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夏至,父亲节,潘文进《做乡村教育的探索者》作品研讨日,巧合地重叠在6月21日。
昨夜小雨。
清晨,雨后的安康,有些许的薄雾,含着雨丝,轻轻地飘落在身上,飘落在心头。阳光,就透过这淡淡的薄雾,洒向行人,洒向大地,洒向城市的每个角落。兴致盎然的我,仰头,伸展双手,深深地呼吸,一股沁人的清新直入心扉。
怀着期待,走进市文联会议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红色的条幅,上书“潘文进《做乡村教育的探索者》作品研讨会”,主办单位是安康市文联、《汉江文艺》编辑部。由此,可见研讨的规格很高,氛围也很浓厚。
中省市区的作协会员,就在这浓厚的氛围中,开始了一场小规模、高级别的研讨活动。
安康日报社,安康电视台,阳光报,汉江文艺,众多的主流媒体应邀而来,聚焦作品研讨,见证一名乡村教师的成长历程。
研讨,从潘老师的自述开始。
他娓娓道来探索的艰难和无奈,缺乏专业引领和针对指导,有改进的想法但没有前进方向,他在迷茫、彷徨又不甘心中徘徊、踌躇,不断地探索前行之路。虽艰辛,但快乐!
话锋一转,当谈到了培训感悟和名师激励时,那种觉醒、奋进、执着,伴随着前进路上的喜悦,溢于言表。他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励志前行,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我们,沉浸在他成长历程中,为他的迷茫、彷徨而揪心,也为他的进取、成功而欢喜,感受到他探索的艰难步履,也分享他探索的成功喜悦。
潘老师的自述,激起了研讨的热情。同行者,有几位一线的老师,他们已经认真地阅读了专著,也精心地撰写了心得与体会,此时,都放下写好的手稿,畅谈感受,激扬文字,抒发感慨,为潘老师的教育情怀而点赞,而喝彩!
扎根农村学校30多年的我,和潘老师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首先都是数学老师,走过山区学校,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起来的。只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我是幸运者,20多岁就遇到了教育教学的领路人,携手团队的力量,一路走到今天,奔向明天。
于是,我借潘老师的感悟,从李镇西老师“课上得好,班带得好,分考得好,会转化后进生,能说,会写”谈起,简要分享我的实践、反思、阅读、写作的成长历程,我是想用亲身经历,说明潘老师探索的不易。研讨中,我从课程标准、实践操作两方面展开,据实评价他在学习模式、教学策略、转化学生方面的积极探索,充分肯定他的乐观向上、求真务实、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
既是研讨,免不了提出改进的建议。譬如精炼文字,斟酌用语,提炼经验,增加案例,推广实践,等等,都展示了研讨者的关爱和学识,我们期待潘老师更上一层楼,有更好的作品与大家分享。
感谢,祝贺,希望,这是与会者发自肺腑的祝福,是对潘老师探索乡村教育的肯定与赞许。
走出文联,我仰望天空,太阳正穿过流云洒下金色的光芒,照在带着雨珠的花草树木上,它们正吸收阳光,微笑、健康、茁壮地成长,从弱不禁风小草,变成招手致意的小花,从摇摆不定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一如潘老师在大山深处,潜心教学与研究,把一束光芒倾注给大山的孩子们,让他们吸收营养,健壮成长。
伫立良久,我望着延伸的柏油路那么固执向着远方,我想,潘老师的脚下的路亦是如此。(汉滨区教研室 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