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不隔爱,病毒无情人有情。在这个全国上下齐心战“疫”的特殊时期,滨江学校飞翼班进行了“共抗疫情,喜阅说写”训练活动。
能说话,会生活就能“说写”,“说写”就是生活的呈现。童喜喜老师的说写课程整合了听、说、读、写这四大元素,并把“听”归纳到“说”中,以“说”架起读和写的彩虹桥,这便是“喜阅说写”的魅力所在。
能说会写前提是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前不久,班级已经开展了“飞翼班的快乐之旅”系列活动,有“秀一秀我的德育作业”、“古诗天天背”、“阅读摘抄天天写”等,这些活动孩子们已经坚持了20来天,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喜阅说写”,可以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孩子,就会使大家在说写训练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我们先后通过推荐书目,亲子共读、师生共读、一封书信,画思维导图、课外阅读课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基础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沉心阅读,反复咀嚼,体会阅读之美,享受阅读之趣。同时鼓励、引导他们坚持说下去,说给老师听,说给长辈听,相信他们会逐渐练就出卓越口才。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推荐阅读书目:学生一开始阅读没有方向,所以老师可以先给孩子们推荐书目。但是孩子们不会抱着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去阅读,只有让阅读和成绩分开,他们才会没有负担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这样的阅读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享受,带来的收获才是受益终身的。
二是开展师生共读:采用教师读学生听,配乐朗读,教师引读,学生跟读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课件、语音、视频、微信、钉钉直播等资源,选择适合学生的共读内容,入情入境地进行师生共读,并对所吟诵的经典美文进行简单地讲解赏析和阅读方法指导,如:提问阅读法、角色扮演法、重复阅读法、想象阅读法等。大家在线上平台同书异想,各抒己见。
三是发动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谈感受,共说心得,共同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的家庭环境和读书氛围对孩子习惯和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想改变孩子,必然要改变家长的观念和阅读习惯,使他们了解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家长积极参与进来,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共读、共说、共写、共成长。
四是鼓励课外阅读:线上教学以来,每天下午都有1节阅读课,这样就有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品味,用心感悟,益智明理,汲取养分。
五是做好德育作业:为了使孩子们线下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积累丰富的说写素材,班级还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孩子们在家里纷纷响应,完成做家务、做手工、看新闻、锻炼身体,关注疫情等德育作业,特别是“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大家“与好书交朋友”,逐渐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六是写好一封书信:前不久,飞翼班还以“校长给滨江学子写的一封信”为契机,鼓励家长和学生读书信,谈感悟,写回信。在此次说写书信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进行了说写训练,还懂得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深刻内涵,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重新定义了心目中的“英雄”,从而达到说写训练效果和树立远大理想以及正确人生观的教育目的。
刚开始,孩子们可能有些不好意思,很难放开声音说出来,这时可以降低难度,从句子开始,先由短句到长句,再由长句过渡到片段,接着绘制“思维导图”作为说写提纲,最后形成说写作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多欣赏不打击,捕捉他们口述的好词好句。鼓励学生讲给父母弟妹听,说给爷爷奶奶听,通过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达到说写训练的效果,利用微信或钉钉语音输入再转化为文字输出。孩子们在听取老师和家长的建议后可以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一篇不错的说写小文。
在这段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我发现孩子们不但停课不停学,而且宅家更爱学!同学们通过在家线上线下的阅读和说写训练,既收获了知识,又丰富了生活;既愉悦了身心,又提高了能力。孩子们逐渐对说写作文从排斥到参与,由应付到充满兴趣。从孩子们每日诵读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抗疫的力量,从课外阅读摘抄中,感受到大家对美好的生活的热爱,在每周说写训练中,发现孩子们在不断反思中逐渐成长。同时,每天听评孩子们的说写作文也成了我的一大“乐”事。他们的说写作文,既有生活点滴——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情感流露——喜怒哀乐苦酸甜,所感所想,一览无余。透过稚嫩的文字,认真的表情,清脆的声音,我对他们的性格喜好、思想动态、家庭情况有了更深了解,相信返校后,我的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更能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读写之间“说”为桥,喜阅之中“读”为舟!“喜阅说写”这条路或许还很长,孩子们也刚刚上道,我们相互搀扶一路走来,尽管走得小心翼翼,步履蹒跚,尽管路上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慢慢摸索,不懈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桥上看到美丽的彩虹!希望孩子们在“桥”上慢慢走,通过“喜阅说写”不断反思,共同成长!也期待他们在共同抗疫中,通过“喜阅读写”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作者简介】云萍,汉滨区滨江学校一级教师,安康市优秀大队辅导员、汉滨区优秀辅导员、汉滨区教学能手,多次获区级赛教、口语交际大赛一等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长期担任语文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