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五、六年级复学第一天,有位五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向学校汇报,说他们班有个孩子不想上学了,家长和亲戚朋友反复做工作,他就是不听,逼急了,就威胁说要离家出走。班主任给他打电话他也不接,家长很着急也无可奈何。我给班主任说,让家长先不要逼着孩子表态上不上学,先冷处理一下。下午放学后,学校及时安排该班主任和学校心理教师(有专业证书)到该生家家访,先弄清楚这个孩子不愿意返校的原因,再想对策。
两位教师在家访前,做足了功课:先全面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性格特点、人际交往、以及在校居家的学习表现,获得信息是:该生,单亲家庭,性格稍微有些内向,但交往能力还好,有些朋友;在校学习一般,居家学习期间经常旷课,玩手机,但也不算不上过于沉迷。经过心理教师初步分析:该生抑郁可能性不大,有可能是一时的心理障碍。
放学后,两位教师踏上了家访之路。由于事前准备充分,两位老师很快就在轻松、热情、真诚友好的谈话氛围中,与孩子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随后在不经意间引出话题,鼓励孩子说出不愿返校复学的原因,谈了几句,孩子开始哭泣,但不愿说原因。老师们由他哭,以此让他宣泄负面情绪,然后以猜测的方式询问:是不是居家学习期间没好好学习?怕你们老师“秋后算账”?孩子点头。辅导老师与班主任紧接着就这一问题共同进行疏导,表达关爱与鼓励,班主任老师还当场做出了相关承诺,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辅导老师继续疏导、询问其有无其他原因,孩子开始敞开心扉:不想上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感觉上学压力太大了。辅导老师表示很理解,鼓励孩子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孩子哭着说,自己做作业速度慢,组长“太凶”。班主任老师随即和他商量着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办法,消除其压力,孩子表示认可。随后,老师们继续和孩子谈心,谈得非常愉快。辅导老师对孩子的最近表现表示理解,并教孩子面对这种事情时应有的态度、价值观及处理方式,班主任老师结合班级生活与孩子唠嗑,表达欣赏与鼓励,还给专门他安排了一个班级公益岗位,表示今天老师是代表全班同学来看他,说这个班级离不开他。最后,在欢声笑语中,孩子心境得以完全舒展,他很愉快地表示第二天就返校上学。
从这个个案可以看出,随着各年级学生的陆续返校复学,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心理“复位”,是摆在所有学校和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件大事。
复学后,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学生一时不能适应紧张快节奏的学校生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学生们的假期一下子延长了大约两个月,由于天天宅在家中,虽说每天有线上学习任务,但是每天一般只安排两三节课,每节课才20-30分钟,学习时间短,学习强度并不太大,休闲娱乐时间多。返校复学后,生物钟面临重新设定,学生重新恢复有规律的学校学习生活节奏需要有一个自我调节适应的“心理缓冲期”,因此,不少学生开学初会对学校生活不太适应,出现诸多心理问题。
第二、不同学生对学校防疫工作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应对心态和行为。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复学了,就意味着疫情危险性不大了,会对学校疫情防控措施产生抵触情绪,比如课后避着老师摘下口罩,课间又成群嬉戏,不遵守错时错峰上下学的规定,上学和放学路上近距离相伴而行,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上心,甚至会对抗;一些学生则相反,他们看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个个都佩戴口罩,,看到学校浓郁的防疫宣传氛围和严格的防护措施,会产生莫名的恐慌,严重者会食之无味,甚至失眠。
第三、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学习任务会产生焦虑心理。由于前段时间学生只能在线上学习,自觉、自律的学生掌握新知比较扎实,而那些自制力差,平时学习成绩差,家庭辅导缺位的学生,返校复学后发现与班级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距越来越大,会产生自卑心理。面对老师的提问、检查,线上学习效果检测考试,内心会特别恐慌,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出现头痛、紧张、出汗等现象,如果不加以心理辅导,还可能引发其它的身心疾病。
那么我们学校当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缓冲期”,有效避免复学后的“假期综合征”呢?
第一、家校协作,实现长假与复学的无缝对接。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心理特点,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疫情后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对返校复学后具有明显超过现实情境意义的抗拒、焦虑、惊恐等反应,或者因开学而产生睡眠严重失调、食欲明显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反常行为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相互协作,耐心与孩子沟通,不要过多责备,可通过适宜的专业心理干预来改善孩子不良心理和情绪。
第二、营造积极心态,传递防疫抗疫的正能量。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迅速和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给广大中小学生带来了恐慌情绪。开学后,学校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平和的心态对于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抵抗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积极乐观的心状,会提升免疫系统的能力,反之悲观消极的情绪,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增强人的警惕性,做到主动自觉防护,阻断病毒的传播。学校通过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疫情危机下心理调节活动主题班会:以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返校复学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普及关于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如何调适自我压力,克服恐惧和焦虑心理,照顾好自己,积极面对负面情绪;引导同学们积极乐观地对待疫情,通过集体讨论,传递美好和信心;通过视频资料分享,个人宣讲等形式,让心理健康走进班级,以此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增强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第三、因材施教,精准实施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理辅导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精准辅导,共性问题可团体辅导。对个别上课有“多动症”或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还应家访,探寻“病因”,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为其排忧解难。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环境,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可利用各类主题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消除学生发生和疫情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通过个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疫情中出现的问题,在个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
积极的学习氛围、集体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集体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实现,这都是学生在居家学习中所不具备的条件,这也是我们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基石。愿我们所有老师能够静下心来,克服浮躁和盲动情绪,积极稳妥地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工作,特别注意的是线上教学效果检测,不要向学生公布成绩,也不要通报给家长,仅供教师自己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时候掌握,我们应该最起码给孩子两到三个周的心理复原期,在此期间要对孩子们多关心,多鼓励,帮助他们他解决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不给他们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愿我们的家长在此心理复原期内,要予以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包容,多鼓励、少批评,多与老师沟通交流,精心呵护孩子较为脆弱的心理。
亲历是最好的人生教材,这次全民抗疫之战,所有的中小学生都亲历其中,学生返校复学后,我相信只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过渡和思考,他们的内心一定会变得更强大,他们未来的路就一定会更宽广。(汉滨区江北小学 谭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