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仿
早上第一节语文课下,我还没有走出教室,几个女生正在讲台上认真的模仿着我残留的板书痕迹写粉笔字,那是这节课新学的几个生字,我仿写在田字格上,有个女生也仿照着我的笔记写了5遍了,有的字已写到真假难辨的程度,我十分汗颜,心想:早知道如此,就该把这几个字写得更好些呀!
转身告诉自己,下回可得好好写粉笔字,《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生模仿的何止是老师的字迹,言谈举止,修身立事,无一不是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想起那个可爱又认真的女生,我有什么理由不摒弃瑕疵,努力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一个让自己无限接近完美的形象呢?
(二)记名
中午吃完饭时间还早,去阅读吧待一会儿,偶然碰到一个以前的学生,我与她擦身而过,她忙过来和我打招呼:“贺老师,好久不见。”我大脑中努力回忆她的名字,很遗憾,实在想不起来,可是多年不见。她还能直接的喊出我微不足道的姓氏,和她相比我真是惭愧。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不管是对于领导,对于同伴,尤其是对于学生,我们都应该牢记住生命中每一个留下足迹的人的名字,特别是我们曾经所教的每一个学生,记住并准确的叫出她人的名字,是对她人一种别样的尊重。
(三)看见
中午二十分钟的小课结束,按照惯例,我要待在教室等待下一位老师的到来,徘徊在讲台上。看见小涵(不是图书管理员的人)一个人在整理有些凌乱的图书,从她的背影能看出她很用心,下一节的语文课上我将自己看见的事情在班级表扬她,她很害羞的脸红了,课间上,因为接着下一节课是班会,我就没有出教室,小涵继续去整理图书,应该是刚刚没有完成的工作。
我笑着看她忙来忙去,心想:其实孩子们心中要的很简单,就是老师能看见她们为这个班级所做的每一件小事,作为老师说教和批评不应该是专职,要时常将自己的视线与孩子平齐,并且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要让孩子的好事被看见,老师就得看得见。
(四)掌声
下午第二节是语文课,我讲授小练习,有道题出现了争议,选项有三个,出现不同的声音,我便问到选A的举手,大部分人举手,选B的举手,十人左右,选c的人,一个角落里有个女生慢慢举起自己的手,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未在我的课堂上主动举过手,这怕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走进她,请她说说自己的理由,她用只有我能听到的声音解释理由,我笑笑:“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她一个人是对的”。此时班级有些安静,“此时应该有点掌声”我提醒到。
这是一种肯定,一种对在全班中只有一个人能站出来的勇敢的肯定;这是一种赏识,一种对人云亦云与随声附和的主流大合唱中独树一帜的赏识;这是一种唤醒,一种对特立独行者沉睡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意识的唤醒。
我很庆幸自己能用这样的方式让她遵从自己的天性并说出题目的答案,她赢得了掌声,看得出她很开心,我感谢自己不是这般肤浅的直接给出答案,其实有时候教育真正所追求的并不是一份固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懂得不沦为认知的奴隶是多么值得赞扬,秉承独立思考与真实为伴的灵魂是多么的高贵。
(五)偏爱
放学送完孩子,我和搭班老师上楼往回走,我对她说:“目前咱们班,我还是比较偏爱郑同学。”“你喜欢谁?”我问她,她笑笑说:“孩子,都差不多”。想起,上学时代,我也是老师偏爱的学生,而今成为老师,对于“偏爱”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一个优秀教师的职业生涯字典中,永远不可能有偏爱这样的词语。
(六)铭记
下午最后一节课是班会,主题是自信,课件上显示了一张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女孩自信向上的图片,我便想起了当年地震,我上高一,在八班,地震时,全年级撤离,因为是八班,我们是最后一个下楼的班级,而我走在最末,跟在我后面的是当时的班主任李老师,她一只手搭着我的背,告诉我:“不会有事的”撤离到操场,她笑着说:“你看我说的没事吧?
说到这儿,我突然很想她,那个曾经用生命护送我们的班主任,那个拍着我的背说没事的老师。现在身为班主任,有时候孩子们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找我,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班主任不是天不是地,但是班主任可以让他们顶天立地风,班主任不是风,不是雨,却可以为他们遮风挡雨,感谢我曾经遇到的每一位在我生命中为我推波助澜的班主任,谢谢你们。(汉滨小学教师 贺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