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了学科工作坊之后,经常要给团队成员磨课,还要指导学校的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赛教,“做师傅”的机会多了起来。
印象最深刻的坊员参加安康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暨素养大赛的磨课过程。我参加过这项比赛,又是坊主,所以磨课时首当其冲,准备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我细细给李老师讲解了比赛要经历哪“五关”:上课、说课、毛笔字、即兴演讲、知识素养现场问答,以及每个环节应该怎样准备:合理分配下班后的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练到,但是又要有侧重点;认真研读课标和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每天背诵古诗词;参赛课更要细致准备,最好下个周就能试上一节,早点开始磨课。最后我语重心长告诉她:这个名额来之不易,每个县区不过2、3个名额,你代表的可不仅仅是学校,还代表汉滨区啊,一定要好好准备,力争拿奖!
一番交流之后,我自认为辅导得很到位,自己的方法和经验毫无保留拿出来了,李老师的备赛思路肯定很清晰。当时我有意无意忽略了她越来越凝重的脸色:这么重要的比赛,有点压力是必须的啊!李老师年龄和我相仿,虽然是改行教语文,但是凭着自己的钻劲课带得很不错,个人也很好学上进,有压力很正常啊,“严师才能出高徒”嘛!通过磨炼,她一定能在比赛中有收获。
团队成员听了李老师的课,都觉得对她个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课堂时间把控适度,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师比较放松所以师生互动气氛也很好。但是我们都觉得拿到那么大的场面比赛,明显缺少新意。大家提出了很多想法,李老师当天就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了调整。奇怪的是第二天再上的时候,反倒不如第一天的效果好。后面再改再上,效果越来越差,到最后李老师觉得自己已经不会上课了。
比赛时间越来越近了,我们的压力指数直线上升。每节课上完,我都要和李老师在一起探讨很长时间,还要询问其他几个项目准备的情况,显然我沉重着急的语气加重了李老师的心理负担。一天中午我给她修改完课件,请她来交流的时候,她言语里躲躲闪闪说有事。下午才给我说:最近熬夜太多,颈椎病犯了,而且心里一直很煎熬,老是不能把大家提出的意见整合改进好,这样的课怎么能拿到奖呢?早上试讲完她就头晕恶心的厉害,中午去按摩了才稍微好点。看着她颈部刮痧后深紫色的淤痕,我的心被重重撞击了一下:李老师虽然很有上进心,但她的起点在哪里?我给她定下的目标是不是太高了?毕竟李老师除了校级的公开课,没有任何参赛经验啊!我们提了这么多意见,她怎么能迅速吸收消化呢?我每天催促她准备参赛事宜,有没有关心她的实际困难?我不断强化一定要拿奖,这些压力超出了心理负担会不会适得其反?想到这些,我很自责,赶紧调整思路,安慰她,给她鼓劲加油,让她卸下心理负担,告诉她重在通过活动提升自己,努力过后不问结果。如果实在不行就按照自己的设计微调一下参加比赛吧!后来的磨课过程轻松许多,虽然没有拿到大奖,但是李老师觉得经过这次比赛,自己有很大的成长。
这件事给了我敲了一记警钟,后面再指导其他老师,我都先给大家“吃定心丸”:学校安排你们去比赛,主要是积累经验,当然希望你们拿到荣誉,但是尽力了就不论成绩如何。磨课时我也尽量多说优点,给大家树立信心。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稍不注意急躁的心态还是会流露出来。在指导一位教师参加区级新教材赛教的时候,本来我很担心,因为这位教师从外县刚刚调入,而且以前带中学,她不仅对小学教材不熟悉,对部编教材更是“两眼一抹黑”。我在假前就给她单独做了细致培训:部编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选课方向、教学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收假后第一次磨课出乎我们意料,效果很不错。针对一些细节磨课小组成员提出了修改意见,希望李老师及时修改后再次试讲,多请磨课小组老师听听,把细节雕琢好。临近比赛了,我告诉李老师要再听一次课看看她对大家意见的吸收情况。谁知道“历史事件”再次重演:这位李老师的课和前面的相比反而上得更差了。
我郁闷至极,认真反思这次指导的时候节奏已经放慢了,而且评课也以鼓励为主啊!一起去石泉参加活动时候,我提出了疑问:难道是磨课时我们的建议没有听明白?这位李老师性格温柔直爽,她很直接地对我说:“张校长,第一次试讲后我就忙的顾不上再修改试讲了。”
我大吃一惊:“这么重要的比赛,你咋能这么不认真啊?”
“不是我不认真,我爱人在乡镇工作,一周回来一次,孩子我一个人带,每天晚上辅导完孩子的作业,我还要做家务、备课、阅作文。而且我们夫妻俩都是家里的老大,两边老人、家事都要挑起大梁来!这几个周我是连轴转啊!”
接下来她给我细细讲述了几天假期满满当当的家事安排,我顿时沉默了:是啊,在要求自身专业成长的同时,我们身上还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连家庭都没有安排好,哪有心思做好工作呢?我诚恳地给李老师道了歉,沟通了怎么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利用后面有限的时间磨课,所幸后面参赛课效果不错,在磕磕绊绊中又当了一次“师傅”。
今年在指导一位姓程的老师参赛时,我吸取前两次的经验,告诫自己:目标定位不要太高;心里再着急不能表露出来;指导时不要太严格了,以鼓励为主;要多关心她家庭事务处理情况。磨课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时刻提醒自己做到“三不一要”,且不论参赛结果,反正我觉得自己的“指导技巧”又提高了。现在回头来反思,我还是做得还不够好:在面对老师焦虑和急躁时,不能耐心疏导,觉得心理障碍得靠自己克服,自己当年就是靠自己“熬过来”了的,我们与其浪费时间在心理辅导上,不如多谈谈怎么改进课堂教学。其实我忽略了教师的个性特点和抗压能力,忽略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这几年我指导了学校里很多青年教师赛教、上公开课,全程参与指导的有5、6位,在这些老师身上我学到很多,磨课过程也带给我很多收获: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复制的。每位教师的基本功、教学优势、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以前的工作环境都完全不同,这必然会影响到老师备赛或者磨课的方式以及效果,如果将我的成长方法生搬硬套到他们身上,不仅徒增压力,还会影响老师的自信,让老师对自己、对比赛失去信心。
自己的理念,怎么让老师接受并且融合进课堂?那种评课议课的方式,才能既保护老师的自信,还能让她们看清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磨课团队的作用?这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看来,“师傅”真不好当啊!好在大家对我这个“蹩脚师傅”很包容,我们在磨合中各有收获。正因为如此我不会放弃,我将和大家继续“磨课”、“备赛”,和大家一起“蜕变”,努力学做一名“好师傅”!(汉滨区江北小学教师 张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