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体动态】聚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汉滨区关庙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纪实

时间:2019-11-29 15:01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汉滨区关庙镇地处汉江北岸,教育服务面积约106.7平方公里。自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以来,关庙镇始终把“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全镇发展的基础工程,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全域谋划  优化布局促发展

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以来,为了加大区域内资源整合,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关庙镇根据《关庙片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在“先建后并,保证入学”的原则下,将辖区25所中小学幼儿园整合为18所,规划公办幼儿园2所(劳动幼儿园、二桥头幼儿园),新建恒大小学,已投资2000万元完成三通一平,援建单位已开始施工,恒大小学建成后将可解决1200个学位。为进一步完善功能部室,强化教育经费投入,近年来,关庙镇总投资1000万元,按标准建成教学点“三室一部”、完小“七室一部”和中心小学“十七室一部”并配齐设施设备。关庙镇积极争取100余万元进行了现代教学手段的改造提升,实现教学网络化。在区域资源整合、完善功能部室的基础上,关庙镇着力开展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和校园美化工程,尤其是恒大小学“汉剧文化凸显,传统文化浸润”、团结小学“团结、拼搏、和谐”、小李小学“绿色、生命”、花心小学“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全面发展”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彰显了关庙镇一校一品的特色校园文化。在恒大小学,国家评估认定组第三检查组专家表示:“关庙镇学校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特色已形成,学校办学有思想、有思路、有创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满意”。

走进恒大小学,汉剧文化元素的气息扑面而来,校园内、墙壁上一张张脸谱展现着学校的校园文化主基调;走进双胜教学点,操场上绿色的草坪映入眼帘;走进小李小学,优美宜人的小花园令人流连驻足……

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关庙镇有效提升了义务教育学校资源均衡发展配置水平,基本实现了教学设施设备现代化、校园环境人文化的办学条件。

社团建设 提升素养创特色

为提升关庙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办好每一所学生家门口的学校,关庙镇各校大力推进社团建设。

在恒大小学,汉调二黄、铜管乐队、古筝、电子琴、书法、剪纸、泥塑、舞蹈、腰鼓、围棋、国画、足球、口风琴、鼓号队等14个学生社团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金色少年”管乐队多次荣获市区级表彰,汉调二黄社团先后有300余名学生登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开幕式”“陕西省少儿春节晚会”的舞台;走进勇胜小学,学生的一幅幅美丽的中国画展现着学生高超的绘画水平;走进唐淌小学,一声声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朗诵展示着学校朗诵社团带给学生的成长……

开展“走教”  优化师资促均衡

关庙镇中心校为加强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建设,促进区域内师资资源均衡发展,将镇内所有音、体、美等薄弱学科专业教师集中起来办公,统一安排到辖区各学校“走教”,使关庙镇各校开齐开足了课程,解决了薄弱学校因专业课教师紧缺的问题。

在勇胜小学,李用琴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英语课,该校因为英语专业教师缺乏,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李老师都会在勇胜小学“走教”,为学校三至五年级学生带来一节节精彩的英语课。在徐岭小学,刘玲莉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教室里传来孩子们阵阵悦耳的歌声,那声音如同天籁之音一般,回荡在在徐岭村的上空。徐岭小学五年级学生闵心如说:“我们很喜欢刘老师,刘老师每周给我们全校同学上两天音乐课,我真希望能天天看到刘老师。”花心小学教室里,张波老师正在和孩子们一起手舞足蹈,边唱边跳,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9年7月3日,“走教”教师李用琴《在“走教”中追梦前行》先进事迹被教师报宣传报道,报道中这样写:“走教”学校的学情迥然不同,有的学校以前开设过英语课,而有的学校还未专门开设过,孩子们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唐淌小学,这是李用琴走教的学校之一,该校之前没有专业老师上过英语课,孩子们从未接触过英语,她便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上,她精选了大量的彩图、简笔画、音乐等,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慢慢地孩子们喜欢上了她,也喜欢上了英语课,现在,孩子们对英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为了办好关庙镇每一所学生家门口的学校,关庙镇从2015年积极开展“走教”工作,克服了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专业教师缺乏的难题,使每一个孩子都像花儿般绽放出他们最美的人生。“走教”教师,走在关庙乡村教育前行的路上,他们就是一朵朵绽放在孩子们心中最美的向阳花。

送教上门 教育关爱暖人心

为了实现关庙镇“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确保学生不因贫困残失学,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关庙镇采取送教上门和随班 就读的措施。尤其是“送教上门”工作,关庙镇制定了详细的“六定”措施(定方案、定目标、定细则、定人员、定内容、定考核),并从“我爱我家、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自主能力我最行、安全知识我知道”五个方面编写了《关庙镇送教上门教育读本(试行)》,促进了送教上门工作的落实。各校为送教上门学生建立学籍,纳入学籍管理。每月至少送教2次,每次2个课时,并且一生一档做到有送教计划、有方案、有备课、有作业、有训练记录等过程性资料。解决了我镇残疾儿童上学难的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关庙镇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多次被新闻媒体报道,2018年8月被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宣传报道,2019年6月安康电视台报道并向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推荐报道。

家住关庙镇老龙村25组的章忠乐,因为患先天性癫痫和脑瘫,无法到学校就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关庙镇中心校统一安排,花心小学的老师们每月两次集中到学生家中,为其上课。花心小学冉敏教师说:“刚来的时候,孩子根本坐不住,通过两年的教学,孩子能主动上前亲近老师,有了一定的成长和收获,看着孩子的家庭情况和现状,学校还是决定定期按时送教,多教他一些生活常识。”

关庙镇教育事业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区教体局的精心指导下,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行为得到规范,内涵发展得到丰富、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教育扶贫持续用力。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过程中,学校领导干部以“善思、善为、善成”的创新精神,学校教职工以“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凝心聚力”的奉献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了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关庙镇中心校将以通过国检为动力,继续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推动镇域内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目标迈进。(通讯员  查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