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晏坝镇立足全镇产业发展规划和脱贫攻坚工作实际,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园”的生态产业发展思路,以“支部+X+贫困户”模式为抓手,紧紧扭住“三变”改革这个牛鼻子,创建“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新工作模式,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贫困户吸附在产业链上,探索出了“群众脱贫、集体增收、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突出地域定思路。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就如何让大量荒芜的土地,尽快发挥效益,在全镇开展调研、征求意见,并从西安聘请金城绿景公司就全镇林业产业发展进行设计规划,经专家论证后,制定《关于加快晏坝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提交镇人代会上进行了审议通过。提出了茶叶产业发展“三带五区”(三带:吉河一带、乔吉河一带、晏吉河一带,五园:海龙生态茶叶示范园、山川秀美茶叶基地园、浩龙生态观光茶果园、钰丰茶叶产业园、浩晨畜茶循环现代园)产业发展思路,以“五园”为主导,做优育苗、花卉、银杏、猕猴桃,做精茶叶采摘、加工、储藏、销售产品,鼓励支持企业、大户扩大规模养殖,打造几个成规模、有特色、叫得响、销售好的地方特色富硒绿色新品牌。加大对浩晨畜茶循环种养、海龙林下养殖和硒牧源公司+家庭农场模式的推广,鼓励其他企业和大户也要对有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向园区要效益、找利润;搞好产业大规划,着手做好产业发展地块儿的预留和土地流转工作,将土地向能人、大户、企业集中,走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发展路子,以土地资源对外招商,吸引企业进入我镇投资兴业,以大企业引领,大户带动为龙头,促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着力破解居民就近就业、增收难和企业大户效益低的问题。
突出党建强队伍。把党的建设与产业建设紧密结合,突出“支部引导、群众为主、连片规划、建管并重”的原则,以“支部+X+贫困户”为抓手,着力抓好“龙头”,村支部班子成员率先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学习、带头干事、带头遵守、带头奉献,造就了一支“双带”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基层党组织。巧用“四种人”,即:能人大户、在外创业能人、退休干部职工、本村知名人士,抓好了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落实创新、为民服务创新。建立了产业建设“4个一线工作法”,即在产业建设实施过程中,主要领导亲临一线督促检查,分管领导深入一线亲自指挥,联村领导、驻村干部和技术人员沉到一线直接参与,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走入一线引导、发动,为我镇产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全镇12个村(社区)都有一项主导产业,实现“支部+X+贫困户”全覆盖,“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新工作模式全覆盖。金龙村党支部通过宣传引导,将本村在云南创业成功人士魏泽锋引回到村上投身产业发展事业,组织农民利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先后成立了金龙村茶叶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海龙农业公司,将自己所有资金350万元全部投进了产业发展当中。目前,金龙村已建成产业园区1000余亩,其中优质茶叶核心园区470余亩,栽植拐枣500亩,红心猕猴挑50余亩。带动贫困户129户,年支付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12万元;支付园区务工工资及反租倒包承包费47.5万元,户均获得收益4457元。
突出宣传转观念。坚持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首要的工作来抓,使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摒弃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克服了“小农”思想,树立起市场经济的观念,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茶叶产业致富脱贫的积极性。为避免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土地长期流转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通过反复召开村组干部和群众会议,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自愿、自主经营土地发展林业产业,在全镇范围内营造出抓产业、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引进阳晨公司发展养殖产业,采取优惠价供应仔猪、参与企业分红的方式扶持贫困户脱贫,低于市场价为贫困户提供猪仔,协议价回收商品猪,同时将产生的利润按一定比例与贫困户分红。共发放猪仔572头,帮扶贫困户570户1977人,猪仔优惠资金11.44万元,户均减免资金200元;发放分红94.69万元,户均分红1655元。
突出引导抓主体。大力实施“归雁引风”工程,着力抓好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先后引进了钰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山川秀美公司、海龙公司、浩龙公司、兴润公司、康聚龙公司、千硒生态农业公司、汉水韵公司和阳晨集团等10余家企业,投资建设规模化茶园12200亩,蛋白桑2000亩、甜心柿子1300亩、中药材800亩、银杏树600亩、拐枣600亩,大棚蔬菜50余亩。在田坝社区流转土地40余亩,建设容量1.488兆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年收益148.42万元。同时聘请市、区茶叶专家提供技术“改劣园,扩面积”,改造老劣茶园3000余亩,扶持建设茶叶加工厂6家,培育打造了“浩龙春”、“十里香”、“晏龙春”、“碧玉春”等一系列品牌,茶叶产量达33吨,综合产值达2318万元。
突出三变抓产业。晏坝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扶贫资金“区级统筹,镇办组织实施,资金(股金)村有,园区(企业)使用,股份收益固定,贫困户分红受益”的思路,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在金龙村实施了“三变”改革试点、大胆尝试,变政府直接扶持园区建设的财政拨款为集体参股投资,按照固定比例给贫困户分红,村党支部、村委会代表贫困户参与园区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将全村7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户户参股,按股分红。变过去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联合体。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让闲余的劳力“动”起来,让贫困户腰包“鼓”了起来,成为全镇“三变”典型。罗先林是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口多、孩子小,无法外出务工,在本村产业园区务工,夫妻两人年务工工资15000元,反租倒包管护园区6亩,年收入4800元,土地入股3亩,年固定分红600元,家庭年实现收入20000余元。今年54岁的肖永林,妻子在城区务工,其本人为了照顾家庭,就留在了本村,一人在园区务工年收入6000余元,反租倒包2亩,年收入1600元,肖永林有培育花卉苗木技术,空闲培育苗木卖给园区作行道树,年收益7000余元。
突出特色重落实。今年以来,先后召开2场次专题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共商茶叶产业发展大计,引进安康婕娅康养家政服务公司和安康淘天下电子商务公司,率先在全区成立茶叶产业协会和茶叶产业协会党支部,协助镇党委推动茶叶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发展进程,全力打造茶旅小镇,实现党建、农户脱贫双丰收。创新周安排、周汇报,月点评,季考核,年总评,采取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重点抓好一个市级产业示范园,班子成员每人包抓联一个区级产业示范园,各村和驻村工作队抓好本村的产业园区。结合深化作风主题建设活动,由镇纪委牵头对各村和驻村工作队开展春季攻势行动专项督查,下发督导单6份。结合“三项机制”,将脱贫攻坚成效与镇村包抓干部的提拔使用、评先树优挂钩,形成推进产业脱贫的良好氛围。
目前,全镇建成12个农业现代园区,其中省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5个,区级2个。培育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两个猪沼茶循环养殖基地,建成5个茶叶示范村,茶园面积达到15200亩、核桃2439亩、蛋白桑2000亩、甜心柿子1300亩、中药材800亩、银杏树600亩、拐枣600亩,大棚蔬菜50余亩。园区辐射带动群众1547户3600余人,其中贫困户960余户1800余人,产业脱贫见到了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