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已调进城区工作快7年了。昨晚,我又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中自己还在昔日工作的地方——大竹园初中上班,我们一群往日的同事正坐在学校小花园里,泡着一杯绿茶,一边欣赏着争奇斗艳的鲜花,一边在那里神侃……那年,那月,那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常常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境里,一切仿佛犹在昨天。梦醒时分,使我倍感亲切和难舍,多想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再叙那年轻时代的同事情谊。
大竹园初中曾经是老流水区的名校,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老校区是修建襄渝铁路的工人们在铁道边留下的一个工棚。也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工棚里,在老一辈教师的努力拼搏下,这里曾经创造了山区初中学校考中专的神话,她与当时的恒口区河东学校,并称为当年安康县农村初中的双子座,一时间名扬金州大地,遂使不少城区和川道的学生家长托人、找关系也要把孩子往这里转学。1988年发生“3.28”垮房事件后,学校开始迁建,于1991年迁入新址,现址位于大竹园集镇东头。我在大学毕业之前,虽然有几次经过大竹园火车站,但从未想到把自己的未来人生和这里发生联系,大竹园初中,虽久闻其名,也仅仅是听说而已。
1996年汉中师院毕业后,我分配到大竹园初中工作。朋友们说,这里是原流水老区条件最好的一所学校,能分配到这里工作,是我的幸运。说她条件最好,无外乎有以下几个理由:这里教学质量高,每年考取的中专人数最多;这里师资力量强,全流水区最好的老师在这里汇聚;这里办学条件好,不但有新修的教学楼,还有一栋全县绝无仅有的一座教师宿办楼,共有五层15套房,大都安排的是学校的双职工,不大不小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这在当年绝大多数教师还未买房的年代,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安居方能乐业嘛;这里交通便利,学校就在火车站旁边,进城车票只要1.5元,而且准时准点,这在交通十分不便的过去,无疑是教师们最好的福利。
当年正值撤区并乡,分配工作延期,我到校上班时已经到了11月份。我虽是历史系毕业,然而历史学科在初中只是副课,并不被人重视,只好急学校之所急,临时改带了物理课,后来又改带了数学。分到的一个宿舍是一栋平房中间间隔的一个小间,大概七八个平方,一床一桌而已,教工食堂就在宿舍隔壁,也图个吃饭方便。校长和同事们对我很热情,我也很快就熟悉了工作和生活环境,开启了我的教育职业生涯。上班第一周,我按照校长的安排,扎扎实实听了满满的30节课,老中青教师的课基本上都听到了,正所谓燕瘦环肥,各有千秋,使我受益匪浅。第二周,我就正式走上讲台了,作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教师,我与当年小不了我多少的初二学生们很快就打成一片了,短暂的新鲜感,使我觉得教师工作其实蛮快乐的。
教师宿办楼与我住的平房之间有一个小院,这个小院也是老师们课间休憩的地方,偶尔也有教师也会在这里批改作业,更多时候是老师们谈天说地的地方。尤其是在冬日暖阳、雨后初晴的日子里,这里便显得尤为热闹。每当老师们下课后,上课前,大家都会在这里摆摆龙门阵,谈谈班里那些人,那些事儿,说说参考消息里的时事新闻,交流交流教学方法和技巧,这里是老师们交流反思的舞台。平时因为大家都是住校,便大都以校为家,到了学生放学以后,特别是周末,这里又成了老师们的娱乐场所,两三桌双扣扑克打起来,一两盘象棋杀将起来,在嬉笑怒骂中,大家便忘却了所有的忧愁和烦恼,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即便是到了吃饭的时间点上,也看见三三两两的教师端着盛满饭菜的饭碗,要来这里聚聚。他们仿佛在自己家里呆不住了,来到这热闹的小院,或当起义务参谋,或亲自上手,或高声叫嚷,只把这小院仿佛要抬了起来……物质贫乏年代的一副象棋,两副扑克,竟然会让大家幸福快乐一整天。这个小院带给了我们多少欢乐啊,她如同老舍笔下的茶馆,成为我们日常交流的好去处。
但是我很快就感觉到了当教师的不易和心酸。毕业那年正值撤区并乡,财政分灶吃饭,乡镇财政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我们当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半年都没有工资,要白干几个月。这且不说,学校里所有老教师的工资也已经被拖欠了好几个月了,好多教师家里甚至到了生活无以为继的地步,教师们数次表达意愿,但他们人微言轻,无人理会,他们绝望了,他们愤怒了!这个小院成为老师们义愤填膺的火山口,也成为大家谋划自救的策源地……于是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始罢课了,一些教师代表到了镇政府找镇上领导面呈他们的困难。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也卷入到这个洪流中,我看到了老师们团结、善良和无奈。我感觉到那时候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们连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面包在哪里?爱情又在哪里?我似乎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幸福感也自然无从谈起。然而教师终究是教师,被拖欠的工资并没有要到手,在各方面施压下,参加罢课的教师队伍很快就被分化、瓦解,这个小院便成了大家的伤心落泪之地,大家在无可奈何之下,陆陆续续地复课了,生活还得继续。有教师流着泪感叹说,知识分子固有的软弱,注定成不了大事。其实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老师们固有的宽容和善良,罢课也是无奈之举,心里还是放不下天真无辜的学生,害怕停课时间长了会耽误孩子们的学习。
