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要闻动态> 镇办动态> 正文内容

石梯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保护传承

时间:2018-06-05 08:06  作者:源自:汉滨网

       近期,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非遗项目传习所授牌。石梯镇叶沟村村民来显军汉水陶艺制作技艺、烟岭村刘子杨的柿子酒、柿子醋制作技艺、迎春村高世彭的汉滨孝歌,被命名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习所。石梯镇文化站将传习所的牌匾送到传承人的手中。

  据了解,汉水陶艺传承人来显军,2004年毕业于安康第二师范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后参加景德镇举办的青少年陶艺教育实验学习,长期从事泥塑创作和教学工作,汉滨区文化馆“文化小康行动”陶艺制作辅导老师。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现为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康市美协会员,安康兴安书画院会员。2009年参加汉江公园主题雕塑创作,个人作品曾在陕西省举行的“西洽博览会”及“旅游博览会”展出。人物雕塑《父亲》、《习近平主席》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被国内各地艺术爱好者广泛收藏。近期陶艺作品《笔洗》、《茶罐》、 《采茶女孩》、《人物漫塑》等,作品所用的原材料陶土从石梯本地挖取。2014年12月《安康日报》、《汉江晨刊》专题报道。2015年9月作品入编《安康康欢迎您》——文艺作品集萃一书。2017年陶艺作品入选香溪杂志书刊。来显军制陶选用当地特有的土质紫金石、砂石,制作出红陶和黑陶单口杯、酒器、土陶烧水壶、人物肖像等作品色泽纯正,品质优良,一经投入市场深受好评,多家媒体关注汉水陶艺来显军的作品。
      汉滨孝歌传承人高世彭,靠着自己对花鼓戏的热爱,搜集整理了当地许多唱词,那些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经典,在高世彭手中传承发扬光大。高世彭整理了许多孝歌唱词,完整掌握并熟练承续孝歌的唱腔和技能,内容有:《父母恩情难得报》《曹安杀子》《张孝打凤》《木莲救母》《董永行孝》《朱氏割肝》《杜五娘行孝》《孟仲哭竹》《王祥卧冰》等劝善行孝的感人曲目,孝歌以唱为主,大多反映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褒奖孝行、弃恶扬善之类。孝歌是我国孝道文化的一种,是陕南民间丧礼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俗称"丧歌",古称"挽歌",在石梯这片土地上流传已久。当长辈去世以后,在将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后代要为逝去的长者守夜,就是围着他的棺材拿着香不停的转,谓之转香,唱孝歌时,用打击乐器一鼓一锣,也叫"打丧鼓"。孝歌的音乐内涵丰富、节奏千变万化,调性色彩对比强烈。这种习俗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孝道理念。高世彭常年在农村从事演出活动,通过这些唱词运用民间说唱艺术形式起到教化群众的作用,传承了孝道文化。

  采访柿子酒制作传承人刘子杨,了解到“在九十年代以前,石梯境内几乎家家烤柿子酒,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配以精美农家菜,相互品评,是馈赠或招待重要客人的上品,柿子酒整个制作材料是本地生产的优质柿子,配以野生的辅料,采用山间泉水,传统工艺制作而成。柿子酒制作技艺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流传几百年乃至千年,因全部采用绿色无污染原材料制成,具有非常好的食用价值和美容养颜等药用价值。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酒文化,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目前由于柿子树的数量锐减和群众的重视度不够,导致柿子酒的产量和制作技艺逐渐失传”。柿子酒制作技艺凝聚了先辈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把酿造技艺和经验传承下去。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途径。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既能弘扬民俗优秀文化,又能唤起人们保护文化遗产,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增加普通群众对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增加其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加民众文化自信。我们要挖掘搜集整理出更多的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文化遗产在石梯土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