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以文化人 素课生香

时间:2020-06-02 15:43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西影路小学对口帮扶培新小学观课有感

前几天,有幸聆听到西影路小学和培新小学的两位省级教学能手车英、蒋艳丽老师执教的语文示范课《芙蓉楼送辛渐》《大象的耳朵》,头脑中突然浮现出2月份在媒体上看到了一则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不久,日本人向湖北捐赠了不少医疗物资。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在捐赠物品的外包装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有其他机构和捐赠物资一起送来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诗句。当我们看到这些历经千年仍然散发着文化之光的熠熠生辉的古诗句时,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倍感温暖和贴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引自《诗经》,“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大唐盛世时,日本长屋亲王赠给高僧们的一千件袈裟上绣的偈语,本意是佛法平等,众生平等,现在日本人把这些诗句赠送给中国人,表达对中国人的情感和情意时,我们自然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温暖。这些文字胜过多少“武汉加油”,胜过多少“中国不哭”啊!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让学生积累的经典古诗词、优美句段都用在哪儿了?——在考试的时候,在比赛的时候,在表演的时候,却很少与我们的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庆幸,在车英、蒋艳丽两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上,我看到了附着在各教学环节中的文化之光。

一、吟哦涵咏,以文育人

“寒雨”“楚山”“玉壶”本是无情之物,跟我们人类的情感无任何关系,而才华横溢的诗人,把“寒雨”和凄清、把“楚山”和孤寂、把“玉壶”和高洁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在寥寥数语中,感受到诗人的愁绪和品质的高洁。车英老师正是在充分研读《芙蓉楼送辛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一诗后,凭借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烘托、适时插入诗歌创作背景视频,带领学生一咏三叹反复诵读关键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一片冰心在玉壶”,让学生自我涵咏,在反复吟哦中感受诗人在“寒雨连江”的清晨,送走友人后,面对孤寂的“楚山”,内心的离愁别绪和远大抱负,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同样,蒋艳丽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大象的耳朵》(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9课)一文中的问句,指导读好“疑问”的语气,学生兴趣高涨。看着如林的小手,面对孩子渴盼展示的眼神,蒋老师不因这是公开课而急于完成教学流程,她不厌其烦地、和孩子一起浑然忘我地沉浸在一遍遍的角色体验读、分角色读、想象情景读中,乐此不疲。在朗读中,在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一遍遍关切的询问和质疑声中,把大象对自己的耳朵耷拉着是自然而然的事到感到不安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无需教师生硬的告诉或说教,“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一教学难点水到渠成得以突破,为大象最后领悟到“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一生活真谛无缝对接。

教语文,从根本上来说,教的就是文化。我们语文老师就要有车老师、蒋老师这样的文化自觉,站在文化的视角,以文化的情怀,教出语文的味道,品出文化的甘醇。

二、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两节课上,车老师和蒋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智慧,为学生搭起轻松获取新知的梯子,营造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场,让自主学习渐入佳境,有足够的热情学习新知,达成目标。在《大象的耳朵》一课中,蒋老师借助猜一猜的游戏导入新课;借助认读的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借助具体语境识记多音字,相机指导书写;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片,拓展“耷拉”的使用语境;借助课文中的比喻句,形象感知比喻句的特点,适时拓展仿写;借助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感悟疑问的朗读语气。车老师执教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课,以师生对答送别诗引出诗题;以两种不同节奏比较朗读,激发诵读古诗的兴趣;以经典视频辅助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两位老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智慧,巧妙建立起诗词学习、生字词认读、书写、把握课文内容等教学活动与儿童认知的关联,寻找最合宜的切入口,设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在生动活泼的      学习活动中、师生对话中实现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进而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聚焦“要素”,精准发力

这里的“要素”,指单元语文要素,即每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精”,就是恰到好处。一节课中,教学目标是导航,是灵魂。有效的课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精炼的教学语言,精当的教学策略,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学会表达。读和背,是古诗文教学的不二法门。车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课,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读、变换节奏对比读、男、女生赛读、创设情境一咏三叹读、了解写诗背景入情入境读、配乐读、吟诵读;蒋老师的课中创设恰当的课境,如看图猜耳朵、看图感知“耷拉”用法,借助认读的词语叙述主要内容,根据例句仿写比喻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问句,体会询问的语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在相机诱导,使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始于问,善教者必善问。两位老师紧扣文本特点,找准切入点,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理解、品析。如车老师紧扣诗眼“孤”,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老师饱含深情的旁白,让学生换位思考,想象诗境,在语言建构中,丰满诗人形象,提升古诗教学格局。在反复诵读关键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中感受诗人坚贞高洁的品行,涵养学生心性。蒋老师抓住“小动物们看到大象的耳朵,是怎么询问他的?”“大象的看法是怎样发生变化的?”贯穿教学始终。

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上两位老师教学问题的设计,均围绕各自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精准发力,讲得其所,着眼于带动对课文、对古诗的整体理解品析,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语文课,不正是有品位、有文化的课吗?

去年暑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看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主讲《爱上语文》,其中的一个观点“学语文就是学文化”让人深有感触,这次,在观摩了西影路小学和培新小学的两位省级教学能手执教的示范课后,“文化语文”的理念愈加在脑中明晰起来。上出有文化、有品位的语文课,让素朴的课堂散发出淡淡幽香,当成为每个语文老师的目标朝向。(培新小学  李玉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