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社茶园19亩、柑园6亩,土地流转金3700元、务工工资4000元。管护园区林下种植10亩油料作物,收入1万元。去年还领了政策分红2916元,全家4口人顺利脱了贫。”汉滨区县河镇牛岭村60岁的成国桥老汉,掰起指头算过去一年的收入账,显得喜气洋洋。初春时节,县河镇牛岭茶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柑橘园区内,老成正利用天气晴好抓紧对橘园进行管护。
成国桥家的变化,是汉滨区“三变”改革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从自己村上的变化,看到了“三变”的神奇。他们说:这是点石成金啊!
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自己的内外循环系统,正如形象的说法,发展产业就是要打通“任督二脉”,汉滨区的实践正是得益于这个启示。
“三融”:集中用力,融合出力
汉滨区有41094户128761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作为全省深度贫困县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要如期脱贫摘帽,要发展产业增收,要全面建成小康,要实现乡村振兴,在众多的问题和困难中,资金投入无疑是最现实的坎。
如何破题“资金”之难?
汉滨区在资金上实行“三融”,即融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涉农项目资金、社会资金,让资金投入从分散变集中。
财政扶贫资金“作引子”。主要整合专项扶贫资金、老区建设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积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手段,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有效缓解资金制约瓶颈。
行业扶贫资金“唱主角”。主要整合部门专项资金,除防汛救灾、低保救助等政策规定有特殊用途的资金外,上级专项转移资金、本级预算支农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变部门多头分散投入为政府捆绑集中投入。
社会扶贫资金“补缺口”。主要整合区直单位、规模企业及社会各界捐赠的资金以及党员干部个人结对帮扶资金,募集社会扶贫资金。按照扶贫项目“雪中送炭”要求,积极将整合的帮扶资金投向重点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扶贫项目建设。
2017年,汉滨区共整合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461户1.116亿元,扶持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产业贷”187户1.659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08亿元,区本级专项扶贫配套资金209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移民搬迁配套资金1200万元,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未来三年,还将通过整合财政资金、撬动政策性贷款、农户和社会筹措等渠道,使各路资金形成合力,从而达到“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效果。
“三投”:投向关键环节和要紧领域
晏坝镇位于汉滨区西南山区,距城区27公里,全镇所辖12个行政村(社区)中,有9个属贫困村,其中4个村是深度贫困村,在册贫困户1461户4916人,贫困发生率达30%以上,是汉滨区深度贫困镇之一,落后的交通条件、稀缺的土地资源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大批土地或撂荒或经营不善,农业效益极低。在长期的脱贫攻坚艰难探索中,晏坝镇党委政府深切体会到:救济式的扶贫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要实现贫困人口从“输血”到“造血”,关键在产业扶贫。
镇党委政府盯准闲置资源开发利用,确定发展茶叶主导产业,并通过镇人代会形成《关于加快晏坝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同时,对全镇土地资源进行摸底规划,加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入产业资金300余万元,统一包装打包招商,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展产业,先后引进企业10余家、引回在外创业成功人士12人。采取镇政府牵头+公司扶贫主体+贫困村村委会+基地+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模式,形成了政府、村、实体、基地、贫困户、贫困人口利益的共同体。落实土地经营权入股10000余亩,精心打造“三带五区”,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2个,成立合作社26个,建成茶叶示范村5个,茶园面积达到13500亩,盘活了全镇产业发展“一盘棋”。
“只有企业留得住、赚到钱,农民和集体才可能分到红!”镇长汪红星在介绍发展初衷时说,镇上坚持既要产业发展,更要企业发展,两手抓双发展。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这样的思路,在汉滨不仅说在口头上,也落实在工作运作机制上。利益联结机制放大了资金效应,一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迅速成长。
