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理论调研> 正文内容

“三转三新”力促产业扶贫——瀛湖镇桥兴村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2019-09-18 08:28  作者:小 研源自:安康政研微信公众号

“三转三新”力促产业扶贫

——瀛湖镇桥兴村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一、基本情况

汉滨区瀛湖镇桥兴村位于西北最大人工淡水湖瀛湖的核心区,辖15个村民小组,农户416户14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506人,在册贫困户21户37人。1990年安康水电站大坝建成蓄水,桥兴村大量农田被淹没,为弥补因失地导致的收入减少,村民利用电站库区瀛湖大水面从事渔业养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包括桥兴村在内的整个库区网箱养鱼已达3.5万口,由于饵料过度投入,导致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加重,列入中省环保督察整改事项。2017年12月,安康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瀛湖库区网箱养殖清理整顿。瀛湖镇全面落实市上决策、全力配合拆除工作,短短四个月拆除了所有养殖网箱和管理用房,但村民情绪稳定、无一上访,这与该镇注重形成沿湖渔业养殖+农家乐、后山茶果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布局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桥兴村,带头转变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新路,统筹谋划推进拆网与转产工作,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群众收入不减反升,2018年整村脱贫摘帽,实现了生态环保与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

二、主要做法

(一)由“水”向“山”转,优化新布局。立足资源禀赋,采取以老带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等办法,带动从事农业产业有意愿、有基础、有林田的渔民进山入林,转移到后山发展茶果等比较效益高的经济作物,产业空间布局得到拓展和优化。桥兴村从山脚至山顶、从低山到高山,种植了蔬菜、茶叶、鲜果,构成了生态化立体式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新布局。一是转产茶叶种植。瀛湖库区网箱清理后,原有7家渔业养殖合作社解散,为发挥能人带动效应,组建茶叶合作社4个,带动贫困户29户,重点推进后山茶叶种植,改造茶园850亩,新建茶园2000余亩。“天道酬勤”养鱼合作社经60户入社成员协商同意,用500万元网箱拆除补偿款,转产到后山新建了300多亩茶叶及果蔬等种植农业园区,实现“从水到山”的转型。二是转产林下种养。利用已有新鲜水果的发展基础,引导一部分农户改种水土肥要求低、适合山坡地、亩产效益高的枇杷、杨梅、柑橘等水果,新增700亩左右,由于品种适生、技术成熟、管理到位,山坡地上种出了平地2倍多的收益。利用种植林果形成的大量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下养鸡,与大水面生态化放养具有净水作用的花鲢鱼等,共同成为乡村旅游的绿色生态有机食材。三是打造生态绿色品牌。以生态优势为产业塑牌赋值,在茶果种植和林下养殖中,严控农药、化肥投入量,实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循环式利用,积极争创种养产品“三品一标”,“瀛湖枇杷”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同时,村上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坝码头、扶贫空间建立旅游商品销售点,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该村还将年龄较大的渔民转为公益护林员、护河员,定期巡山巡湖,变“养鱼”为“护水”。

