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滨区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计划的通知 | ||
索引号 | hbqzfqzfb/2019-0001 | 公开目录: | 政府办文件 |
公开责任部门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
文号 | 汉政办发〔2019〕58号 | 成文日期: | 2019年05月15日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19-05-15 16:16 |
汉政办发〔2019〕58号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汉滨区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计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现将《汉滨区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5月11日
汉滨区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计划
2019年是全区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意义重大。为促进我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根据全区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增收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目标任务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聚力整区脱贫摘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产业水平、实现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富硒循环农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实现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的目标。
二、重点工作
(一)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1.奋力实现产业兴旺。坚持把做强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多渠道带动贫困户增收。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要求,加快推进特色种植、高效养殖、林下经济、社区工厂等脱贫产业,提高小产业促增收、管长远的能力。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在产业基地、集镇社区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突出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服装加工、毛绒玩具等产业,切实解决产业效益提升和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加强企业用工跟踪服务和监管,确保群众就近就业进得去、稳得住、有保障。推进“互联网+”行动,启动“硒安康”平台、扶贫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步伐。大力实施经营主体提升工程,高质量培育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持续巩固“四式八法”资产收益模式,增强贫困户受益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2.突出产业园区承载。始终把园区作为承载发展、集聚要素、壮大产业的动力引擎,加快构建园区发展为引领的核心增长极。推动五里工业集中区提等升级,启动生物医药园建设,建成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综合楼、西区标准化厂房、南环路、民主路、中心路等配套设施;新建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引进投资过千万项目12个以上;建成群铭加气板材、恒通新型建材、昊祥茶叶加工、盛华富硒辣椒酱等工业项目10个以上;加快新型材料园建设,续建富硒食品二区,积极招引企业入驻,率先实现富硒食品、新型材料2个百亿产业集群。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工程,培育建设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4个,巩固提升航母型现代农业园区8个,认定区级园区20个。加快月河川道农业观光示范带建设,推进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强化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3.持续做优特色农业。坚定富硒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集聚平台,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巩固发展茶叶、核桃、魔芋、蔬菜产业,扶持提升畜牧养殖,因地制宜培育露地辣椒、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烤烟等特色产业。推进“猪沼园”产业联盟标准示范区建设,全区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20万头。大力发展富硒茶产业,以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进一步提升“陕茶一号”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推行魔芋标准化种植,全区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发展蔬菜种植18万亩,其中新发展以辣椒为主的高山露地蔬菜10万亩。以年产20万吨富硒有机肥项目为纽带,发展富硒有机水稻基地1.5万亩。完成付家河“香菇小镇”建设,在茨沟、谭坝等镇发展香菇1000万袋。鼓励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知名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建设,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努力提升农业品牌效益,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培育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提升附加值,做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4.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依托农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积极组建茶叶、核桃等产业联盟,抱团发展,延伸链条,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影响力。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引导返乡能人、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领办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加强技能培训,完善龙头企业与园区、基地、农场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壮大、基地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家庭农场5个,职业农民500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1个。
5.持续做活三产服务业。引导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支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和全域旅游目的地,全力推动双龙AAAAA景区创建,加快建设汉水民俗文化旅游村、秦巴水街、光脚谷等旅游项目,突出打造吉河—瀛湖—双龙、黄石滩—茨沟—王莽山等旅游路线,不断夯实生态旅游基础。主动跟进旅游发展趋势,积极培育乡村自驾游、田园风光游、农家体验游、山区徒步游等特色项目,加快打造研学旅游、户外拓展、观光体验、休闲农业、生态康养基地,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加快推进双龙、牛蹄、大竹园茶旅小镇和石梯特色小镇、流水滨湖小区建设,大力创建旅游特色名镇、美丽宜居示范村,持续培育一批“五新社区”,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示范体系。鼓励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同兴办旅游服务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6.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农民技能状况,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和农民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增收能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岗前技能培训及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7.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紧密结合特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劳务经济发展,总结推广园区建设“忠诚模式”,通过农业产业带动,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或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8.支持农民创业创新。重点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创业。大力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鼓励返乡人员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规模种植、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以及农技推广等现代农业产业。
(四)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9.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在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支持引导农户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增加农民土地收益。
10.整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加快推进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和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工作,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产业发展、服务创收、资产盘活、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改革红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7月底前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五)强化政策支持保护,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11.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小额扶贫贴息补贴、农村低保补助、农村医疗救助资金、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等惠农资金拨付到位。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逐步健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12.加快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力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其中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切实规范农村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等制度,有效提升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完善相关惠农支农配套措施,帮助困难家庭、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走向小康。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办、各部门要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及时研究解决增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把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当前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在工作部署、财力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要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的工作要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狠抓工作落实。各镇办、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具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计划,5月31日前报区农经站备案(联系电话:0915-3213971),要明确年度具体增收目标和推进措施,夯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落实。要深入指导村、社区依据优势产业制定增收计划及措施,做到计划到户、落实到户。同时,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三)严格督查考核。区政府将农村居民人均增收工作纳入重点督查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年度绩效量化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年终目标责任考核镇办经济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中松劲懈怠、不作为、慢作为影响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计划落实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5月1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