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金融担当 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议
题目 | 关于强化金融担当 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议 | ||||||
提交日期 | 2019-08-24 | 提案来源: | 原创 | 是否调研 | 是 | 提案类型: | 财贸金融 |
提案者 | 潘建龙 | 回复联系人: | 区政府办 | 建议承办单位 | 区政府办 | ||
正文 |
案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在现行条件下全脱贫、贫困县全摘帽。扶贫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期。投身脱贫攻坚是金融业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金融系统各市场主体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强化金融担当,迅速投入脱贫攻坚战,全力推动脱贫致富。 我区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是金融服务与“三农"需求不匹配。金融机构在对“三农”领域市场主体发放贷款时,基本参照企业法人标准,缺乏符合其经营特点的授信管理、信用评级和利率管理等制度。同时,因为门槛高、手续多、时间长,容易导致申请人错过贷款的最佳使用时期。二是涉农金融产品不丰富。对农户的贷款主要是农户联保、互保 方式,贷款额度小、期限短,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要。 (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一是抵押物不足。 受农业经营活动条件的限制,农户或者农 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很难获得较为充足的融资支持。二是涉农担保机构少。金融 机构的贷款投放仅靠联保或者信用贷款,风险防控难以把握。涉农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少, 注册资本少,担保能力有限,风险分担作用十分微弱,一定程度制约了 金融资本向贫困地区 的倾斜。三是涉农融资平台缺乏。涉农贷款主要还是以小额、分散的投放形式为主,存在额 度小、风险防控难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县(区)没有专门的涉农融资平台,集中承接国家政策 性资金等大规模资金投放的能力不足。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优化。一是诚信意识较为薄弱。 部分群众甚至把银行贷款当 做政府的财政补贴,认为不用归还。- -户不还,往往会造成其他贷款户跟风效仿,造成金融 机构的信贷投放积极性下降。二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网点不健全,大部分金融 几构只在县-级设立了网点,只有农商行、邮储银行在乡镇-级设有网点,农民办理小额取 现、转账支付等简单金融业务还不能实现足不出村。 (四)金融认知不足,融资知识匮乏。扶贫的重点是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由于交通条件、信息条件、物质条件等等的限制,使农民和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的认知不足,融资知识 匮乏,甚至根深蒂固的没有融资的意识,更别说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因此,金融知 识的缺失,也是扶贫对象不能通过金融资本的杠杆撬动作用实现快速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 解决办法及建议: 1、建立金融扶贫协调机制。按照“市级协调、县级主导、乡级实施”的原则,在县(市、区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在乡(镇)成立金融工作站,在村居成立金融工作室,加强金融培训和政策引导,与各级扶贫机构联合,组织推进金融扶贫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协调金融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扎实有效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积极搭建政银企保对接平台,强化金融机构与涉农企业、农户和政府的沟通对接,畅通信息渠道,促进合作共赢。 2、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是公教人员担保体系。各县(市、区)政府协调组织财政供养人员为本地贫困农户申请小额贷款给予担保支持,帮助贫困户获得金融机构小额贷款资金。二是农民互助联保体系。建立农民小额贷款互助组织,农户之间进行小额贷款互保联保, 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三是农户信用体系。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普农惠农" 的原则,采取边采集、边办理的方式建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开展”信用户、信用 企业、信用村、信用乡镇”创评工作,协调金融机构对给予信用贷款支持。四是打造”金融 +”扶贫体系。在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的基础上,深入打造”金融+龙头企业+农户”、"金融+特色产业+农户”、”金融+ 政府增信机制+农户"、”金融+农业园区+农户” 、"银行+保险+政府+农户"等多种模式,建立和完善扶贫贷款投放风险分担机制。 3、积极推动涉农企业挂牌上市。积极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服务,开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绿色通道”, 鼓励和帮助涉农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拓宽融资渠道。力争每年实现1-2家涉农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在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通过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4、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对农村非法集资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净化农村金融环境建立协助银行清欠机制,及时帮助各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对恶意逃废债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申报贷款规模和争取利率最大优惠,对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支持,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办理时限;县(区)政府牵头,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引导贫困群众了解现代金融知识、使用现代金融工具,增强自身信用意识;督促各县(区)大力 开展信用乡、信用村和信用户建设,建立信用档案。 5、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基层金 融机构“双基联动”合作贷款试点。依托手机终端、POS机、互联网等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向贫困县、贫困乡、 贫困村延伸金融服务,使金融服务更加贴近农户需求。优先支持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扶贫小额贷款公司等涉农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培育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支持“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在经验成熟的基础上,在全区进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