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汉滨区委、区政府为推进中心城区初中教育均衡发展,审时度势,将兴安初中与汉滨高级中学初中部进行整合,成立汉滨高级中学西校区。学校现有教学班47个,学生2512人,教职工213人,省市区级教学能手48人。新学校、新起点、新目标。学校将“凝聚人心、提升质量”作为工作主线,党支部提出党建“131”模式,即:建强一个核心,开展“三亮三进三争”,实现一个目标。通过党建引领,促使全校80名党员教师成为整合后的先锋力量,有力推动了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融合发展。
一、建强“一个核心”,发挥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引领学校全面发展
实行支部书记、校长一肩挑,支部和行政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年级组建立党小组,实现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覆盖。构建党委(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工作会“三级联动机制”;坚持党员和教师“双向培养”机制;对学生实施“精准施教、对点帮扶”,对学生家庭进行“大走访、大家访”活动;持续做好“先锋榜、善行义举榜、四有好老师”的评选活动,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的同时,通过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支委(领导)班子讲党课、先锋论坛、线上微党课等形式“崇尚师德、崇尚先进”的校园意识形态氛围。
二、开展“三大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争做立德树人标杆
1.“三亮”作表率。一是亮“身份”,创先争优,凸显党员影响力。支部要求所有党员教师工作日佩戴党员党徽、团员佩戴团徽,时刻提醒自己以更高的言行标准要求自己。党员教师比学习、比教学、比服务、比创新,向“三个一”靠拢(思想上成为一面旗帜、业务上成为一把好手、工作中成为一个榜样)。二是亮“师德”,典型示范,提高党员创造力。支部组织开展了“政治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专题培训、“立德树人争先锋、做幸福的汉滨高中人”标兵演讲活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自查”,撰写心得体会、自查报告,填写检视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高广大教师依法执教、从严执教的思想认识。三是亮“课堂”,守好阵地,把好思想政治启蒙关。在支部的领导下,团委、德育处与教务处利用社团活动和学科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筑牢师生理想信念之基。学校加强校级、年级、班级“三级文化建设”,围绕“迈好初中第一步”“迈好青春第一步”“迈好人生第一步”三个主题构建系列德育课程。
2.“三进”促教育。一是进学生家庭,家校合作携手育人。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班主任、党员教师开展大家访、大走访活动,送“教”下乡、送“爱”上门,积极与社区或村组互通信息,重点关注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家庭。全体教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帮扶特情学生,确保义务教育段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支部牵头成立“汉滨高中西校区家长学校”,邀请知子花教育机构、安康学院、区妇联等教育专家给学生家长和全体教师进行指导性讲座。同时,学校邀请家长参与考风考纪的巡查,课堂教学的督查,学校管理的问卷调查,全力打造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二是进农村社区,合作共建美丽乡村。通过到教场社区领岗服务,共办社区活动,红袖章义务巡逻、 到枣园村送关爱等方式,积极参与社区共助共建。三是进生活有困难教师家庭,创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支部班子成员主动走进贫困教师及身患绝症的退休教师家庭,进行探望、慰问,并给予生活上的关照。
3.“三争”树标杆。一是党建带动,争做“四有”好老师。校级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80%是党员,党员干部蹲点各年级组、学科组,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校党支部把抓党员教育与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打造一支以党员为骨干力量的“四有”高素质教师队伍。二是党建带动,争做业务领航人。支部重视教师的自身理论学习,以“我是领读者”微读书推送、“开卷有益”教师读书沙龙,引导教师积极阅读、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业务水平。以“青蓝工程”、党员示范课为抓手,将党员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业务对接,落实“双培养”机制。三是党建带动,争做汉滨教育助力者。积极帮扶薄弱兄弟学校的发展,一年来学校支部组织党员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外出送教10余次,辐射恒口示范区、旬阳县等10余所学校;联合汉滨初中、江北高中、建民初中等学校建立城乡教研共同体;在今年抗击疫情线上教学过程中,党支部精选骨干教师为全区七年级学生精心录课160节。
三、实现“一个目标”,发挥名校品牌示范作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汉滨高中西校区整合成立以来,以“凝聚人心、深度融合、引导集聚正能量”为工作主线,?以“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核心,以实现“活力平安校园、幸福健康师生、价值尊严教育”为奋斗目标。?通过党建引领,提纲挈领,先后获得“初中教育质量优秀单位”“教科研目标考核先进单位”“陕西省中学数学课堂创新研究实验基地”“316工程素质教育优秀学校”“陕西省青少年集邮知识竞赛优秀学校”“汉滨区三八红旗先进集体”“汉滨区教体系统示范党支部”等荣誉称号。(通讯员 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