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清晨,秋风微凉,汉滨区培新小学五年级师生600余人在起航广场整齐列队,举行了简单隆重的研学旅行启动仪式。随后,孩子们在专业导游、教官和老师的带领下,在校领导和家长的欢送中整齐有序地上车,开始了研学之旅。
吃过午饭,师生来到研学旅行第一站——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园里有着秋天独有的魅力,落叶铺满地面,一片金黄。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分组依次参观了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在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讲解员向孩子们介绍了镜子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传统服装的演变,让孩子们了解到不同朝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随后,孩子们分别参加了斗拱、遗址考古发掘和拓片实践活动。孩子们听得认真,记得详细,玩得开心,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8个班的孩子在辅导员的带领下体验了投壶游戏,参观了大明宫微缩景观。大家还走进大明宫地下博物馆,详细了解了大明宫各大宫殿的建造,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唐代的瓷器以及宫廷生活等。同学们从中感受了大明宫曾经的辉煌。
下午五点钟,孩子们满怀留恋地走出了大明宫国家博物馆,乘车前往下一站——陕西征程训练基地。
晚饭时间,孩子们自己动手打饭,饭后收拾餐具,清理餐桌,瞬间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研学第一天紧张而充实,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第二日清晨,又是一个好天气,阳光宁静柔和。早餐后,孩子们在教官的带领下,一个个精神焕发,充满期待的来到操场,整齐的队列队形和响亮的口号,展现了培新小学学生的活力和斗志。我们的研学活动迎着朝阳,踏着秋风又开始了。
活动的第一站是陕西九立机器人科普体验基地。走进科普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孩子们参观了机器人的系列产品以及它们在各行各业的用途。大家还观看机器人表演,一张张满满的笔记记录着他们的收获;一声声赞叹尽显中国科技的魅力;一颗颗科研梦想的种子在学生心里萌生。在机器人操作区,孩子们实际操作了机器人足球赛和多种体验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学习机器人相关科普知识,在亲自动手操作中让孩子的能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营造书香校园是培新小学的一大特色,阅读的习惯已经融入每一个培新人的血液,不管在哪里,都能将阅读进行到底。瞧!午餐后,五年级全体师生齐聚礼堂,一起午读,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
下午,孩子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参观学习。同学们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依次参观了动物博物馆、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等5个博物馆和植物分类园。
通过博览园里多种现代化手段、丰富的标本、模型、实物、文物展览,以及工作人员形象、系统、科学地介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知识和农业科技史,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发展的进程,明确了人类生活与植物、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整个参观活动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深受大家的喜爱。
夜幕降临,奔走了一天的孩子们毫无倦意,他们正在筹备着、期待着一场联欢晚会,在激情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在舞台上尽情地绽放自己的风采。
正在孩子们兴奋的时刻,教官们为他们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封家书。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爸爸、妈妈们饱含爱意的书信。霎时,全场寂然无声,读着读着,现场有了哽咽声、泪水的嘀嗒声……在主持人深情的诉说声中,那些成长中的难忘瞬间一幕幕浮现出来,场地里的孩子们也已经泣不成声。在教官的带领下,孩子们默默感恩着并庄严地许下自己的诺言。
最后,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生日会,一份甜美可口的蛋糕,甜在孩子们的心里,甜入孩子们的梦乡……
研学第三天,阳光依旧。早餐后,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前往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这里,孩子们依次参观了余庆堂、崔家院子和梨园。在崔家院子,心灵手巧的孩子们学编中国结。梨园里景色优美,一个个精美的石雕、砖雕和彩绘让孩子们应接不暇。大家观看了精彩的华阴老腔表演,学唱其中的精彩片段,并与这些民俗艺术家进行互动。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到了午餐时间,我们一起来到常宁宫进午餐,用孩子的话说:“在这里吃饭,我们就像过年一样,回家我怎么适应?”
在常宁宫享用了丰盛的午餐后,孩子们前往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全体师生、教官、辅导员一起合影留念。随后由工业大学的引导员带领大家参观西北工业大学校园。大学,孩子们陌生而又向往的地方,这样的参观勾起他们对大学的无限憧憬,激励着小学生们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也体现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密切关联。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孩子们正沉浸在研学的喜悦中,却又不得不离开。他们满载收获,带着留恋踏上返回安康的大巴车。读书开启智慧,实践增长见识。孩子们在行走中实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略大唐盛世的恢宏气势。这样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坚强独立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这样的教育是孩子一生中难忘的经历和宝贵的财富,这样的教育才是最美的教育。最美的教育,一直在路上……(通讯员 陈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