牛蹄镇曾经是汉滨最边远偏僻的镇,近年来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关键,修建拓宽的洪山至牛蹄三级公路实现进入城区2小时以内到达,比以前用时缩短了2个小时;投资500万元修建了朝天河至林本村8.2公里4.5米宽的道路,目前已完成硬化;投资2900万元修建了集镇至凤凰村6.5米宽道路(牛蹄——擂鼓台——凤堰古梯田旅游大环线11.3公里)。镇内修建村组主干道15条,园区生产道路10条,砂石路6条,其中水泥硬化道路达70.6公里,形成了环形交通网络,从镇政府出发到达最远的村也仅需20余分钟车程,牛蹄镇域“半小时经济圈”的时空转换,带来了全镇的新变化。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明确扶贫资金的“三投”精准投向,即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富民产业培育、投贫困群众能力素质提升,有力解决了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全区6300套移民安置房、1786户危房改造、209处安全供水工程、53个标准化卫生室项目竣工,开展贫困人口就业产业技能培训6938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1806个,聘用贫困户生态护林员和江河护河员1025名,建成社区工厂18个,2家电商公司、20个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成运行,实施安全饮水项目326个,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0万余人,建立了贫困户大病合疗报销、大病救助、大病保险、二次救助“四重保障”机制,设立合疗报销一站式服务窗口,修建村组道路1218公里,发放贫困学生教育资助资金17508人2315万元、新入学贫困大学生资助金1190人595万元。
“一转”:转出思路转出财源
“有了‘拨改投’政策,我们自己不花一分钱就成为公司股东,年底有分红拿,还能在公司上班,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瀛湖镇桥兴村贫困户罗先余说,自从入股公司后,一家的日子就逐渐好起来。2017年底,陕西文投安文旅渔文化公司在瀛湖镇桥兴村第二次举行贫困户股东分红,此次发放金额12万元,全年共向126户贫困户股民发放红利24万元,实现83户脱贫。
从“拨改投”到“投转股”,这一转变,激发的是要素活力,带来基层工作之实和乡村发展之实。
瀛湖镇桥兴村地处瀛湖风景区核心地段,是重点旅游扶贫示范村。渔文化公司以“企业+两委会+贫困户”模式运营,实施“三变”改革,以桥兴村自然与文化背景为基础,打造以“渔文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安文旅公司投资700万元、政府“拨改投”及村民投资300万元,总注册资本1000万元共同成立的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起,汉滨区将省上下达的6000万专项扶贫资金,委托陕西省供销社以股份合作形式参股“三变”改革试点的阳晨牧业、京康现代农业公司等企业集中使用,京康现代农业公司按照区政府《2016年产业精准扶贫股权投资收益资金分配方案》规定,将扶贫收益资金的70%分配给当年脱贫摘帽的127户贫困户,户均分红6000多元,30%分配给下年度摘帽的529户贫困户,户均分红620元;阳晨牧业对江北办186户贫困户共收到465373.72元的分红款,2016年脱贫退出贫困户户均分红3913元,未脱贫户户均分红712.46元。
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建立与低收入户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汉滨区政策规定,贫困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红利分配方式,主要采取保底分红和股份分红两种方式。在项目未产生效益之前,贫困户每年将获得年分红比例不低于扶贫资金的5%的保底分红,并逐年增加。产生效益过程中贫困户每年获得分红比例不低于量化入股扶贫资金收益的60%,另外的40%由乡(镇)村两级研究制定具体的分配办法。对于已经入股的低收入户,实行动态管理,确股不确权。如果今年某些低收入户脱贫了,他们的股权将转移给下一户低收入户,进行滚动扶贫。若是数年后整村的低收入困难户全脱贫了,企业中扶贫专项资金的股份将划归给村集体,用来增加村集体收入。
汉滨区把整合资金采用集中量化入股的方式,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集中入股经营主体,变成股金投入产业发展,放大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破解了产业扶贫融资难题。区脱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扶贫资金直接发到贫困户手里,只能应一时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把扶贫资金变成股金投入产业发展,破解了过去将现金直接分发给贫困户、主要扶持产业大户扶富不扶贫的问题,解决了空壳村无产业无资金的问题,实现了‘扶贫资金跟着贫困群众走、贫困群众跟着产业走’,最大限度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效益。”
“过去国家扶贫项目资金主要给到项目实施单位,村集体和群众不直接受益。我们结合‘三变’改革,将各类扶贫资金进行整合,入股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贫困户提供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汉滨区财政局局长晏长荣说,这样不仅为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户增添了脱贫信心,也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资金瓶颈破解,产业发展活力迸发,贫困户搭上了持股增收的“快车”,打通了产业脱贫产业致富的“任督二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产业链环节打通了、循环了,激发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潜力得以极大释放。 据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统计,仅2017年,全区因此减少贫困村23个、贫困人口3765户14650人。