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王崧舟的《墨梅》有感
疫情期间,我校语文教研组活动如约而至。今天活动内容是网上观摩学习王崧舟老师的《墨梅》课及聆听他的“关于古诗教学的文化守望”的讲座。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我是百听不厌。第一次听《墨梅》课是在西安科技大学的礼堂里,约莫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连走廊道都挤满了人,为了近距离瞻仰大师的风采,我们一行人坐在会场首排前面的水泥台阶上。这节课我是第二次听,还像第一次那么新鲜、有趣、充满期待。无论是在现场还是隔着屏幕听,王老师的课都是那么耐听、耐看、耐人回味,品王老师的课,我如同享受一场视听饕餮盛宴。以下就是我观课后的一些肤浅的感受,愿与热爱语文的你一起分享。
一、课堂语言丰富有艺术
初读诗题,有同学的声音不洪亮、还有点拖调,王老师鼓励说:“大声地读,干脆地读。”认读“洗砚、乾坤”,检查学生认读,他不是说请你来读,而是笑容可掬地走到某位同学身旁,和蔼地说:“请你试试”。因为是生词,“请你读”含有你要读正确,不容读错之意,“试试”暗含鼓励尝试的意思,打消了学生怕读错的顾虑,学生无压力地读自然会发挥出他们最佳水平。细微之处,可窥见王老师的爱心、用心。当学生干脆地回答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他及时地评价那名学生有文化,喜得那同学眉飞色舞。当他抛给学生一个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多人都答错了,在大家有些心灰意冷时,他总不忘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学习往往需要接受挑战,有挑战才会有成功。”一句话简简单单的话,具有力挽狂澜之势,顿时让冷场的课堂气氛活了起来。
二、朗读循序渐进有梯度
这节课的朗读不花哨,只有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但朗读有质量。每一次读不是老师随口一说,都是有目的有层次的读,读着读着学生掌握了诗的节凑,读着读着学生眼前就浮现了画面,读着读着学生进入了王冕的精神世界,融入的诗的意境里,读着读着学生的心被诗浸润了。
三、古诗文化教学有厚度
王老师在他“关于古诗教学的文化守望”里讲古诗教学有三种价值观,其一是理性为重还是诗性为重,他简单阐明何谓理性,何谓诗性,让你甄别取舍。
其二是意向为重还是意思为重,意向就是中国诗词的建筑材料,可能是画面、声音、触觉、通感等,是融入了诗人生命情感体验的物像。他认为与其解释字词诗句,不如去唤醒字词诗句,与其唤醒字词诗句,不如唤醒字词诗句背后的人格心理。他是这样说的,在他的《墨梅》课上也是这样做的。整节课没有对字词的精准解读,也没有诗句的逐句理解,他通过“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来唤醒字词诗句背后的人格,三种梅皆含玄机。巧妙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一般人梅花都种在庭院里,王冕家的梅花为何种在洗砚池旁?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猜猜“家中梅”暗含的玄机。一个“猜”字,符合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大胆合理的猜,明白王冕家的梅花在洗砚池旁,是因为王冕想像大书法家王羲之一样刻苦。每当王冕不想画画时、画画没有灵感时、画技大张时,他都会来到洗砚池旁,洗砚池用无声的语言提醒、鼓励、鞭策他不断的努力,这洗砚池就是他的一面镜子,时刻警醒他。“画中梅”自然也有玄机,紧扣梅花的颜色,引入学生思考:我们通常见到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王冕是当时最杰出的大画家,他画的梅花为何是淡墨色?一个原本高深难懂的问题,经王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也能轻松地品出诗句蕴含的诗人崇高的人品。“心中梅”虽然是学生最不容易理解感悟的,但王老师讲“家中梅”“画中梅”铺垫的好,所以后面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
其三是以知识为重还是文化为重。“文”就是诗词的意象、意境、意蕴、意脉,“化”就是改变,学习它被它滋养、浸润。我们学诗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机械的识记,对应考试,而是让诗净化我们的心灵,滋润我们的生活。王老师不是以诗教诗,他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诗人的圣洁的情操陶冶学生。这一点在王老师的《墨梅》课上也体现的淋漓精致。
四、教法学法张弛有度有魅力
教法灵活不刻板。就拿王老师讲“心中梅”来说吧,他抓住“清气”一词,呈现多首写梅花“香气”的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清气、香气”二者的不同,在对比中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引入诗句巧儿无痕,既是学习本诗所需,又有机地进行了古诗的有效延展。再次基础上,王老师又给学生提供了五件王冕拒绝的事例,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清气”的含义,知晓了诗人的远大的志向、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纵观整节课,学生通过听、看、读、思、猜、说、议学得很愉悦,师教得从容优雅,生精神饱满学有所获。
所有的环节,每一次的提问,每一条帮助学生理解的诗意的知识链接,都闪烁着王老师的教学智慧,凝聚他对中华古典文化的挚爱,渗透他浓浓的诗意语文的味道。对我的启示是:所有这些完美的呈现,绝非偶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是王老师数以万日海量的阅读和孜孜不倦的探索。“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汉滨小学 罗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