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以“技”治“贫”变贫困人口压力劣势为资源优势

作者:张承喜 来源:汉滨网 发布时间:2020-05-25 08:11

被称作“北山蜂王”、“自强标兵”的王祖存,凭着自己精湛的养蜂技术,奔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养蜂规模达600余箱,年产蜂蜜1吨多,销售收入10万余元,带动30户贫困户靠养蜂增收。

从贫困户到产业带头人,王祖存的华丽转身,正得益于汉滨区实施的精准脱贫培训工程。

1111.jpg

汉滨区是秦巴山片区特困县区、革命老区和国家深度贫困县区,也是全省唯一贫困人口超过10万的县区。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多次指出,要抓住贫困人口产业与技能培训这“关键一招”,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性,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努力把全区贫困人口压力的劣势转变为加速脱贫稳定脱贫的资源优势。

2222.jpg


“一线课堂”畅通技能下乡“最后一公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汉滨区迅速调整农技培训方式,在田间、园区、户外推行“农技云课堂”,做到疫情防控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两不误。

“有这么一江水,空气湿度大,温度适宜,非常适合柑橘生长。”在瀛湖镇王岩村柑橘园里,林业技术中心研究员程刚就柑橘种植技术现场讲解,让贫困群众听得起劲。

3333.jpg

把优质的培训资源送下去,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车间工厂。培训一改过去坐在教室里开展的“老规矩”,通过“现场直播”,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现场讲解、现场示范、现场传技。

“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对231个贫困村配备产业发展指导员,面向市区选聘中高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培训师资库,根据不同产业类型技术需要,结合农忙时节,科学编制村级培训计划;制定《汉滨区产业脱贫技术服务百日大行动实施方案》,成立汉滨区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组建畜牧业技术队、魔芋技术队、粮油技术队等10个技术服务团队;人社部门优选17个培训学校,把培训资源“沉下去”、培训项目“送上门”。

4444.jpg

不仅把优质培训送进村,更让培训扎下“根”。该区还在产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和合作社中开设实训基地45个,培育职业农民3400人,成立汉滨区职业农民协会,不断把技术服务力量向基层延伸。印制产业脱贫技术服务明白卡和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培训需求征询表6万余份,编印各种技术服务资料5万余份,制订村级服务计划200份,开展技术服务42879人次。

在汉滨区农广校校长杨萍看来,精准培训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创新培训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弹性培训、上门培训,把培训班开到学员居住相对集中的村或产业基地,提供便民、便捷、便学的培训服务,激发贫困户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在“家门口”学技术、长本领。


群众“点单”,专家“配菜”,授之以渔


“去年我家养了2亩稻鱼,收入6000多元,今年我还想多发展些。”近日,在大河镇流芳村启动的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项目上,贫困户张婷婷早早报上了名。

6666.jpg

流芳村是深度贫困村,生态环境优良,村民多年来有种植水稻的习惯,但结构单一、效益低下。为了尽快改变这种传统生产方式,该村邀请区农业农村局水产专家“把脉会诊”后,2019年汉滨区把该村列入稻鱼混养示范村,通过技术指导和蹲点包抓,34户贫困户发展70亩稻田养鱼,并一举获得成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进一步在全区推广。

7777.jpg

在瀛湖镇西坡村,得知村民罗长森有引进黄花菜种植的想法,区农广校专家上门解决引种、建园、采摘、脱水加工、销售一系列技术生产难题,指导其建立黄花菜产业扶贫示范园。两年时间,罗长森一家有3人拿到职业农民证书。

罗长森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黄花菜可采摘鲜菜3000斤左右,制成干菜400余斤,按当前市场价每斤30元算,每亩可收入1.2万元,进入盛产期,亩产量还要再高些。合作社带动周边300户村民种植黄花菜,与51户196名贫困群众签订了帮扶协议,帮助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摸清培训需求,因需因人施训。按照“一村一社一产业”发展思路,紧扣生猪、魔芋、茶叶、香菇、辣椒等产业以及烹饪、修脚师、缝纫工等10多个市场需求量大工种,重点聚焦未就业、缺技术贫困家庭劳动力,逐镇逐户开展贫困群众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及培训需求摸底调查,建立贫困群众培训需求台账,确立种养殖、劳务技能培训项目30余个,作为贫困户的培训“菜单”,实现了“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

5555.jpg

整合人社、农林科技、扶贫、残联、电商及各类培训机构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围绕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从农业技术培训向第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延伸,确保培训内容精准;按照不同季节的技术需求,细化培训任务,确保培训时间精准;坚持以受训贫困户为主体,制定“一对一”精准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对象精准。

培训内容“有的放矢”,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全区累计发展核桃56万亩、茶园20万亩、中药材5万亩、千头以上养猪场12家、3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2家;发展茶叶加工厂65家,培育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42个,建成电子商务平台21个,网上销售农产品品种达70余个。


“智志双扶”,跟踪服务,就业创业天地宽


在茨沟镇红岩食用菌种植大户刘立全的大棚中,采摘、分拣、装箱,工人们正忙得不亦乐乎。“每袋香菇纯利润2元,预计年收入能有8万元。”刘立全难掩内心的喜悦。

今年40岁的刘立全是茨沟镇红岩村的贫困户,2017年,红岩村引进食用菌培育技术,在村里成立了红岩食用菌基地,组织群众接受香菇种植技术培训。刘立全由于在香菇园区种植技能实训中表现好,经推荐承包4个大棚2万袋香菇,并尝到了甜头。学成技术的刘立全2019年主动退出园区,在自家门前搭起大棚,发展香菇4万袋。从无业到就业,从就业到乐业,刘立全是该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增收的受益者之一。

8888.jpg

近年来,汉滨区还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模式,精心研制培训方案,精准开展专业培训,精细检查培训成效,精确保障培训经费。贫困劳动力参加种养殖等短期培训的,分别给予生活和交通补助;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区财政拿出资金,专项用于人才创业扶持奖补。

“培训结束后,我们注重强化跟踪服务,实行递进式培养,建立回访机制。”汉滨区城乡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魏东鹏介绍,该区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在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奖补、税收减免、证照代办、项目推介等方面简化程序、优先办理,尽最大努力方便贫困群众,尽最大努力把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既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又解决全区长远发展、固本强基问题。

9999.jpg

贫困劳动力有了一技之长,便有希望改变命运。汉滨区区长范传斌说,以“技”治“贫”,就是要让贫困户端上“产业碗”,吃上“技能饭”,鼓起“钱袋子”,树立起“不等不靠”思想,实现“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的过程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进程提速。

11111111.jpg

通过大力组织农村贫困劳动力、“两后生”、退伍军人和未就业的残疾人参加各类培训,掀起了“人人学技能、户户争创收”的浓厚氛围。据统计,三年来,该区共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2.3万余人次,涌现出创业能人2000余名,带动创业、就业1.6万余人。其中累计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5万余人次,实现稳定就业3000余人,成功创业300余人,创业带动就业1000余人,产业增收8000余人,初次就业率达90%,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劳务创收1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