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汉滨区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办文件 > 正文内容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印发《汉滨区2018年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件名称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印发《汉滨区2018年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hbqzfqzfb/2018-0001 公开目录: 政府办文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汉政发〔2018〕4号 成文日期: 2018年02月27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8-02-27 10:23

汉政发〔2018〕4号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

印发《汉滨区2018年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

涉农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办事处,区政府相关工作部门:

《汉滨区2018年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紧组织实施。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

                        2018年2月26日

汉滨区2018年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

涉农资金实施方案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财政部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2017年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2017〕4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6〕84号),市财政局、市扶贫局《关于做好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安财农〔2016〕94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涉农项目资金统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财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汉滨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汉滨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规划》为依据,创新完善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工作机制,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向2018年76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完善涉农整合资金“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强化监管、运行安全、使用高效”的管理机制,强力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主要措施:一是精准摸底,科学建立项目库。按照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必要和从紧相结合的原则,据实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当年脱贫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需求,科学编制贫困村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库。二是通过建立“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实行“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以脱贫规划为引领,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积极大胆创新推行财政资金“拨改投”、“投改股”,支持“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集中财力加大对贫困村的投入,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实现全区按期脱贫摘帽目标。三是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使用管理遵循“权责匹配、创新机制、精准使用、提高效益、加强监管”的原则,构建覆盖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项目编报、资金下达、资金拨付、招标投标、项目实施、审计监督、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的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管理机制,已建成项目及时完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充分发挥项目效益。精细落实,做实做精项目的实施,严格执行行业标准、严把项目质量关,抢抓项目实施进度,健全项目档案资料。

二、整合项目实施区域和布局

(一)整合项目实施区域

根据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和五年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我区2018年整合项目实施区域主要是76当年脱贫村和45个深度贫困村及有关行政村的贫困户。

(二)主要产业布局

围绕全区确定的畜牧、魔芋、蔬菜、茶叶、林果等5大主导产业和养蜂、蚕桑、特色水产、烤烟、中药材、旅游、光伏发电、电商、易地置业等10大特色产业,探索完善“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园区、景区、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帮扶干部)+贫困户”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景区园区牵动、能人大户联动、综合帮扶驱动的“五动”精准扶贫办法,探索“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财政资金支持新模式,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推进行动,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传统手工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促进扶贫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帮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三)基础设施布局

一是道路畅通建设。加快贫困村公路建设,推进区镇村道路联网工程,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确保2018年底76个贫困村村级道路全部实现通村路硬化,长期居住百人以上贫困自然村实现通组路硬化。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76个贫困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确保贫困群众都能喝上安全的饮用水,自来水入户率和安全饮水率达到 100%,加大小型水利、水土保持项目投入。三是实施危房改造项目。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四是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三、建设内容

(一)产业发展建设内容。

1.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组织劳务输出等项目:对坝河、关家、关庙等28个镇办发展特色产业、劳务输出等进行产业奖补。                       

2.易地置业扶贫项目:在吉河镇汪河村、县河镇财梁社区、茨沟镇王莽村等45个深度贫困村实施易地置业扶贫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产业。

3.光伏扶贫项目:在谭坝镇前河社区、关庙镇老龙村、建民办东山村等17个村,联建光伏发电项目。

4.残疾人产业发展项目:扶持贫困残疾人发展养殖、种植项目。

5.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产业路、产业灌溉工程等。  

6.贫困户小额信贷贴息及风险补偿金项目:主要是对贫困户小额贷款进行贴息及建立风险补偿金。

7.产业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建设坝河镇斑竹园社区、茨沟镇中心社区、大河镇大兴社区等80个贫困村新建或续建扶贫互助协会。

8.电子商务扶贫项目:建设28个镇级电商运营服务站,110个村级电商运营服务点。

9.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乡村振兴”项目:统筹农村改革发展试点,在大竹园片区、中原大河片区、茨沟片区、谭坝片区新建茶园、中药材,产业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

10.林业产业建设项目:实施经济林果园建设45个48710亩,养蜂项目76个8501箱,建设茶叶基地26个村9100亩,建设桑园基地6个村1200亩。

11.农业产业建设项目:围绕畜牧、魔芋、蔬菜、中药材等农业产业,主要在当年脱贫的76个村和45个深度贫困村中建立产业基地,购买种苗和肥料等方面予以扶持,对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予以补助。

12.发展水产养殖项目:在石梯镇王河沟水库、关庙镇安一水库、吉河镇矿石水库、黄石滩水库实施生态水产养殖项目。

(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内容。

1.交通项目: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1条30公里;完善工程124条;水毁修复工程700处。

2.水利项目:新建安全饮水工程59处;治理黄洋河县河段河堤工程。

3.农村危房改造项目:重点对76个当年脱贫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2个镇20个贫困村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四、资金投入概算

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总投入58210万元(中央资金41147万元,省级资金10880万元,市级资金1155万元,区级资金5028万元),其中:产业发展投入35749万元,贫困村和有关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461万元。

