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叔本华等哲学家有了一些了解,后来又接触到《哲学的故事》这本书更是惊喜,这本书讲述的哲学家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这本书的作者,是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哲学的故事》一书出版后,仅第一年就连续再版22次,并被迅速翻译成18种语言,它甚至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热潮,使得哲学类经典书籍的销量,翻了2倍。
有人说:无论是否触及现实,哲学的意义,都是在原有事实基础上,拓展价值的多样性,让人真正拥有多种选择,从而获得多层面的满足。 正如《哲学的故事》中所言,“哲学家不满足于描述事实,他希望将事实与经历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意义与价值”,又如作者威尔·杜兰特在导言第一句所说的,“哲学使人愉悦”。
《哲学的故事》也许是最好的一本哲学入门书,那是因为,《哲学的故事》一反哲学的晦涩艰深,让人从一个个哲学家的故事中,轻松了解他们的核心思想,并使得那些难懂的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有趣且有料。
读这本书让我们更了解哲学的意义和趣味,能够明白很多睿智哲人对待生死和欲望的豁达态度,七十岁的苏格拉底泰然赴死的那一幕让人为之动容,哲学家对真理的执著热爱让读者心生敬仰。
哲学距离生活并不遥远,其实我们日常的每个选择背后,都暗含逻辑与智慧;你做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受到哲学力量的指导与影响(“哲学”一词的词源,就有“爱智慧”之意)。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困于欲望与痛苦的纠葛之中,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如果了解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和叔本华的观点,也许就能释然很多。苏格拉底选择坦然地饮了毒酒赴死也不愿放弃真理,他平静的死仿佛让我看到了谈着《广陵散》慷慨赴死的嵇康。在叔本华看来,人生的不幸是必然,一直快乐的人生,并不存在。人之所以不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欲望无限,而满足欲望的能力有限。“我们需要通过抵御痛苦来提升自我,正如阻力能够令飞机起飞、使鸟儿翱翔;我们需要各种阻碍来砥砺我们的意志、激励我们成长。没有悲剧的人生不值得活。”
《苏菲的世界》让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跟一般哲学理论书籍比起来,《哲学的故事》将艰涩的理论通过一个个哲学家的故事呈现了出来。这本精彩的哲学入门书,能让你在哲学发展史中,观其大略。
作为哲学入门书,它更通俗易懂,不仅好懂,而且文笔优美,读来赏心悦目。这种优美叙述,毫无做作,不但含义丰富,而且诙谐有趣。
关于哲学家思想理论的叙述,《哲学的故事》在保持通俗的同时,对几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和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都做了精彩呈现,基本上囊括了哲学家的思想精髓。虽说这本书,只涉及了十几个重要的西方哲学家,但每个哲学家之间的“出场逻辑”都十分清晰,时间段从古延续至今,可以说,这就是一本西方哲学简史。
一本好书往往是能够穿越时空、亘古流传的。在《哲学的故事》中,你不仅能领略民主思想的萌芽,也能看到极度民主带来的灾难。你甚至还能从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观点中,看到中国古代文人苏轼的影子。关于宗教与理性,我们看到康德这位淳朴矮小的哲学家掀起的近代哲学革命和他做人的严谨,康德的一生非常有规律。海涅说:当康德手执拐杖走出家门朝菩提小道——人称“哲学家之路”进发时,邻居们就知道已是三点半了。一年四季,即使风雨欲来他都坚持散步。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认为:道德感“就像行为准则,通过我们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法则”,支配着我们的行为,道德感引导我们向善向美。
这本书能给你太多类似的启发,就算不能让你即刻获得功用性的帮助,也必将愉悦你的精神,让你获得灵魂的超脱。(汉滨初级中学 陈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