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师文苑】家乡的水库

时间:2020-06-23 16:51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老家胡家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盆地,土地平展、肥沃。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家乡人靠双手,靠肩挑背扛,修建了大量的农田,达到了山区生产队里人均一亩水田的最高纪录。只是这些农田中除了小部分沟水田(靠近水沟,四季湿润)外,大部分都是旱田,这些旱田要取得收成往往要靠老天爷眷顾:最好是赶在插秧时节,能下上一场酣畅淋漓的雨,让田里能及时关上水,把秧苗栽下去,就算成功了一半;秧苗栽下后,还要祈祷不能长时间干旱,需要隔三差五的下下雨,保持田里的水分不大减。这种靠天吃饭的时间持续了很多年,农田里的水稻收与不收,似乎交替进行着。这种下赌注似的种庄稼方式,让农人们很无奈,也很受伤。然而土地始终是农民的命脉,他们侍弄庄稼就好比是照看自己的儿女,总不至于因为子女不听话就放弃照管吧!

“听说要建修水库了,地点就在漆树湾!”一时间消息就像长了翅膀,很快就传遍了全公社。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长安公社准备举全公社之力,要在漆树湾修建一个水库,解决勇敢大队和前进大队农田用水问题。漆树湾水库如果建成了,勇敢大队、前进大队将成为直接受益者,以后他们将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眼色了,农田里的庄稼基本上就可以旱涝保收了!

公社很快就发出了号召,要举全公社之力,采取大会战的方式来修建这个水库。公社要求所有的大队都要出工出劳,轮流派出施工人员,由所在的生产队里记工分。我那时候人小,修水库的情景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我们老家住满了轮修水库的农民工,他们每天早早出工,很晚才放工休息。在修建水库的同时,通往勇敢大队、前进大队的堰渠也开始同步施工了。人们逢山爆破挖渠,遇沟搭桥建渠,水沟挖好后,用石灰、水泥搅拌的沙石料把沟渠塘得光光堂堂,确保不漏水、不渗水。也不知道修了多长时间,反正这个水库是终于修成了,通水之日,长安公社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竣工剪彩仪式,这可是全公社农业学大寨的胜利成果,这是全公社第一个(其实也是最后一个)水库。那天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轰鸣,那是我们全公社最热闹的一天。领导们剪彩完毕后,进行了神圣的放水仪式,水闸门打开后,只见一股股清亮的库区水从排水道里奔腾而下,沿着修好的堰渠一路奔涌,一群建设者们兴奋地跟着水头一路奔跑,高兴地像个孩子。

终于有了水库了,我们生产队200多亩水田终于可以旱涝保收了!与此同时在很多生产队也开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修田造地运动,只要是在漆树湾水库的下游,只要是堰渠水能到的地方,人们都在可劲儿地修田,谁不喜欢黄澄澄的谷子,谁不喜欢香喷喷的大米饭呢?

每到农闲时节,我们的生产队长总会带领着每家的壮劳力开始检修堰渠,他们把堰渠里的枯枝树叶和淤泥清理干净,对堰渠壁脱落的混凝土进行修补,确保水路畅通和不渗水。到了约定的放水时候,生产队长会周密安排好几条线路的给水时间,确保几百亩水田都能雨露均沾,不会厚此薄彼。他总是笑眯眯地说:“大家都不要抢,家家都有份,我保证你们每家都能关上水,我自家田的放水时间安排到最后,我都不着急,你们急个么子哟?”话虽说如此,但是人们还是不敢马虎,到了放水时节,他们总是拿着装有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像卫兵一样不间断地巡视在自家的田间地头,防止有人挖田坎缺子,也防止因为灌水太多胀垮了自家的田坎。短短三五天时间,家家户户的水田里都蓄上了水。每当那个时节,放眼田野,全是一派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有犁田打耙的,有修护田坎的,有在田里倒农家肥的……到了夜间,人们只听见蛙声一片,空气中还弥漫着清新的泥土芬芳。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栽秧了,这可是农家的大喜事啊。栽秧一般都会采取请人以互助帮工的形式开展集体劳动,是要请喝栽秧酒的。到了栽秧那天,人们一般是早上拔秧苗,中午栽秧,到了下午便早早就放了工,人们在八仙桌前坐定,开始品尝主人家精心准备的“八大件”酒席,共同展望一年的丰收年成,来个一醉方休。前后不到十天,家乡几百亩水田里全都栽上了秧苗,碧绿一片。等到秧苗扎下根后,秧田是一天一个样,秧苗渐渐粗壮,颜色也变得深绿,不少人家开始薅秧、施肥。天气渐热了,好多天没有下雨了,要是在以往,农民心里估计和水煮差不多,可是现在,人们常常是不慌不忙地说,水稻就是喜欢晒太阳啊,阳光越充足,产量就越高啊,咱们不怕,咱们有水库啊。

要是在平常年景,从水库里放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需要打开水库银龙眼的木塞就行了。可要是遇到特别干旱的年份,库区水位会退到最低的银龙眼口以下,需要人们去抽水。人们用一个粗大的水管,下端通过银龙眼口通到水库的排水洞里,下边有人用东西堵着管口,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们需要从水库排水通道的出口,拿着手电,弓着腰,穿过上百米的黑暗通道,才能到达银龙口下方;水管上端的管口由两人抬着立起来,再由几人轮流用盆或水壶往水管里面注水,直到几十米长的粗水管从下端管口到上端管口都装满了水后,就可以“抽水”了。随着总指挥一声“开始”的命令,这时灌满水的上端管子在放入水库水中的同时,下边排水洞里负责堵塞管口的人要同时把堵塞物拔掉,操作难点是管口两端人的动作必须同步,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行。完成既定动作后,水库里的水便被源源不断地抽了上来,堰渠的水便欢畅地唱着歌儿奔向了农田。那时候的我,很好奇,为啥没有抽水机也能自动抽水,问大人,他们也解释不清,直到我后来学了初中物理,才知道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家乡的农民在劳动实践中真正地认识到了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水库,劳力多的人家的农田还做到了一年两收:秋天种小麦,缺水时候,浇水也很方便,麦子收了,回茬了再栽水稻。自从有了这个水库,我的家乡就成了全乡唯一一个旱涝保收的好地方。人们都说成都平原因为有了都江堰,成了天府之国,胡家坪因为有了漆树湾水库成了小江南。遗憾的是这些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种田成本的增加,家乡的人们不再种田了,我每次回到老家,看到那些大片农田荒芜,看不到一株秧苗,不免心有戚戚焉。我会常常回想起小时候家乡那层层梯田接天秧苗无穷碧的美好景象,真心希望这些良田能够流转到一些安心种田的庄稼人手里,重新焕发出生机。(汉滨区江北小学   谭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