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潘文进《做乡村教育的探索者》有感
案头,有一本《做乡村教育的探索者》的专著,扉页上手写“潘文进”,算是潘老师的赠书。
说“算”,因为书是由市文联的朋友转送我的,而且有个任务,就是要在本周日的文联研讨活动中畅谈感受。
我是搞数学教学研究的,对于一线老师写书,我是心存敬意,何况是一名耕耘在乡村学校的数学老师,我更是敬佩不已。
带着任务,更是怀揣期待,捧起专著,我快速地浏览,选择性的认真阅读第四章《构建模式,精彩课堂》。读着,读着,我进入到潘老师的思考和实践中,他对学习方式的思考、课堂模式的构建、教学策略的探究,以及提问、讲题、复习、反馈的经验总结和方法研究,给予我启迪,激起我的共鸣。他总结的“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课后复习”学习模式,看似平常,实质说明了“课前、课中、课后”这一完整教学环节的本质,即质朴简单又实用有效。又如,他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采用的“三三式”策略,其理论依据就是数学课程标准,落脚在计算教学课程目标的达成上,在“明算理、重习惯、强练习”3个策略的基础上,又细化为“计算兴趣、明确算理、说清算法”“计算习惯、熟练简算、有错必究”“练习巩固、加强口算、课外延伸”3个层面,做到前后联系,又层层递进。诸如此类的有“班级管理策略”“课堂提问策略”“期末复习策略”等,潘老师把对教育的探索,提炼成有指导性的经验,这既是立足讲台实践研究的成果,更是潘老师教育的追求。
有事到市教研室,碰巧在陕西名师李志的办公桌上,我也看到了潘老师的这本专著,话题自然聊到潘老师,钦佩他在乡村教育执着探索、追求梦想的成长历程和深度思考。交谈中,我们就想到如何借助市区教研室的平台,把基层学校老师好的做法提炼成经验,上升成理论,积极推广和应用,让好的成果落地于安康教育大地,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有引领、有方向、有步骤地为教育事业奔跑。
潘老师的书里,处处呈现着阳光和快乐、自信和坚强,这是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彰显教育的情怀。
偏僻的山村教学点,虽山高皇帝远,但他依然激情满满,认真地做好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常工作。他的认真,不是因为领导检查,也不是因为学校的硬性管理,完全是对教育的执着,对教学的热爱。这是潘老师坚守的教育情怀,体现的是敬业和责任、热爱和奉献。
在校园、课堂充满方言的乡村完小里,他依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和交流,看似不合群,实则是一种坚守,一种对教育理念、教育情怀的坚守。他的坚守和执着,在当地可是小有名气,成绩是全镇前茅,考核是年年优秀。他,正在破茧成蝶。
从教学点到完小,再到九年制学校,潘老师一路走来,一路探索,一路成长。他苦练基本功,改进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县级教学能手,实现了个人的梦想。
他的笔下,有少量的乡村学校环境的描写,交通不便、条件简陋、生活艰苦,这些常人感觉困难的地方,竟成为他磨砺意志的搏击场,成为他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心中一段难舍的回忆。潘老师的乐观、向上的品质,就洒落在字里行间,刻印在一个个故事中。
做乡村教育的探索者,潘老师用他的行动诠释了探索的艰辛和快乐,他在探索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励志前行。(汉滨区教研室 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