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脱贫退出后,每年近2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可以解决村上不少的急事、难事,当村干部不再作难了,威信比过去还要高。”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支书主任“一肩挑”的唐国斌,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汉滨区基层村干部的心声和感受。
“五一”收假当天,在汉滨北部的茨沟镇瓦铺村,占地20多亩的香菇种植园区里一派忙碌景象,15万棒菌棒转运上架已接近尾声。帮扶该村的市委办干部利用“月代办”活动,全员动手上架菌棒并清点数量。附近的清酒厂建设主体即将完工,泸康酒业以社会扶贫帮扶租赁经营的模式为村清酒合作社每年上缴村集体租金12万元,加上香菇合作社和其他村集体资金收益,瓦铺这个过去的“空壳村”在区委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的催化下成功“蝶变”。
利用脱贫攻坚涉农整合资金红利收益,盘活村集体资源等路径,通过统筹财政、扶贫、农业等涉农资金,各级驻村扶贫单位帮扶资源,截至2019年底,茨沟镇农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80余万元,平均每个村10多万元。
近年来,汉滨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建设、增强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以“集体所有、市场导向、村为主导、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为原则,不断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一方面是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一方面是大量涉农整合资金投向产业园区和经营大户,如何实现脱贫攻坚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双赢的问题就摆在了区委主要领导的议事日程。
创新模式,精准发力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汉滨扶贫资产收益村有“四式”户有“八法”模式,稳步推进“三权”制度改革,强化“支部+x+贫困户”引导作用,把资源优势或地缘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首先是盘活集体资产,对集体“三资”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在明晰产权归属的基础上,采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提高存量资产资源的利用率。茨沟镇景家社区2018年起就对闲置的老村委会房子改建新社区工厂,年获房租收益2万余元。其次是加强土地流转,实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村民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茨沟镇王莽村党支部2014年引进陕西弘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流转林地及坡耕地1700亩,年创土地流转费用34万元;佛爷岩村土地复垦的集体300亩土地,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建设蔬菜大棚150座,年集体获得收益10余万元。第三是依托特色产业。茨沟镇2018年引进安康香菇小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用扶贫项目资金参股分红,打造建设“茨沟香菇小镇”,为该镇红岩等6个村年创收益100余万元,已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第四是实行异地置业,区上安排茨沟镇对发展产业难的白岩等七个深度贫困村,将产业引导资金,通过区扶贫开发公司统一投放到增值保值潜力大、收益稳定的城区商用门面房,2019年兑现分红资金57.5万元。
选准“头雁”,锤炼较高素质村干部队伍。以基层党建“六大提升”行动和村“两委”“一肩挑”为契机,把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优秀农村致富带头人选拔到村干部岗位,选聘大学生在村担任支书助理和主任助理。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加大人才培育、引进政策激励和支持力度,引导返乡人才、经济能人、经纪人、种养能手、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强化村干部教育管理,树立导向,激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内在动力。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镇村年度目标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实行集体经济考评“三个挂钩”,即与党建目标责任考核、评先评优和村干部绩效报酬挂钩。由村监委会负责,成立村财务监督小组,每年对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公布。
汉滨区通过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激发产业发展潜能,使村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为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