(二)由“渔”向“游”转,催生新业态。深挖瀛湖库区“生态颜值”蕴含的产业价值,利用长期形成的渔民俗文化,盘活村集体和农民的资源资产,以参股合作方式依托引进企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打造“唐家链子”渔文化旅游项目,催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一是股份合作激活乡村旅游。桥兴村党支部书记唐瑞邦毅然决然拆除家里50多口网箱后,把精力全部用在带领乡亲发展乡村旅游上。他牵头利用桥兴村位于瀛湖AAAA级景区核心区域的山水资源,与景区投资商陕文旅旗下安文旅公司协商,公司投资700万元、126户贫困户入股252万元、村集体入股48万元,成立“唐家链子”渔文化公司,打造“唐家链子”渔文化乡村旅游项目。对126户入股贫困户按照平均每年保底分红1600元的标准予以分红,村委会累计分红3.84万元,贫困户合计分红20.16万元。二是加大投入完善旅游配套。争取2000余万资金新建改造连接其他村道路5.9公里,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打通了连接后山的通道。安文旅公司计划投入3000万元,已征地124亩、流转土地268亩,完成项目风貌改造一期工程、阶梯水景景观工程、绿化亮化工程,景区功能进一步提升完善。三是多种业态丰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积极开发农耕文化、乡野休闲、渔家风情民俗、生态农业采摘等乡村旅游体验产品。大力开发渔家乐、渔乡客栈,村党支部引导成立了餐饮公司,将村内现有9户农家乐通过联盟机制有效链接,租赁农房10栋,统一装修风格,房主在享受公司每年房屋租金的同时,可自主择业创业;餐饮公司主打“瀛湖鱼宴”,所有农家乐统一食材、统一菜品、统一标准、统一定价、统一接待,形成整体合力,避免无序竞争,初步建立了“唐家链子”民宿餐饮特色品牌,户均年纯利润达30万元以上。四是整合资源打造旅游联盟。为提升景区形象档次和接待水平,发起成立了以景区零散贫困户为主的瀛湖商业联盟,为贫困户商户摊位配发遮阳伞、销售车等设备设施,纳入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严格把控商品质量,实现了景区业态提升与贫困户经营项目的整合发展。景区收购瀛湖当地船舶公司和部分私人船只,当地村民在获得收购船只补偿款的同时,被优先聘为景区负责交通运输的员工。比如,村民曹文龙,原有两艘游艇,在瀛湖船舶体制改制中,经安文旅公司委托第三方对船只进行评估,小艇补偿6万元,豪华艇补偿24万元,曹文龙被公司返聘,成为月收入有保障的船工。桥兴村通过自身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周边火星村、湖心村解决稳定就业136人,人均月工资4000元,并享有旅游公司缴纳的“五险一金”,增强了村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信心。

(三)由“农”向“工”转,拓宽新渠道。改变过去就农业抓农业的局限,大力推进一产种植向二产加工、三产服务延伸,有效拓展群众就业渠道,改变群众收入结构,实现群众就近就业,农民就地变工人。一是积极发展新社区工厂。抓住全市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和毛绒玩具文创产业的机遇,在社区配套建设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吸纳120人就业,月平均工资2000余元,配套建设食堂、托儿所、老年活动中心,使工人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又能就近照顾子女和老人,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立足本地农产品资源土豆、红薯等,订单种植薯类1200亩,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协议,带动贫困户34户,通过生产设备将薯类加工成粉条、淀粉等初级产品,变卖原料为卖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全村共发展加工厂3家,吸纳就业30多人,辐射带动周边120多户村民。三是着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林果业栽培、茶叶管护、餐饮烹饪文明礼仪、接待常识等免费技能培训,已培训2000余人次,落实岗前培训、跟班培训等措施,提高村民的就业技能和致富能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三、经验启示

毫不讳言,一些短平快的种养殖产业扶贫项目,或因缺乏循环耦合,或畜禽排泄物和废水处理不当,具有不小的环保风险。桥兴村的做法,为资源条件相似的贫困村控制农业点面污染,实现以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可持续产业扶贫提供了借鉴。

(一)生产与生态相向而行,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逻辑起点。瀛湖库区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肩负着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政治责任。桥兴村在产业选择中,经过痛苦的嬗变,形成了生态与产业“一加一大于二”的共识,强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真正实现城乡因生态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

(二)市场与行政两手并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经济生态化,关键在于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和种植养殖模式升级,以行政力促使产业发展符合环保刚性要求。桥兴村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凭借“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景区农家乐食材准入等举措,倒逼生态种养产业升级;生态经济化,关键在于借助市场效率,在资源转化中实现经济效益。桥兴村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景区投资开发,扩规模、强实力、塑品牌,让生态产品卖出好价钱。

(三)农民与企业共同受益,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长久之道。桥兴村从激发内生动力入手,吸引城市资本“进山下水”。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与企业开展股份制合作,在餐饮民宿、景区商铺、游船游艇等方面整合重组,形成村集体、村民与公司之间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尤其是把贫困户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价值链上,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