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发有为的中青年干部是中流砥柱,但是坚韧不拔的老同志更难能可贵,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坚守一线,为民谋利,默默奉献,可歌可泣。
汉滨区坝河镇就有一位常年带着病痛、二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基层农村,帮扶农民脱贫的“老兵”。他叫冯文知,出身农村、一直为农民服务的他,曾经担任过乡长、基层办、民政办主任等职务,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深深感到贫困给农民带来的痛苦,1999年,几经思考,他主动提出包抓坝河镇寺姑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那时寺姑村还相当落后,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公路、没有产业……,简直是要啥没啥,部分群众还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面对困境,冯文知在镇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心全意投入到对该村的帮扶改造中去。
扶贫扶志,教育先行。没有文化,扶贫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冯文知从文化教育入手,开始了扶贫行动,他和村干部多方奔走“化缘”,筹集资金,对村小学的危房进行了翻新改造,让村上学龄儿童“一个也不能少”的去上学,在课余、假期,邀请文化老师、农业专家、戏剧演员到在学校为村民授课,村民迅速脱盲,上大学的学生成倍增长,有5个学生还被招录到汉剧团,圆了演员梦,每个农民基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后来,又逐步在该村设立文化宣传栏、文化活动室,购买锣鼓响器,建起有百姓大舞台,挖掘本村特色民俗花灯艺术文化,村民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迅速提高,为脱贫攻坚鼔志气,添勇气,增信心,奠定精神文化基础。
打破瓶颈,筑牢根基。水、电、路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必须一一打通。冯文知利用自己工作经验和人脉,多次到水利、电力、公路部门奔走呼吁,协调村上用地,通过不懈努力,村上家家通电,户户吃上自来水,通村公路达到4条2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路路相连,户户相通,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产业增收,持续造血。发展产业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冯文知和村干部利用寺姑村伏羲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经过专家论证和实地考察,按照“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方式,动员村民栽种猕猴桃,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发展成为陕南东部最大的猕猴桃基地,由于这里猕猴桃营养丰富、口味独特,每年刚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他们还在村上发展养殖巴山黑猪、乌鸡,种植黄花、海棠木瓜等产业,村民收入迅速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实现了脱贫致富梦想。
冯文知一直患有高血压病,血压最高时达到220,几次差点晕倒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有人劝他身体要紧、早点退下来休息,他说:“我是一名老党员,脱贫攻坚是我的职责,只要群众生活好了,这点病是小事”,他最大的愿望是争取在退休前实现一方水土能真正的养一方人,能让寺姑村的村民不用出门打工就能有钱送孩子上学和看病。看着这样依然带病坚守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扶贫“老兵”,我的眼眶湿润了,情不自禁地为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