五、资金统筹整合规模及渠道

(一)产业发展资金整合。

产业发展投入35749万元(中央资金20944万元、省级资金9982万元、市级资金880万元、区本级资金3943万元),其中:产业奖补资金2009万元,产业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500万元,资产收益扶贫740万元,电商扶贫资金500万元,光伏产业资金500万元,易地置业产业4500万元,金融扶贫资金6650万元,统筹农村改革发展试点资金300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3991万元,残疾人产业发展资金75万元,农业产业资金6257万元(含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林业产业资金5327万元,水产养殖资金500万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整合。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461万元(中央资金20203万元、省级资金898万元、市级资金275万元、区本级资金1085万元), 其中:交通10107元,水利8354万元,危房改造资金3000万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000万元。

六、财政资金补助标准

(一)产业发展类补助标准。

产业扶贫到户项目的补助标准为:发展种养业且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或劳务输出年收入20000元以上的,最高补助不超过2000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家庭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营销(电商)等,总投资在3万元以上,且年增收在20000元以上的,每户最高补助不超过3000元。

(二)基础设施类补助标准

交通:3.5米宽道路45万元/公里,4.5米宽道路60万元/公里。供水:人饮工程600元/人。农田水利:渠道8万元/公里,堰塘15万元/处,水窖2万元/处,堰闸20万元/座,机井12万元/处,抽水站25万元/处。

七、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8年1月—2月下旬)

1.明确攻坚任务。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下达镇办脱贫任务,各镇办、帮扶单位汇集2018年计划脱贫村、脱贫户花名册,按照“六个精准”和“八个一批”的要求,逐村逐户找准致贫原因,落实帮扶干部,制定脱贫计划,明确脱贫措施。  

2.提前做好准备。各镇办和“八办两组”牵头部门要按照贫困村的项目需求,实地核查,由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下达涉农资金项目计划,各行业部门下达投资计划,加快启动实施。

3.及时动员部署。对2018年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8年2月下旬—10月下旬)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严格《安康市涉农资金整合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加快扶贫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报账进度。项目立项、审批、施工及竣工等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除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不得无故拖延,完成情况与脱贫攻坚工作绩效考评挂钩。“八办两组”各项目主管部门要制定行业管理工作规范,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切实提高项目实施进度。

(三)收集资料完善报账阶段(2018年11月上旬—12月底)

项目实施结束后,产业补助类资金原则上不实行报账,基础设施类项目按照政策规定及时收集整理资料完善报账手续。

八、保障措施

    (一)机构保障。确保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取得实效,区政府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分管脱贫攻坚工作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农业、林业、水利、发改、财政、扶贫、国土、交通、民政、移民、环保、教体、卫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公室,即涉农项目规划办公室、涉农项目整合办公室和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办公室,办公室分别设在扶贫局、发改局、财政局。区统筹整合领导小组负责加强对统筹整合工作的领导,统筹解决整合中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办公室具体负责整合项目归集、项目计划下达、资金拨付、项目管理等日常工作。

(二)制度保障。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团结协作,形成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的协调机制。区扶贫局做好脱贫攻坚项目的规划工作,区发改局负责项目申报指导、计划下达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资金的归集、拨付、监管工作,其他相关部门负责编制各自领域的项目建设规划,按照整合方案确定的项目做好申报备案工作,负责各自领域项目建设实施、监督、验收工作。严格按照《汉滨区关于开展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意见》、《汉滨区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财政涉农整合资金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理顺程序,明确责任,规范流程,认真落实。

(三)监督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整合涉农资金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全过程监管。二是突出监督重点。重点监督检查各部门执行整合项目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情况、项目建设完成情况、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三是严肃工作纪律。在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中,对不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擅自申报项目或擅自调整变更项目实施计划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依法依规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考核保障。建立项目整合责任考核制度,把项目整合纳入脱贫攻坚专项考核和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部门和镇办要认真履职尽责,对落实进度缓慢或措施不到位的,责令限期整改并问责追责。

九、绩效目标

(一)总体绩效目标:2018年完成全区76个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人口41300人脱贫“越线”。

(二)产业发展类项目绩效目标。脱贫村至少有一个带动辐射较强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至少有一个形成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超过全区平均增长水平,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

(三)基础设施绩效目标。脱贫村通硬化3.5米宽以上村级道路,长期居住百人以上的组实现通水泥路;生产生活用水得到解决,100%农户吃上安全卫生饮水;消除危居、危房、无房户,砖混结构民居达到60%以上,安全住房有保障。

(四)其他类项目绩效目标。脱贫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环境及硬件设施条件极大改善,D级危房全面消除,土操场改造硬化达98%以上,学校宿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生活设施基本满足生活需要;村级小学和教学点能够安全良好地运转;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附属围墙、挡护改造到位,防灾安保能力大大提升,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贫困大学生无辍学。脱贫村有村级组织活动室、文化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及环境保洁设备等公益设施,完成农网改造,电力入户率达到100%,通讯、广播、电视入户率和宽带通村率达到90%。

抄送:区委各工作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区纪委办公室,区人武部。

      区法院,区检察院。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2月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