“普九”期间学校又在小院的东北角盖起了男生公寓楼,再后来又推倒了我最初住的平房,建起了一栋女生公寓楼,在西北角又建起了一栋小二层的学生食堂和教工宿舍,这些建筑物半包围着小院,成了她的天然屏障,使之更显得紧致。小院后来建起了一个小花坛,这里便成为一个天然的植物园,香樟树、桂花树和雪松遥相呼应,四季桂、麦冬草、月季花相映成趣。学校在花坛间还修建了三个石桌、石凳,这里成为教师们、学生们课间休憩的场所,更美了,也更热闹了。到了春季,杜鹃花红得似火,师生们常常在这里合影留念,让人常常留恋往返;到了秋天,花坛里栽种的菊花傲然绽放,各种颜色,各种花型,坐在花坛里,泡上一杯清茶,赏着菊花,便让人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快意。
这个小院伴随着我走过了17年的岁月,承载着我们如诗般的青春年华,见证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叙着我们平凡而又美丽的教育故事。就在这个小院里,曾经发不下工资的我们却操着中南海的心,谈论着、实践着我们的教育强国梦,一天天感受着国家的富强、民主和文明;就在这个小院里,我们讨论着上好每一节课的要领,彼此鼓舞和打气;就在这个小院里,我们规划着学校的蓝图,讨论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好多项改革、管理的措施和想法就在这里酝酿、产生,会议室里表决只是在履行一个程序,因为所有的共识已经在小院里达成;就在这个小院里,我们感受着每个同事的家长里短,孩儿们的淘气和可爱,往往是一杯淡茶、半袋儿瓜子就是大半天,男人们成了铁哥们,女人们成了闺蜜,下一代成了发小……
我们也见证着大竹园初中的发展和进步,大竹园初中逐渐成为汉滨区南山片教育界一颗璀攒的明珠,在教育界“南有大竹园,北有中原”就如同“北乔峰、南慕容”一样在全区闻名遐迩。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和昔日的许多同事,相继从这里调走,或调往城区、川道各个学校,或改行到了其他单位,然而大竹园初中已成为我们生命里曾经拥有的最美好的记忆名片,深入骨髓。大竹园初中“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校训精神也始终激励着我们对生活和工作充满热情时而不忘虚怀若谷。而那些调入其他各个单位的老师很快就成为新单位的骨干力量,先后6位教师成长为省级教学能手,多名教师成长为各级领导。大竹园初中小院所涵养的乐观、豁达和合群精神成为我们爱岗敬业的助推器,让我们走得更加稳健、从容。
如今,我调入城区工作好几年了,总感觉到现在同事之间的情谊与昔日同事之间的情谊相比欠缺点什么,似乎再也找不回当年同事间坐在小院里就着花生豆,喝小酒,谈人生的感觉。仔细想来,其实答案也并不复杂,每一个人所结下的最深厚、最难忘的友情总是在他年轻的时候,总是在他工作和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同事情谊依然很美好,与过去相比,我们其实就是少了大家在小院里经常交流的那个氛围,少了彼此之间敞开心扉的坦诚与旷达。上班了,我们匆匆而来,忙于工作,分布在各个楼层的办公室虽有百兆光纤,网上高速公路再快捷,然而始终也代替不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时的畅快和无碍;下班了,我们各回各家,便很快又关在自家的单元楼里,少了往日端着一碗饭走东家、串西家的惬意和潇洒。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似乎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多少年过去了,有时又见到昔日的同事,有时接到昔日兄弟的微信、电话问候,倍感温暖。有缘聚会时,那种大碗喝茶、大口喝酒的快意,让人觉得时光流逝太快,常常在微醺的酒意中,感叹:舒服、畅快、要得!两年前又回过大竹园初中一次,昔日的三层陈旧教学楼已经被一栋雄伟的五层教学综合楼所代替,西边又建起了教师周转宿舍,教职工食堂,昔日小院前的透视围墙已经拆除,开放式的景致氛围更好了,更漂亮了!如今依然坚守在山区教育事业岗位上,昔日同我并肩战斗过的老同事已不到十人。现在的中坚力量大多是近年来分配来这里工作的特岗教师们,从他们身上我仿佛又看到了我们当年的影子,但是他们今天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却比我们当年强上十倍,他们才是未来大竹园教育的希望,我想在他们同事之间也必然会结下如同我们当年所结下的情谊一样,历久弥深!我和昔日并肩工作过的兄弟们就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小院里坐下,泡上一杯清茶,谈过去,谈未来,欢声笑语一片,感受着友谊万岁!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如火如荼的年轻岁月,找回了昔日那简单、纯真和轻松的教育情结,陶醉在茶香、花香中。(汉滨区江北小学校长 谭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