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身边榜样】记汉滨区培新小学教师余海英

时间:2020-05-29 10:16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余海英老师谦逊和善,儒雅厚朴。从教24年,他扎根讲台,乐教勤业,不惊不躁,像极了校园里那棵繁茂的白蜡树,在季节的轮回中,默然生发,阒寂欢喜。他以无言之教,让孩子的灵性得到自由发展;他用无疆之爱,让孩子体认世间的纯美;他用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执一盏心灵之灯,把温暖、美好、挚诚的人性光辉照耀。

因材施教  各美其美

一个用心教书的教师,在平凡的教育路上会不自觉形成一种风格。余老师是那种“从万花丛中过,德泽遍布,却看不到一丝痕迹”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指导。”余老师的心灵词典里学生没有“优差”之别,更没有“好坏”之分,用他的话说,孩子不是工厂零件,他们有这样的长处就一定有那样的短处,我们欣赏他们的优点,也应包容他们的缺点。正因如此,他所带班级的孩子总是目光澄澈,举止怡然。他的班里有个叫盛业的学生,以前对学习没有多少兴趣。一次课堂上朗读课文时,余老师发现这孩子声音洪亮,富有节奏感,余老师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欣喜而激动。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用自己深厚的朗诵功底,悉心辅导孩子。学校有活动,他就带着孩子毛遂自荐,为孩子争取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后来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浑身充满阳光。余老师总是以“伯乐”的心怀,去发现孩子的特长,去开发孩子潜能,指引他们成长的方向。

“你一定有超过别人的地方”,余老师经常这样勉励学生。他班上的孩子总是“八仙过海,各具神通”,他们每个人都不是“全才”,但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象。“问君何能尔?”余老师总是淡淡地说:“我只不过是用培植花木的方法在培养学生,了解花木的特点,以合适的方式去施肥、浇水、晒太阳。”“因材施教”是余老师的教育教学的“法宝”,他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总是以一颗细腻的心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因此,他的学生就像春天的花木,以各自美好的姿态勃勃生长着!

言传身教  因美而美

“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求知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都成为最美的自己。余老师不善言谈,平时班务工作中他很少给学生讲“大道理”。因为他知道“孩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观察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模仿家”,老师的躬身示范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余老师的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他把教室门外荒废的小角落开辟出来,搭建了一个立体的置物架:盛开的太阳花摇曳生姿,长长的绿萝藤蔓闪着绿光;洗得发白的抹布晾挂有序,扫把、拖把搁置井然;文化墙上的弟子规赫然在目,读书角的书架纤尘不染。“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孩子们每天耳濡目染,也慢慢养成干净整齐的习惯。这个小小的举措,正折射出余老师在平凡的小事上身教为先的教育思想。

他们班有个叫王某某男孩,父亲早亡,缺少亲情陪伴的他就像无根之草。他写作业总是乱画一通,经常以打架骂人为荣,所有任课老师都头疼不已。余老师带班后,先努力跟孩子拉近关系,经常在操场、在教室外的走廊,他们一起给绿植浇水剪叶,一起聊天。孩子作业乱画时,余老师从不大声责罚他,而是一笔一画给孩子示范,在这慈父般的陪伴下,孩子由原来的冥顽不化慢慢变得懂事自律了,受到同学们的称赞。还有一个叫轩轩的男生,脾气暴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吼大叫,更甚者用头撞墙。对此,余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了很多办法却收效甚微,但他始终不离不弃。后来,余老师在教室后安置了一张办公桌。课间,他就在那里看书写书法,有时他邀轩轩和他同桌读书,有时教他写毛笔字。就这样,轩轩慢慢变得合群了,学习也开始努力了,过激的行为再也没有发生过。

这就是余老师,一个“四两拨千斤”的老师,他总是在不动声色中改变着一个个生命的成长轨迹!臧克家写过一句话:“一个长年和孩子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幼苗的人,他会欣赏到它生长的风烟;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年年岁岁,余老师一直用细腻的情感在做天下最细微的、最精致的班主任工作。他的言传身教犹如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卷,在孩子眼前徐徐展开。而他自己始终如一泓清泉,静谧明亮,清澈欢喜。

立己达人  美美与共

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是难以立足于讲台的;一个失去文化支撑的人也是难以赢得他人的敬重的。多年来,余海英老师一直注重专业学习和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平时他倾心阅读专业书籍,捕捉教育前辈的卓越智慧,吸取教育名师的心灵感悟,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能量,从而沉着面对自己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他不仅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业余时间,他凭借对书法的热爱,积极参与各类书法研讨活动,在书法大家名家的熏染下,书法审美不断向深处漫溯。他说,教育是做“心”的事业,只有把自己的“心”修好了,才能更好地去滋养学生的心。2017年暑假,他主动申请参加北京新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研习营培训,二十多天刻苦学习,他收获了一份丰润饱满的文化种子;2018年暑假,他又自费到安徽马鞍山参加中国传统文化研习营学习,儒家文化浸润和陶冶,使余老师动心凝虑,举手投足,皆有仁义礼智信的约束,更具内在的温润。

余老师一袭布衣,温文尔雅,全身上下没有一出耀眼,但却没有一处不透着光。这种光芒源于他经年累月的自我沉淀、缘于他不张扬不外露的暗自成长。他无时不刻不用自己的言行去召唤学生,用自己的仁爱去滋养学生,用柔和温暖的目光去激励学生。他在儿童教育的天地里浸淫,养出了一颗稚朴的童心;他在和美的教育路上行走,创造出大美的教育生活。从容、平和的余海英老师,他的内心始终在欢唱!(通讯员  张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