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楂树之恋/只有是和你才会纯洁/可以丢弃/我的底线/锁定与你的是我视线……”春日的大石山,王道东手机里吟唱的《山楂树之恋》,似乎倾诉他在这片故土6年的守望。
这位被太阳晒成麦黑色的中年汉子,从城市回农村寸步不移的呵护着他的“小情人”——山楂树,一眨眼就是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叫王道东,40多岁,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石梯镇大石村人,种过地、当过兵、下过海,在外闯荡了二十多年。回到家乡看见仍困在山沟沟的乡里乡亲和荒芜一片的熟悉土地,心酸地落下了眼泪。
2014年,王道东牵头成立了农民合作社,流转村里荒坡地500余亩,带着过够穷日子的乡亲们,抡起锄头,甩开膀子,开荒辟地,斩棘复耕。他做过几年药材生意,熟识这汉江之滨适宜种植树木,选择栽种耐翰、耐寒的山楂树,既考虑了食药两用,又兼顾了赏花看果,还有一层意思当时他是村干部,要带乡亲们脱贫,要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表率。
瞅准了产业,说干就干。他调来一台挖掘机,冬去春来,用了大半年时间,硬是在石头疙瘩的山梁上开挖了一条2.2公里长的毛路,并翻挖了492亩的坡地。选苗、栽种、浇灌、除草、灭虫、减枝……精心管护,精心打理,从外地引进的苗木很快就“服了”水土,见风见雨,茁壮成长。那几年,一江两岸大力发展烟叶产业,王道东就在林间套种了烤烟,歪打正着,不仅烟叶获得不薄的收益,而且还给土地增了底肥,用卖烟叶赚来钱补贴苗木,一举两得。
“这6年,不容易呀!”随行到石梯镇督导复工复产工作的汉滨区总商会副会长章进良望着一人多高、绿树成行的山楂园感慨不已,“转变思维方式,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巧干。”
“产品只有通过深加工,才能提高附加值。”吉河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建博“支招”……
去年,山楂园初挂果,王道东捧着金灿灿的山楂果乐得满山转悠。
他盖了一间干果加工厂,加工了10顿干山楂卖给了当地药商。站在这个叫“东茂”的山楂园里,平时不善言辞的壮汉,说起他的“爱恋”,滔滔不绝:“园子里除了种植山楂,还种了芍药、黄精等中药材,同时计划养蜂300桶……”“下一步,再流转一些土地,将栽种面积扩大到千亩。”10年盛果,一棵树可挂果一、两百斤,每斤鲜果3元,栽的就是“摇钱树”。
督导民营企业“双复”工作的汉滨区工商联主席马婷婷,在调研座谈会上颇有感触:“从脱贫一线到抗疫一线、再到复工复产,民营企业始终走在最前沿,肩负了历史使命,彰显了红色担当,打造了富有汉滨特色的‘万企帮万村’品牌,在家乡的沃土上种下了‘初心’,交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石梯镇镇长陈德容介绍了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未来蓝图,表示以修路“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方式,支持贫困户脱贫和农业产业化。
“这个村43户155人在山楂园区务工脱了贫,户均增收2000元。”王道东言犹未尽,兴奋地说:“4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建成,预计全年可加工干果60吨,准备再购置一套冻干设备,开发色泽鲜亮、味道鲜美的山楂素食食品。”经历了突如其来的疫情,王道东不仅抢抓春耕迅速复产,而且还实现增产,开起了农家乐,吸引不少踏春赏花的城里人。
最美人间四月天。“我要吃冰糖葫芦”山楂花在夕阳下肆意怒放,趴在路边的芍药打着骨朵、露出了猩红的花蕊,两个孩童嬉戏在宛如玉带的环山水泥路上,调皮地指向山楂笑着、闹着、奔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