浮上水面,母亲会冒着热气用筷子再捞出来,不停地告诫我们:这时一定要小心,不要烫着。我们像馋嘴的小猫,静静地站在灶台旁边,百看不厌。接着母亲会把热腾腾的面条放进冰凉甘甜的井水中。赶忙做着吃面的佐料或汤汁,有时是洋芋丝丝,有时是黄瓜丝,有时是西红柿炒鸡蛋。等着一切做好了,母亲便会把冰凉的面条捞出来,盛放在碗里,再在碗里浇上做好的佐料汤汁。绿的黄瓜,黄的洋芋丝;红的西红柿,黄的鸡蛋,颜色鲜艳,真是秀色可餐;面条冰爽可口、汤汁香味扑鼻,常常都吃的美美的。

那种凉爽,一直留在唇齿之间,留在心间。现在乡村农户几乎也不使用灶台,也看不到炊烟袅袅袅在空中的画面。可是,对夏日里这道凉面的美食味道,只能用来回味,久久萦绕在舌尖,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的香醇。

深深地回忆

夏日里,乡村的主色调是绿,扑面而来的青草的味道,果蔬飘香的味道,庄稼成熟的味道,劳动苦涩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更有母亲做的美味佳肴的味道,这些味道,常常飘荡在我记忆的空间。(汉滨区张滩九年制学校教师 李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