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我区营商环境的建议
题目 | 关于优化我区营商环境的建议 | ||||||
提交日期 | 2019-06-20 | 提案来源: | 原创 | 是否调研 | 是 | 提案类型: | 财贸金融 |
提案者 | 九三学社安康市基层委员会 | 回复联系人: | 建议承办单位 | 区发展和改革局 | |||
正文 |
案由: 优化营商环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一、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强硬件,优软件,务实推进各项工作措施,实现了营商环境的整体改善。 1、“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力。我区按照中省市有关“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要求,不断推进落实简政放权、便民利民的各项措施。 2、政策支持体系正在形成。我区先后制定出台了《汉滨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汉滨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计划》《汉滨区2018年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等相关政策文件,正在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支持体系。 3、强力推进优化环境专项整治。结合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聚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努力形成崇尚法治、依法经营、自觉守法的市场秩序。 4、干部作风状况明显转变。我区持续不懈地开展干部作风整治,各单位工作人员办事服务态度有了明显好转。相关部门还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使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整体氛围不浓厚。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尚未形成,服务意识有待加强。一些干部和群众没有形成有效的思想共识。二是责任夯实不到位。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些好政策、好措施缺乏有效的督查考核,无法真正落实到位。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三项机制”实际落实有差距。三是宣传动员不到位。当前对营商环境工作的宣传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部分领导和干部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和工作要求还不熟悉。相关政策文件公开的及时性、广泛性和透明度还不够,没有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的浓厚工作氛围。 2、审批办事依然难。一是审批效率不高。 “一站式审批”还远没有实现。已建成的政务服务网,由于受省级大数据平台还没有正式建成运行的限制,无法实现各行业各部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多数审批办事服务事项无法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二是服务质量不高。政商关系疏远,部门和干部主动深入企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少,走马观花的多,催要统计数据的多,对企业的服务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三是业务素质不高。一些单位和部门关键服务岗位和窗口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政策知识不熟悉、业务流程不精通、现代办公手段不掌握,很难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3、要素保障不给力。一是汉滨区属于市辖区,中心城市160平方公里内不动产登记、项目用地、规划许可、施工开工审批、报水、报电、报气办理等涉及营商环境工作其权属划归市级部门承担,增加了协调难度。二是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管委会、瀛湖管委会属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但行政区划在汉滨辖区,我区在为企业协调解决水、电、气、网等事项方面,增加了协调难度。三是金融服务滞后。我区金融机构虽然多,但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县区级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小、审批程序复杂等因素,使其在辖区内的金融服务作用有限。四是人才保障滞后。本区内企业普遍反映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人难招、人难留,部门和单位业务人才也普遍青黄不接,“人才荒芜”的问题日益显现。 4、社会环境不优越。一是诚信意识不强部分市场主体和群众见利忘义,不履约、不守信,社会整体信用环境堪忧。二是投资环境不良。在项目建设中,依然有人和单位把企业和项目当作“唐僧肉”,致使项目建设落地难、推进难,有的项目甚至因此半途而废。三是执法保障不力。一方面,对涉企违法行为打击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不力。另一方面,一些单位执法人员执法管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处罚不公,或是简单粗暴执法,以罚代管。四是尊企重企不够。企业主受重视和尊重度不高,企业诉求常无处反映,涉企相关政策制定无法参与,企业和企业主的价值与贡献得不到充分肯定和认可。 5、体制机制不健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推进协调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等,致使一些工作推进落实难度大,实际效果不理想,亟需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解决办法及建议: 1、着力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一是深化思想认识,把优化营商环境当“破围之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树立大局意识,克服本位主义,舍得放弃部门和单位的小利益,赢得汉滨的持续发展,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思想共识。二是强化宣传教育,让人人成为营商环境。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大对各级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各项政策和优秀企业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加大对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的公开曝光力度,以案宣传。积极创新电视媒体的宣传方式,提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支持度,增强人人都是汉滨形象、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自觉意识。三是提升服务能力,让现有的小微企业充当“风向标”。重视现有小微企业的培育壮大,让以企招商成为常态,让小微企业成为营商环境市场主体的“风向标”、招商引资的“活教材”。 2、着力打造高效的行政审批。一是在“精简”上下功夫。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流程,压减审批时限和审批材料,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及时印制全区统一的政务服务指南,及时公开公布权责清单、收费清单、中介服务清单、市场监管清单、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清单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在“集中”上下功夫。做好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试点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建设运行,进一步加大区政务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一站式审批”的真正实现。三是在“提速”上下功夫。依托全省统一大数据平台加速建设的机遇,加快我区政务服务网的提等升级,有效整合信息平台,推进政务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积极做好手机APP等移动客户端政务服务平台的开发应用,使网上审批、“不见面审批”能够覆盖绝大多数审批办事服务事项。四是在“强身”上下功夫。要重点抓好行政审批服务局、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各单位窗口服务人员的优化配备和素质提升,加强定期培训和日常管理,使其具备一定的宣传培训能力,寓培训、宣传于服务之中。 3、着力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一是搭建平台,让服务精准化。定期开展民意征集活动,找准工作中的堵点、痛点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区上要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深入企业开展“大走访”活动,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所需所盼,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务实的帮扶。二是驻企帮扶,让服务常态化。对区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要选调企业所需的业务人才组建专门的帮扶团队,驻企帮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涉企优惠政策,协调保障外围环境等,让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平等享受优惠政策扶持,区内企业产品优先参与政府采购。对驻企帮扶团队和干部要加强管理和考核激励,让服务常态化。三是审批代办,让服务优质化。全面落实好重点项目和企业行政审批事项全程代办制度,相关部门要开通企业办事“绿色通道”,定期向企业反馈办理进度,真正实现企业办事少跑路或不跑路。 4、着力夯实有效的要素保障。一是金融服务要着力提升。制定出台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区内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激励区内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落实银税贷、信用贷、到期换贷、知识产权抵押贷等服务实体经济企业的信贷产品,简化办贷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建立合理的信贷风险政府补偿制度,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调动其服务实体企业的积极性。二是人才保障要倾力加强。制定全区人才建设规划,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人才提升工程、人才创业工程和人才温暖工程,全面加强人才建设,解决好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陕西强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5、着力优化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努力提升文明执法水平。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切实提高监管效能。另一方面,要把服务理念融入执法管理之中,让执法管理彰显人文力量。二是全面净化社会治安环境。要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全体社会成员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加大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为区域发展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三是切实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加强市场主体的诚信建设,积极运用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平台,加大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落实好失信受惩戒、守信受奖励的具体措施,让诚实守信成为汉滨对外的名片。对不履约的失信行为依法予以惩戒。 6、着力完善顺畅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区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的人员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任务清单制度、跟踪督查制度、公开通报制度等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相关部门和单位都能各司其职,密切协作,推进落实。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要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区对部门、单位和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科学量化的考核办法,奖优罚劣,严格兑现落实。并要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干部实施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在全区评选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公开表彰奖励。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整合各类监督体系,设立统一的监督举报和投诉平台,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建立有效的“体检”制度,加大对监督评价结果的运用。对营商环境工作中出现的干部违规违纪、失职失责行为,加大问责力度,同时要运用好“三项机制”做好容错保障,上级为下级担当,下级为工作担当,强力推动我区营商环境的全面优化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